「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裡用功,晚間,在院子裡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牆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
這一段是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蛇精的描述,而這個蛇精的故事,也讓孩童時候的魯迅領悟到: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這美女蛇的故事,為這篇文章增加了百草園中的神秘色彩,也更增添了童趣。由此可見,妖精鬼怪的故事是歷來屬於民眾津津樂道的內容。
從最早的《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秦代的《聊齋志異》,妖怪的傳說大量存在著。這些關於妖精鬼怪的記載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盛開的一朵璀璨的花朵。
自號「搜神館主」的作家張雲,也是位嗜妖如命的主。自幼就對中國的妖怪文化情有獨鍾,他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在典籍中搜集、整理各種妖怪故事,並參考各種民間傳說、地方志等,結合自己的研究加工,形成了這本《中國妖怪故事(全集)》。
書中按照妖、精、鬼、怪分為四大部,每個部分以妖怪名稱首字母的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記錄中國妖怪共計1080種,是目前為止國內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
小時候的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夜晚時候,被奶奶講的妖怪故事吸引,可晚上睡覺的時候只得用被子蒙住頭;哭鬧著的時候,家裡大人厲聲的:「再哭,讓妖怪把你抓走」;夥伴們一起玩遊戲,男孩子就爭搶著當孫悟空,輸了的人要當妖怪被悟空追趕。女孩子就爭搶著當白素貞,無限法力還有美好的愛人……生動有趣,充滿神奇的妖怪形象一直留存在我們記憶當中,豐富這我們的日常生活。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是區別於其他人的最本質的東西。不管是所謂正統的仁義禮智信,還是被儒家敬而遠之的鬼神妖怪,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志怪小說《搜神記》中對妖怪有這樣的定義:「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裡之用也。」
妖怪在文學作品中並不少見。從某種層面來講,妖怪體現了民間想像力與創造力。
妖怪的形象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們是古人結合了生活中的動物、植物等形象,創作出一個個奇特的形象,十分有趣。
妖怪,最初產生於人類對自然、對風雨雷電帶來的災害、對毒蛇猛獸的力量的敬畏,當時生產力落後,人們認知水平有限。
志怪小說是妖怪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從秦漢起,隨著志怪小說的不斷發展,妖怪文化逐漸增添了許多內容,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白蛇傳》《畫皮》《聊齋》都滿含了中國人對於妖怪幻想的精品故事。
源遠流長的妖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分子,甚至日本動漫的強大都和中國妖怪文化密不可分,研究日本民俗學、漫畫《鬼太郎》的作者水木茂就曾說:「如果要考證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70%的原型來自中國。」
妖怪的存在對中國的祭祀、繪畫、文學、宗教等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的文化產業也從中汲取了不少營養,《山海經》、《搜神記》、《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都是傳統文學的瑰寶。
舊時,集權統治下人們往往生活困苦,不自由,人們藉助妖精鬼怪故事,達到某種隱喻之用。隱喻那些道貌岸然、腹黑陰鬱的人,他們帶來的暗藏殺機,其實與妖怪相差無幾。
現如今,我們生活的安定幸福,妖怪文化也開始變化,將妖怪形象化、娛樂化,日益成為大眾娛樂的對象,也更加為我們去了解傳統文化提供相應的載體。
妖怪文化是繽紛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屬於民間信仰的一部分,更能通俗直觀地反映古代百姓的思想。《中國妖怪故事(全集)》向我們揭示了,每一個中國人印象中的妖怪都不一樣,它們傳承於紛繁熱鬧的民間藝術、溫暖柔軟的兒時故事、新奇神秘的話本傳奇……中國的妖怪更多的是人們心裡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