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說中國造不出來大望遠鏡,他拼命22年,終造出世界最大天眼

2020-09-03 正史也瘋狂

他是「中國天眼之父」,歷經22年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單口徑500米射電望遠鏡(FAST),這是中國自主設計、自主研發、自主建造的「國之重器」;

他曾拒絕國外開出超過國內300倍高薪堅定回國,成為中國天文學界領軍人物之一。

南仁東(1945-2017)

他是南仁東,他有兩句流傳甚廣的名言:「人是要做點事情的」、「怎麼不可能」,成為他奮鬥一生的寫照。

今天,我和你聊聊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南仁東的報國事跡。

01

南仁東,1945年出生於吉林遼源一個工程師家庭,自幼喜歡看星星,記憶力出眾。到了高中,訂了天文雜誌,了解了更多關於星星宇宙的知識,這也為他以後從事天文工作打下了基礎。

18歲的南仁東以吉林省理科高考狀元的身份考上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無線電廠工作,一幹就是10年,曾主導研製電視發射機,被吉林省工業廳評為第一名。他又與其他人合作,研製成功國內大受歡迎的電子計算機。

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是工友口中的「青年魯班」,幹啥啥成。在通化市無線電廠工作的十年,是南仁東踏實實踐,迅速成長的十年,為他以後處理「中國天眼」各項複雜事務做了準備。

高校招生恢復後,南仁東考取中國科學院天體物理學碩士,連續讀完了博士。赴荷蘭德雲格勒天文臺做訪問學者期間,主持了十幾次觀測,首次在國際上應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了豐富天體物理成果,逐漸成為全球最頂尖的天文學家之一。

國外公司開出比國內高300倍的工資想讓他留下,也就是說他在國外一天可以頂在國內幹一年,可他還是回國了,很多人說他傻。他借用那句著名的話來回應「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當時中國在天文領域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南仁東想發展中國自己的天文事業。回國後,南仁東進入北京天文臺,就任副臺長。為了研發一個程序,南仁東連續7天都泡在辦公室裡,幹起活來非常拼命。

02

1993年,南仁東在日本參加國際無線電會議,會上部分天文學家提出,由於地球上無線電信號越來越多,這樣會干擾人類探索宇宙,所以建造一個新時代射電望遠鏡來接收宇宙信號變得迫在眉睫。由於工程巨大,約定有美國、英國、俄羅斯、中國等十個國家共同完成。

南仁東自己心裡打上了小九九,和同事們討論,爭取把大射電望遠鏡見到中國來。一旦爭取成功,國際先進科技就會流向中國,這是莫大的利好!

我們熟知的哈勃望遠鏡,是光學望遠鏡,主要通過「看」宇宙來探索奧秘,但距離有限;後來發展了射電技術觀天,主要通過接收宇宙的電磁信號來「聽」宇宙,可以接收到幾十億光年外的信號。

當時,世界上單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口徑305米,於1963年建成。1974年,經過改建後,口徑達到350米。由於它的問世,人類有四大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在此基礎上,已經產生五個諾貝爾獎。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對人類的重大意義,被評為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

可是這四大發現,中國人都沒有參與。

1994年,南仁東代表中國天文學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在我國境內建設單口徑500米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而在這之前,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只有25米。不僅與美國、英國等國有極大差距,甚至還不如印度。中國天文學家如果要研究某項課題,必須去租國外的射電望遠鏡,而且會受到諸多限制。

沒有一手的資料,中國天文學家的話語權在國際上很弱。

隨著中國國力增長,獨立建設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聲音越來越多。但是從25米一步跨越到500米,在很多人眼裡,簡直是天方夜譚。

南仁東被任命為FAST總工程師。帶著一批有夢想的人,完成一個當時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先後有30餘家科研單位投入到FAST的研製當中。

03

從1994年開始,南仁東不斷選址,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利用遙感技術,實地走訪,從300多個候選地址中一一走過後,最終確定在貴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巨型天坑。

2007年7月,「中國天眼」項目正式立項。南仁東風塵僕僕,看起來和當地的農民沒什麼兩樣,作為總工程師,哪一塊都不能落下,否則怎麼協調各個項目組?

在爭取國際項目建到中國來,面臨的競爭和阻力很大。中國獨自建設「FAST」的想法,被美國認為過時,橫加阻撓,並且拒絕南仁東赴美籤證。外國天文學家說,中國人異想天開,一個連汽車發動機都做不好的國家,怎麼能做大射電望遠鏡?

這句話刺激了南仁東,拼了命也要建成!

