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天眼之父」,歷經22年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單口徑500米射電望遠鏡(FAST),這是中國自主設計、自主研發、自主建造的「國之重器」;
他曾拒絕國外開出超過國內300倍高薪堅定回國,成為中國天文學界領軍人物之一。
南仁東(1945-2017)
他是南仁東,他有兩句流傳甚廣的名言:「人是要做點事情的」、「怎麼不可能」,成為他奮鬥一生的寫照。
今天,我和你聊聊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南仁東的報國事跡。
南仁東,1945年出生於吉林遼源一個工程師家庭,自幼喜歡看星星,記憶力出眾。到了高中,訂了天文雜誌,了解了更多關於星星宇宙的知識,這也為他以後從事天文工作打下了基礎。
18歲的南仁東以吉林省理科高考狀元的身份考上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無線電廠工作,一幹就是10年,曾主導研製電視發射機,被吉林省工業廳評為第一名。他又與其他人合作,研製成功國內大受歡迎的電子計算機。
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是工友口中的「青年魯班」,幹啥啥成。在通化市無線電廠工作的十年,是南仁東踏實實踐,迅速成長的十年,為他以後處理「中國天眼」各項複雜事務做了準備。
高校招生恢復後,南仁東考取中國科學院天體物理學碩士,連續讀完了博士。赴荷蘭德雲格勒天文臺做訪問學者期間,主持了十幾次觀測,首次在國際上應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了豐富天體物理成果,逐漸成為全球最頂尖的天文學家之一。
國外公司開出比國內高300倍的工資想讓他留下,也就是說他在國外一天可以頂在國內幹一年,可他還是回國了,很多人說他傻。他借用那句著名的話來回應「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當時中國在天文領域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南仁東想發展中國自己的天文事業。回國後,南仁東進入北京天文臺,就任副臺長。為了研發一個程序,南仁東連續7天都泡在辦公室裡,幹起活來非常拼命。
1993年,南仁東在日本參加國際無線電會議,會上部分天文學家提出,由於地球上無線電信號越來越多,這樣會干擾人類探索宇宙,所以建造一個新時代射電望遠鏡來接收宇宙信號變得迫在眉睫。由於工程巨大,約定有美國、英國、俄羅斯、中國等十個國家共同完成。
南仁東自己心裡打上了小九九,和同事們討論,爭取把大射電望遠鏡見到中國來。一旦爭取成功,國際先進科技就會流向中國,這是莫大的利好!
我們熟知的哈勃望遠鏡,是光學望遠鏡,主要通過「看」宇宙來探索奧秘,但距離有限;後來發展了射電技術觀天,主要通過接收宇宙的電磁信號來「聽」宇宙,可以接收到幾十億光年外的信號。
當時,世界上單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口徑305米,於1963年建成。1974年,經過改建後,口徑達到350米。由於它的問世,人類有四大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在此基礎上,已經產生五個諾貝爾獎。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對人類的重大意義,被評為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
可是這四大發現,中國人都沒有參與。
1994年,南仁東代表中國天文學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在我國境內建設單口徑500米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而在這之前,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只有25米。不僅與美國、英國等國有極大差距,甚至還不如印度。中國天文學家如果要研究某項課題,必須去租國外的射電望遠鏡,而且會受到諸多限制。
沒有一手的資料,中國天文學家的話語權在國際上很弱。
隨著中國國力增長,獨立建設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聲音越來越多。但是從25米一步跨越到500米,在很多人眼裡,簡直是天方夜譚。
南仁東被任命為FAST總工程師。帶著一批有夢想的人,完成一個當時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先後有30餘家科研單位投入到FAST的研製當中。
從1994年開始,南仁東不斷選址,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利用遙感技術,實地走訪,從300多個候選地址中一一走過後,最終確定在貴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巨型天坑。
2007年7月,「中國天眼」項目正式立項。南仁東風塵僕僕,看起來和當地的農民沒什麼兩樣,作為總工程師,哪一塊都不能落下,否則怎麼協調各個項目組?
