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億造「天眼」,卻被說是投入即落後、浪費錢?它真有價值嗎

2020-11-08 靜心科技

靜心科技,一個有態度、有觀點的自媒體人!

導語:對於號稱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到現在網上也依然充滿很多質疑聲,「6.7億造天眼有何用?最終不還是浪費」、「天眼用的是落後的技術方案」……網上質疑的天眼,就是位於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那麼,這些質疑是否真的有道理呢?這裡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科普。

中國進入射電天文領域第一方隊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FAST自今年一月份驗收以來,設備運行穩定可靠。截止目前,FAST累計發現超過240顆脈衝星,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數量達到40餘篇。而且,關於FAST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報告已經陸續發表在《自然》雜誌。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表示,「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FAST設計與建設過程,圖片來源:Li& Pan

可是,消息一出,同樣的質疑聲也是不斷。一些網友表示,「這種單孔徑射電望遠鏡投入即落後,各方面都被國外新體制射電望遠鏡全方面吊打。」還有網友居然表示,「末期都愛造各種花裡胡哨的玩意,什麼金字塔、諾亞方舟、長城……」

看到這裡,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FAST單口徑大望遠鏡真的是落後技術嗎?稍微查閱一下資料,就會發現,單口徑大望遠鏡和望遠鏡陣列屬於不同的發展方向。前者靈敏度高,可以探測到比較微弱的信號,後者解析度高,可以探測兩個比較近的信號。

只是各有優長,各有用武之地。要是完全沒有技術優勢,這種重大科研項目肯定不會通過立項。

其次,FAST射電望遠鏡是否有意義?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知道FAST射電望遠鏡是用來幹什麼的,根據FAST科學委員會遴選並啟動的五個大項目來看,主要是用來發現脈衝星和快速射電暴。

其實,發現脈衝星和快速射電暴除了對研究廣義相對論、等離子體等物理理論研究有幫助外,還能作為比人造時鐘精度高太多的天文時鐘。更重要,大家也更感興趣的是,FAST還能幫助我們發現外太空行星和地外問題。

因此,FAST的意義還是非同尋常。而且,正是因為不斷探索,不斷激起對未知的好奇,科學技術才能不斷向前發展。

「一窩蜂」造芯是否也不可取

其實,對於FAST的價值,真的不能用錢來衡量。至於6.7億的造價來說,是多是少的標準也不明確,不同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的確,目前FAST還並沒有對我們日常生產生活產生實際推動力作用,但是,說不定未來真的會發現什麼驚天宇宙秘密。

就像我們航天事業,再不濟,也滿足了人類對外天空的好奇心。未來,說不定真的能夠找到滿足日益增長人口需求的外太空資源,亦或是找到一個更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

那麼,對於這種夢想來說,我們又該用多少錢去衡量呢?

同樣的道理,面對如今美國打壓我國半導體行業,我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造芯運動。於是,一些人就開始抨擊「一窩蜂」造芯不可取。的確,造芯運動中出現了不少騙經費、爛尾等問題,但是,我們就應該停止造芯運動嗎?

造芯運動本身就是一個耗資巨大且需要長期積累的工程,不可能一口氣吃個胖子立馬見效。與此同時,國家需要出臺更多政策來持續扶持和保護國產半導體事業。短時間內出現問題,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前進的步伐。

有人認為「一窩蜂」造芯運動是一種缺乏統籌和遠見的做法。客觀來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混亂的局面,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半導體行業落後太多。從晶片材料到生產設備,再到製造工藝,再到半導體人才培養,我們都有很多功課需要做。

因此,此時集中優勢力量去攻關才能是最高效建立國產半導體產業的模式。但是,對於造芯運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加大監管力度和手段,讓投入的錢真正流入到半導體行業。

結束語

無論是FAST射電望遠鏡,還是造芯運動,我們都需要允許嘗試、允許犯錯,即使調整就行。否則,我國半導體產業就永遠發展不起來,前沿科學技術探索更是無稽之談!

關注靜心科技,一個靜心看待世界的人!