中國人造原子彈,蘇聯專家說沒有蘇聯的幫助,中國人二十年也造不出來,結果不到5年就造出來了,FAST也一樣能建成。

南仁東到國際上很多地方進行遊說,爭取支持中國建設大射電望遠鏡項目,登上電視,進行科普,取得輿論和資金支持。

設計團隊先建造了一個小FAST模型,成功接收到宇宙信息後,於2011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

別人眼中的南仁東什麼都懂,可他說自己每天都在學習。南仁東本來是學無線電的,與工程建造是兩條平行線。可是他變成了一個工程建造師,學習相關知識,每天都帶著安全帽和工人在一起,儘管已經60多歲,還要爬山下地,親手將FAST從概念變成現實。為了抓緊時間處理各種問題,南仁東中午向來不吃飯,幾塊餅乾就打發了。

用於調整發射面的索網一直研製不合格,南仁東不信邪,找遍國外內上百種材料不行,決定自己研發,靠著上千次的實驗終於達到要求;

6座饋源支撐塔,最高173米,最低112米,69歲的南仁東每座塔都要爬上去,可想而知上面的風有多大,他的身體越來越差,昨晚手術後,聲音沙啞,呼吸不暢,說話幾個字幾個字的往外蹦。別人勸他別上去,他不聽,非要仔細檢查才放心。

2015年,南仁東被查出肺癌,可是他情況稍有好轉,便繼續投身工作。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FAST落成啟用,有著令人震撼的各項數據:它的面積相當於8個鳥巢,從底部到頂部的垂直高度138米。

一萬多根鋼索控制的複雜的索網結構,4450塊獨立反射板組成反射面,重達30噸的饋源艙。

與阿雷西博望遠鏡相比,FAST綜合性能提高了10倍,可以監測137億光年外最微弱的電磁波,這是什麼概念呢?

南仁東形象的打比方,相當於你在月亮上打電話,在地球上可以清晰收聽到。而且FAST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變形的射電望遠鏡,由球面變為拋物面,並且立刻進入聚焦。

FAST的建成將有利於推動人類更好地探索宇宙起源、天體起源,生命起源,南仁東將其歸納為五大方面的用途:

巡視中性氫、探索暗物質、探索暗能量、發現脈衝星、尋找地外文明。

2016年,南仁東獲得科技人物創新獎。

他在領獎時說到:「這份沉甸甸的獎不是給我一個人的,而是一群人的。特別是在22年裡,貴州省4000萬各族父老鄉親和我們風雨同舟,不離不棄,謝謝,謝謝。」

貴州省人民像當年支援紅軍那樣,支持「中國天眼」建設。為了提供絕佳的無線電環境,有8000多人進行搬遷安置,投入巨資修建供電網,在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做到。

04

從選址立項到最終建成,走過了22年的坎坷之路。FAST就像是南仁東的孩子,從小拉扯大。到了大學畢業要參加工作了,可是這位老父親,卻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去世,享年71歲。他的遺囑很簡單,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平平淡淡。

南仁東用22年做了這一件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卻沒有看到它進行更多工作的場景。

近一年內,FAST發現了近20顆脈衝星的候選體。

「在這個滿地都是金錢的年代,我這些學生在看星星。」這曾是南仁東對學生的評價,他難道不也是這樣做的嗎?


不計名利,默默無聞,全身心的投入到「中國天眼」的建設中去,證明中國人有能力完成其他國家完成不了的事情。

「人是要做點事情的」,「沒什麼不可能」,餘音繞梁。

南仁東這樣的人,就是中國脊梁,致敬!

