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人類航天事業興起,不過由於航天事業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的領域,所以很長時間裡面都只有美蘇兩個國家玩得起,到了70年代,世界航天俱樂部加入了一個重要玩家,那就是中國。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正式吹響了中國進軍航天領域的號角,不過畢竟當時的中國還比較落後,在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之後的20多年裡都沒有取得讓人側目的成就,直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航天事業才迎來大發展,短短30年裡,中國相繼實現了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個太空空間站建設、第一次月球探測等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一個航空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航天強國。
東方紅一號
在中國取得的眾多航天成就中,有一個成果顯得格外醒目,那就是中國的「天眼」射電望遠鏡項目,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項目是一個用來探索宇宙地外生命和文明的宏偉工程,它從1994年提出構想並且建設,直到2016年才投入使用,總共歷時22年之久,而漫長的付出和投入也得到了回報,如今的天眼射電望遠鏡成為世界上口徑最大、精度最高、綜合性能最強的射電望遠鏡,比排名世界第二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性能高出10倍多,正是基於它強大的性能,天眼射電望遠鏡自服役以來取得很多突破性的成就,服役三年來,性能強大的天眼在宇宙中發現了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93顆被證實是新發現的,這有什麼用呢?
天眼射電望遠鏡
脈衝星是一種至今未知的神秘天體,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有規律地發出電磁波信號,每隔1-2秒的時間就發出短促的無線電信號,就像人的脈搏一樣很有規律,讓人捉摸不透,有的人認為脈衝星很有可能與外星高等文明有關,畢竟自然天體很難做到如此有規模的發射無線電信號,所以天眼望遠鏡新發現的脈衝星對於研究地外生命和文明具有重要參考意義,有國外科學家甚至預言,由於天眼望遠鏡的成功,中國可能是第一個發現地外生命的國家,由此可見天眼望遠鏡在我國的地位和重要性。
天眼射電望遠鏡
對於天眼望遠鏡,外界對它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它那口巨大的鍋蓋了,從半空中看到的天眼望遠鏡都非常巨大,如果近距離去觀察它可能會更加震撼,天眼望遠鏡確實很大,因為它那口鍋蓋的直徑達到500米,邊框周長為1.5公裡,接收面積和反射都達到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足球場,從高空看,天眼望遠鏡就像一個倒放的鍋蓋,說到這裡我們就有一個疑問了,天眼望遠鏡像一個倒過來的鍋蓋,而且還是建造樹木茂密的山林中,為什麼天眼沒有被水淹,又為什麼天眼的鍋蓋沒有裝滿水變成「遊泳池」呢?
天眼望遠鏡之所以沒有被水淹,巨大的鍋蓋也沒有裝滿水變成遊泳池,是因為天眼望遠鏡做足了防水措施,天眼望遠鏡的防水措施主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個方面:選址
天眼望遠鏡為什麼不選擇經濟發達的上海、又為什麼不選擇科研條件更好的北京、或者其他一線城市,而是選擇在「貧瘠」的貴州省,那是因為貴州省境內擁有非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首先是貴州境內山峰疊嶂,這些山峰可以起到屏蔽外部信號幹擾的作用,可以讓天眼更清晰接收來自宇宙的神秘信號,選址這個地方,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裡擁有獨一無二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由於獨特的地質構造,所以這種地貌的排水條件非常好,即使下大暴雨,由於喀斯特地貌布滿暗河和溶洞,可以很快將雨水給排走,不至於形成積水,當然為了更好的防水,天眼還被建造在山頂上,而且天眼周圍還建造很多人工排水溝壑,即使暴雨再大也不會淹到這個重要的工程,它的防水級別達到百年一遇大暴雨都不會被淹的高度。
天眼射電望遠鏡
第二個方面:鍋蓋防水設計
從高空看,我們以為天眼的鍋蓋是一個不漏水的鍋蓋,其實不是,天眼的鍋蓋其實是由無數個小的組合集合在一起的,每個小組合之間都有一定的空隙,這樣可以讓落到鍋蓋裡面的雨水很好的通過縫隙流到地面,再由人工溝壑和喀斯特地貌的暗河和溶洞排出去,所以天眼的鍋蓋並不是密不透風的,如果從近距離看的話,你會發現天眼的鍋蓋更像是一個布滿一個個小孔的大鍋蓋,再多的水都裝不滿它,此外天眼望遠鏡使用的材料都是不吸水的防水材料,不僅可以更大程度的防水,而且還不影響觀測效果。
天眼射電望遠鏡
第三個方面:種植植物
天眼望遠鏡是建在山上的,為了防止山上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受損,科學家在天眼周圍種植很多樹木,這些樹木不僅可以吸收天眼滴下來的雨水,而且在大暴雨來臨的時候,還保護山上的水土不不流失,有效保護天眼工程長久運轉。
天眼望遠鏡就是利用這三個防水措施防止被淹的,所以我們不會看見天眼的鍋蓋變成遊泳池,看到這種設計,網友紛紛表示非常佩服天眼望遠鏡的設計師,說到天眼望遠鏡設計師,不得不提我國科學家南仁東先生,偉大的天眼望遠鏡項目就是由他提出和主持建設的,他也被稱為「中國天眼之父」,我們應該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