相關焦點

  • 投資超6億的「中國天眼」,除了發現脈衝星,它有什麼作用?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冷眼「中國天眼」在2016年9月建成,2020年1月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在這個過程之中,中國天眼其實已經有所發現,只不過這個使用與建成之後的使用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 曾斥資2.6億,成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如今卻變成廢棄垃圾場?
    文/行走天涯曾斥資2.6億,成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如今卻變成廢棄垃圾場?現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我國的天眼。早在1994年,就已經開始被南仁東先生規劃打造了。時至現如今已經成功投入使用3年多的時間了。雖說中國天眼自投入運營以來也遭到了諸多的爭議,但是也不得不說中國天眼成功的幫助人類找到了近90顆的脈衝新星。然而只聞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呢?還記得中國天眼面世之前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嗎?它就是來自於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了。
  • 曾斥巨資造的全球最大天眼,如今為何成垃圾場?背後真相不可思議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建立了「天眼」。可在我國的「天眼」之前,世界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卻是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當初耗資2.6億,建成後震驚全球,可如今為何淪落到像是垃圾場一樣?在當時一經落成,蜂擁而至來此使用它的科學家足足有數千位,徹底奠定了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享譽全球的盛名。 即便如今,它僅次於我國的天眼,但依舊穩穩地霸佔世界第二大天文望遠鏡的桂冠,但為何它的周圍髒亂差,就像是垃圾場,難道它被徹底荒廢了嗎?畢竟是如此先進的天文望遠鏡,怎麼可能說放棄就放棄,其實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隱秘與猜測,甚至有些不可思議。
  • 外國人說中國造不出來大望遠鏡,他拼命22年,終造出世界最大天眼
    他借用那句著名的話來回應「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當時中國在天文領域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南仁東想發展中國自己的天文事業。回國後,南仁東進入北京天文臺,就任副臺長。為了研發一個程序,南仁東連續7天都泡在辦公室裡,幹起活來非常拼命。
  • 美國天眼閉眼,耗資超6億的中國天眼將要全球開放,有何成就了?
    並且科學家泰勒和赫爾斯還因為它,一起榮獲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也成為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驕傲。所以說阿雷西博望遠鏡是一個科學的重要研究陣地,如今沒有了它的存在,真的就少了很多研究項目,同時在失去「美國天眼」之後,對科學、行星防禦計劃等項目也會造成重大損失。
  • 美國天眼閉眼,耗資超6億的中國天眼將要全球開放,有何成就了?
    所以說阿雷西博望遠鏡是一個科學的重要研究陣地,如今沒有了它的存在,真的就少了很多研究項目,同時在失去「美國天眼」之後,對科學、行星防禦計劃等項目也會造成重大損失。大家都知道,行星防禦計劃是如今科學界十分關注的,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曾說過,在我們有生之年可能遇到小行星撞擊地球,大家按照恐龍滅絕理論就知道,小行星對地球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所以這方面的擔心是有必要的。
  • 中國天眼有多強大?西瓜視頻說最遠能接收137億光年外的信號
    中國的天眼從一建成,便舉世聞名,引來全球關注的目光,因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通過天眼,甚至可以尋找到外星人。中國天眼實質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選FAST,選址在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大窩凼,天眼項目從2011年3月開始動工,落成是在2016年的7月3日,投入資金約7億人民幣,但竣工後統計實際耗費來看12億,但這樣的投入在短期就帶回了很大的收益,當然這還不算天文收益,光因為天眼的名聲
  • 宣布搜尋地外文明後,中國天眼發現「不尋常」信號,真有地外文明?
    宣布搜尋地外文明後,中國天眼發現「不尋常」信號,真有地外文明?
  • 投資6個億建造的全球第一望遠鏡「中國天眼」,現在如何了?
    中國天眼,旅遊景點。實際上,中國天眼遠遠不是一個旅遊景點那麼簡單,也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強的射電望遠鏡,擁有500米口徑球面,總面積有30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已經將它的前輩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遠遠地甩在後面了。
  • 1700億的視頻帝國的墜落,難道僅僅是因為賈躍亭要造車嗎