相關焦點

  • 22年他經歷什麼?天眼投產後,中國射電天文技術領先世界20年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大國重器投入使用後,讓中國地射電天文領域領先20年,他在22年裡經歷了什麼?」、盾構機、高鐵以及天宮空間站等等,隨著祖國的強大,似乎這些大國重器我們講都講不完了,而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天眼」了,一個人耗費了22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個世界壯舉,也直接讓中國在射電天文領域領先了至少20年的時間,而他就是「天眼」之父「南仁東」。
  • 他辭去高薪工作回國,花22年造「中國天眼」,獲稱「人民科學家」
    —— 培根 01 南仁東,1945年出生於吉林,是「中國天眼」的發起者和奠基人,2019年被評為「最美奮鬥者」。從小他就是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長大後更是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進入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習,就此走上了自己的學術道路。
  • 他放棄300倍高薪回國造「天眼」 夢圓時他卻離去……
    他放棄300倍高薪回國造「天眼」 夢圓時他卻離去…… 2017-09-23 18:59:00來源:央廣新聞
  •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中國「天眼」工程 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又被形象的稱作中國「天眼」。是由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確定的國家九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採用中國科學家獨創設計和我國貴州南部喀斯特窪地的獨特地形條件,建設的一個約30個足球場大小的高靈敏度巨型射電望遠鏡。 中國「天眼」的視野有多遠?
  • 拒絕國外高薪,深山奮戰22年造出天眼,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南仁東
    為了建造一個中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南仁東琢磨了大半輩子,奉獻了自己所有的聰明才智,深山奮戰22年的他當時天文技術領先於世界的美國也多次以高工資邀請他,但每次他都果斷拒絕,並說到:「中國一樣可以做到!」,因為他想建造一個屬於中國自己的「天眼」,甚至是超越世界水平的「中國天眼」。 南仁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抱著這份偉大的構想,南仁東回到了中國。
  • 拒絕國外高薪,深山奮戰22年造出天眼,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南仁東
    ,深山奮戰22年的他,真的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個日日夜夜他都未曾合過眼,為的就是造出屬於中國自己的「天眼」。當時天文技術領先於世界的美國也多次以高工資邀請他,但每次他都果斷拒絕,並說到:「中國一樣可以做到!」,因為他想建造一個屬於中國自己的「天眼」,甚至是超越世界水平的「中國天眼」。南仁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抱著這份偉大的構想,南仁東回到了中國。
  • 「時代楷模」南仁東:人生最後22年只為「中國天眼」
    「時代楷模」南仁東:人生最後22年只為「中國天眼」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12月09日 16:35 A-A+   鄭曉年說:「南老師在他人生的最後22年,只幹了一件事,實現了一個夢想,就是建成了直徑500米、世界最大、最為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用生命鑄就了世人矚目的『中國天眼』!」  FAST團隊裡最勤奮和最累的人
  • 他耗時22年造了直徑500米的世界超級大鍋
    」耗時22年終啟用在中國的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坐落著一口超級大鍋,這就是「天眼之父」南仁東率團隊從94年的選址、研究,期間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到2016年「中國天眼」落成啟用,耗時22年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 北京國企匠心造「天眼」 五年攻關突破射電望遠鏡口徑「百米極限」
    在貴州省平塘縣的深山裡,去年9月建成啟用、有著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目光流轉,投向了浩瀚蒼穹。作為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天眼」的主體結構設計中也有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BIAD)的參與,該項目結構工程與實踐於近日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來自北京國企的設計為「中國創造」增光添彩。
  • 他耗費22年心血,讓「中國天眼」亮了起來,卻在第二年離世
    2016年9月25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在貴州平塘縣喀斯特窪坑中落成啟用,正式開始接收宇宙深處的電磁波。據了解,「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靈敏度最高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該工程,是他花了22年的心血才建成。
  • 曾是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如今被我國天眼趕超,成了廢棄垃圾場!
    曾是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如今被我國天眼趕超,成了廢棄垃圾場很多人應該都用過望遠鏡,那麼你見過射電望遠鏡嗎,最大的有多大?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下,曾被重用的射電望遠鏡已經憔悴不堪,變成了一個廢棄的垃圾場。
  •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
    據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官方全球資料庫顯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英語: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一座射電望遠鏡,焦比達0.467,被譽為「中國天眼」。
  • 中國天眼是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那曾經的第一現在怎麼樣了呢?
    中國天眼是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那曾經的第一現在怎麼樣了呢?大家提到天眼肯定就會想到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架望遠鏡,這是中國所創造出來的,位於貴州這一帶,作為國人自然會感到很驕傲,但是大家知道曾經最大的望遠鏡嗎?
  • 中國天眼:在射電天文領域領先世界20年
    「十三五」成就巡禮本報記者 何星輝是什麼,讓中國在射電天文領域從遠遠落後到領先世界20年?是中國天眼。坐落在貴州省平塘縣大窩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一個妥妥的大國重器。最終,中國天眼開了「眼」,他卻永遠閉上了眼。令人欣慰的是,無論是在調試期間,還是正式投入運行,中國天眼的表現沒有讓人失望。而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接力呵護中國天眼,讓其表現越來越亮眼。一個人和他的22年「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
  • 這就是中國最大世界最大的「天眼」望遠鏡
    據新華社報導,國慶前夕,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中科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項目綜合布線工程完成,具備供電條件。據了解,FAST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大窩凼,利用喀斯特地區的山區窪地作為臺址,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美國阿雷西博天文望遠鏡觀測面積(擴建後350米)大幅增加,靈敏度提高了2.25倍。
  • 南仁東報告會在滬舉行:用人生最後22年,鑄就「中國天眼」
    東方IC 資料人生最後22年,他只幹了一件事——為中國建成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FAST。1月5日上午,由中宣部、科技部、中科院、中國科協、貴州省委聯合主辦的南仁東先進事跡巡迴報告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南仁東他主導提出利用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的順利落成發揮了關鍵作用,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去年9月,南仁東因病逝世。去年11月,中宣部追授南仁東「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目前有哪些科學技術美國造不出來,而中國卻能造出來?
    美國總體科技要比中國領先二、三十年,中國技術水平的進步相信小夥伴們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上,目前在一些單獨的領域內,中國的科學技術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比如,以下這些科學技術,美國未能造出,而中國卻順利地呈現了出來。
  • 中國天眼望遠鏡遇到暴雨會變「遊泳池」嗎?網友:佩服天眼設計師
    ,直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航天事業才迎來大發展,短短30年裡,中國相繼實現了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個太空空間站建設、第一次月球探測等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一個航空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航天強國。
  • 世界「兩大眼睛」之一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坍塌,中國天眼成唯一射電望遠鏡
    地球「兩大天眼」之一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時的瞬間……美國科學家感嘆:如今觀測深空只能靠「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了因年久失修坍塌三個支撐塔全部斷裂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口徑達305m,自1963年開建直到「中國天眼」FAST建成之前,一直保持著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的紀錄。
  •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貴陽1月11日電 (記者 吳秉澤)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11日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運行。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的驗收指標,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