在爭取國際項目建到中國來,面臨的競爭和阻力很大。中國獨自建設「FAST」的想法,被美國認為過時,橫加阻撓,並且拒絕南仁東赴美籤證。外國天文學家說,中國人異想天開,一個連汽車發動機都做不好的國家,怎麼能做大射電望遠鏡?
這句話刺激了南仁東,拼了命也要建成!
中國人造原子彈,蘇聯專家說沒有蘇聯的幫助,中國人二十年也造不出來,結果不到5年就造出來了,FAST也一樣能建成。
南仁東到國際上很多地方進行遊說,爭取支持中國建設大射電望遠鏡項目,登上電視,進行科普,取得輿論和資金支持。
設計團隊先建造了一個小FAST模型,成功接收到宇宙信息後,於2011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
別人眼中的南仁東什麼都懂,可他說自己每天都在學習。南仁東本來是學無線電的,與工程建造是兩條平行線。可是他變成了一個工程建造師,學習相關知識,每天都帶著安全帽和工人在一起,儘管已經60多歲,還要爬山下地,親手將FAST從概念變成現實。為了抓緊時間處理各種問題,南仁東中午向來不吃飯,幾塊餅乾就打發了。
用於調整發射面的索網一直研製不合格,南仁東不信邪,找遍國外內上百種材料不行,決定自己研發,靠著上千次的實驗終於達到要求;
6座饋源支撐塔,最高173米,最低112米,69歲的南仁東每座塔都要爬上去,可想而知上面的風有多大,他的身體越來越差,昨晚手術後,聲音沙啞,呼吸不暢,說話幾個字幾個字的往外蹦。別人勸他別上去,他不聽,非要仔細檢查才放心。
2015年,南仁東被查出肺癌,可是他情況稍有好轉,便繼續投身工作。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FAST落成啟用,有著令人震撼的各項數據:它的面積相當於8個鳥巢,從底部到頂部的垂直高度138米。
一萬多根鋼索控制的複雜的索網結構,4450塊獨立反射板組成反射面,重達30噸的饋源艙。
與阿雷西博望遠鏡相比,FAST綜合性能提高了10倍,可以監測137億光年外最微弱的電磁波,這是什麼概念呢?
南仁東形象的打比方,相當於你在月亮上打電話,在地球上可以清晰收聽到。而且FAST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變形的射電望遠鏡,由球面變為拋物面,並且立刻進入聚焦。
FAST的建成將有利於推動人類更好地探索宇宙起源、天體起源,生命起源,南仁東將其歸納為五大方面的用途:
巡視中性氫、探索暗物質、探索暗能量、發現脈衝星、尋找地外文明。
2016年,南仁東獲得科技人物創新獎。
他在領獎時說到:「這份沉甸甸的獎不是給我一個人的,而是一群人的。特別是在22年裡,貴州省4000萬各族父老鄉親和我們風雨同舟,不離不棄,謝謝,謝謝。」
貴州省人民像當年支援紅軍那樣,支持「中國天眼」建設。為了提供絕佳的無線電環境,有8000多人進行搬遷安置,投入巨資修建供電網,在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做到。
從選址立項到最終建成,走過了22年的坎坷之路。FAST就像是南仁東的孩子,從小拉扯大。到了大學畢業要參加工作了,可是這位老父親,卻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去世,享年71歲。他的遺囑很簡單,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平平淡淡。
南仁東用22年做了這一件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卻沒有看到它進行更多工作的場景。
近一年內,FAST發現了近20顆脈衝星的候選體。
「在這個滿地都是金錢的年代,我這些學生在看星星。」這曾是南仁東對學生的評價,他難道不也是這樣做的嗎?
不計名利,默默無聞,全身心的投入到「中國天眼」的建設中去,證明中國人有能力完成其他國家完成不了的事情。
「人是要做點事情的」,「沒什麼不可能」,餘音繞梁。
南仁東這樣的人,就是中國脊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