    那麼問題又來了,發展的這麼好的樂視淪落到今天要暫停上市的地步,真的就只是因為它的前老總賈躍亭不管不顧地要造車嗎?當然不是,雖然原因還是少不了賈躍亭的份兒,當樂視會落到如此窘境,可不只是因為造車這一條。下面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吧。
  • 中國天眼:在射電天文領域領先世界20年
    令人欣慰的是,無論是在調試期間,還是正式投入運行,中國天眼的表現沒有讓人失望。而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接力呵護中國天眼,讓其表現越來越亮眼。一個人和他的22年「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南仁東說這話的時候是1993年。
  •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開放什麼狀況 天眼到底有什麼價值作用...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開放什麼狀況 天眼到底有什麼價值作用,它的奠基人是誰時間:2021-01-04 20:07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開放什麼狀況 天眼到底有什麼價值作用,它的奠基人是誰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開放到底是什麼情況,天眼到底有什麼價值作用
  • 中國「天眼」投入使用三年多來,有哪些探秘發現?
    隨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深入,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充斥著約2萬億個星系,銀河系中可能存在至少10億個類似地球的宜居星球。因而它被通俗地稱為「天眼」,被譽為國之重器。「天眼」有潛力探測到數千顆地外行星上的類地文明或擁有更先進技術的文明,如果它們存在的話。搜索地外文明,是「天眼」主要科學目標之一。2018年,「中國天眼」安裝調試了專門用於搜索地外文明的後端設備。
  • 投資6個多億建造的全球第一望遠鏡「中國天眼」,現在如何了?
    而「中國天眼」投資6個億其實不是精確一點的數據,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工程投資約6.67億人民幣,算是6個多億,所以實際性的數據稍微還高一點,而在2020年1月11日,我國也宣布了投入正式運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它的一些情況。
  • 中國投資超6億建成的天眼,如今使用這麼久,那有什麼重大發現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中國天眼」,中國天眼指的是我國位於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我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十倍,從1994年被提出構想,經過22年建成,在2016年建成落入使用,那那麼久過去了,天眼有帶來什麼重大發現嗎?
  • 曾是全球最大「天眼」,花2.6億修建,如今無人打理寸草不生!
    可以說,這門學科和人類的文明史是緊密相連的。天文學遵循著準確的發展途徑,不斷把我們的視野伸展到地球以外,宇宙深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天文學的探求領域不再只局限於太陽系嗎,慢慢發展到了全宇宙。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眼」。天眼是射電望遠鏡的別稱,射電望遠鏡是用來研究和觀測來自遙遠天體的射電波的一種望遠鏡,是人類對於天文望遠鏡來說的一種進化。
  • 曾是全球最大的「天眼」,共花費2.6億,如今卻雜草叢生面臨荒廢
    從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變遷也可以看出來科學總是在不斷進步的,被淘汰的很多東西可能也曾經擁有很高的價值,但是這就是科學進步的代價,所以說往往經濟越發達的國家科技實力也會更高,因為一切的科學活動都是需要很多錢堆出來的,有資本的人才能做到。
  • 歷經22年問世的「中國天眼」,它一秒要消耗多少度電?
    要知道高顏值獨領風騷的中國天眼是世界上口徑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作為人類探索宇宙的慧眼,僅僅是口徑就已達到500米,面積大約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由4450塊反射面板組成,很少有人知道,耗資為6.67個億的中國天眼位於貴州省的喀斯特窪坑中,它象徵著中國人對未知領域孜孜不倦的探索,也代表著華夏民族嚮往和平的中庸溫和之道,它的建成,意味著中國在天文學上已然領先世界。
  • 榜樣的力量|「天眼巨匠」南仁東
    南仁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原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中國天眼」之父。當我們抬頭望向星空時,有一顆星是中國人驕傲和自豪之一,那就是「南仁東星」。它所紀念的南仁東先生,燃盡生命只為給祖國建造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天眼」。因為落後  更應奮起。1993年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要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
  • 中國天眼究竟有多厲害?投入使用也4年了,有什麼重大發現嗎?
    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坐落於我國貴州省,自 2016 年建成並對外開放以來,已經 4 年時間了,因為中國天眼的口徑達到了 500 米,能窺探到百億光年之外的信號,故而又有著天眼之稱。它的到來對於我國的太空航天業的發展可謂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