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遇到暴雨變湯鍋?我國科學家早有準備,2點解決難題

2020-10-17 臨界觀察眼

對太空探索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歷史最悠久的當屬天文望遠鏡,隨著科技的發展,天文望遠鏡也發生多次更新換代,如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當屬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的原理和傳統光學望遠鏡相似,但是其可以更好的研究和觀測來自宇宙的俄射電波,更好的收集宇宙天體的信息,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都是射電望遠鏡發現的。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我國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其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喀斯特窪坑當中,這一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早在1994年就被提出建造,經過22年建造完成,2016年落成啟用。


FAST射電望遠鏡是世界第一射電望遠鏡,世界第二則是著名的阿雷西博,這一望遠鏡由美國建造,我國FAST的性能是阿雷西博的10倍,如今FAST已經運行了4年,發現了132顆優秀的脈衝星候選體,此外,還在很多天文觀測領域有重要功能,對我國天文事業的發展助力巨大。


正是這樣一個重要的設備,卻建造在群山之中,經受風吹日曬,因此,不少網友非常擔心,這個總造價高達6億的中國天眼,在面對貴州山區的惡劣環境時該如何保護自己呢?FAST的外形如同一口鍋,如果山區下起暴雨,FAST豈不是變成了一口湯鍋?


其實這個問題早已在建造FAST的時候就被充分考慮過了,首先,FAST的選址經過了慎重的考量,光是選定位置就用了13年之久,如今FAST所在的喀斯特窪坑,本身就是一個天然排水系統,下雨的時候雨水會順著山體流入坑底,匯入地下溶洞內的暗河中,並不會長時間積蓄。


此外,看似是一口鍋的FAST,其實並不是渾然一體,而是由4450塊反射面拼接而成,每一塊反射面中,還有均勻分布的排水孔,因此,就算有傾盆大雨,雨水也會迅速順著排水孔被排入地下,進入坑底匯入暗河,因此,就算面對強降雨,FAST也可以毫髮無損。


其實除了這個中國天眼之外,我國還在更多高端科研儀器領域有建樹,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在各科技領域的進步會越來越大,俗話說得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也會讓我國逐步壯大,最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

相關焦點

  • 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科學家告訴你什麼叫高科技
    而且造型上是一個鍋狀,利於蓄水,所以有可能會變成「湯鍋」。但是這種情況是絕對不會發生的,設計這款天眼的科學家南仁東早就在設計它的時候就想到了這個問題 ,這款天眼的反射面板上有小孔可以讓雨水流走。不僅如此,這款天眼還擁有一套先進的排水系統,也就是無壓隧道設計。能夠應付暴雨的情況,不不管遭遇多大的雨水,這款望遠鏡都不會變成「湯鍋」。
  • 中國天眼暴雨後會變成湯鍋?天然的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13年
    ,倘若人類想要進行更高層次的深空探測,就必須使用射電望遠鏡,這是一種利用大型天線接收來自遙遠太空不同波長的無線電來進行天文研究的利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的構想,歷時22年建成。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變成「湯鍋」?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導語: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變成「湯鍋」?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我們國家的腳步也在不斷的飛速向前。儘管在很多的領域上,人們已經擁有了很多探索以及了解,但是有一個領域,如今依舊充滿著神秘,那就是天文學。
  • 中國天眼形狀很像鍋,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
    除了粉絲們的調侃之外,還有一些粉絲表示對FAST也就是中國天眼的結構感到納悶,從遠處看天眼,天眼像是一口巨大的鍋,既然是鍋,那麼遇到暴雨了該怎麼辦呢?難道要人工排水嗎?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科學家們已經考慮到了。
  • 中國天眼遭暴雨衝刷變"湯鍋"?工程師:花13年時間選址早料到
    ,為人們更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有多少讚美相應也會有多少質疑,有些人認為天眼在暴雨後可能會變成一個"湯鍋",工程師們回應人們的質疑稱,這是不可能的。宇宙深處天眼是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它的口徑有500米,所以它的解析度十分強大,科學家們利用它可以對太空進行更好的了解,因為有了天眼我國在探索太空這一領域遙遙領先,使很多個國家都望塵莫及。
  • 中國天眼暴雨後會變湯鍋?央視解讀其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了13年
    在我國貴州黔南市的大山中,有一口充滿神秘色彩的「大鍋」,它幕天席地的「躺」在山坳裡,直徑有500米,總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大小。而這口「大鍋」,正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也被人們稱為「中國天眼」。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成湯鍋?央視解讀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13年時間
    光學天文望遠鏡中國對於大型射電望遠鏡的構想很早就開始了,早在1994年我國就提出利用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建造哈雷西博型望遠鏡,由科學家南仁東先生主導。「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當中國天眼的全部面貌展現在世界面前的時候,全世界都被震撼到了,但是很多國人看到後在網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天眼看起來像一口「大鍋」,如果遇到暴雨會不會變成「湯鍋」呢?
  • 中國天眼遇暴雨成湯鍋?排水洩洪主要靠這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天眼吧?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用於搜尋脈衝星。
  • 中國天眼一遇暴雨就成「湯鍋」?其實科學家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
    我們中國的天眼是在2016年9月,由南懷仁先生提出建設的,南懷仁先生是我們國家優秀的天文學家。有很多網友都調侃道我們的天眼望遠鏡像一個巨大的鐵鍋,因為我們的天眼望遠鏡是一個弧形的「鐵鍋」樣子。那麼中國天眼一遇暴雨就會成為「湯鍋」嗎?科學家向你展示什麼叫真正的高科技!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湯鍋」?央視解讀排水系統,選址就用了13年
    提起我國的基建工程,相信每一位讀者朋友都會感到非常自豪,高鐵、大橋、穿山隧道等等讓人望而興嘆的基建奇蹟,已經在神州大地上不斷的成為現實。而隨著我國綜合科技實力的發展,我們的基建工程不再僅僅是大橋、高鐵,更包括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也被譽為「新基建」。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其實警察也有一個天眼,這個天眼是為了預防、打擊犯罪的。天眼監控系統裡包含了幾個高空置頂攝像頭,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監控開闊地帶的整體情況,其清晰度也很高。天眼監控系統還能全面記錄通行車輛、人員信息,為案件的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講講我國的另一個天眼。
  • 世界工程變「湯鍋」?中國天眼究有多強大,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隨著世界的不斷發展,各國的經濟實力都是得到了飛速的提升,其中我國更是成為了一個佼佼者,在經過了全面的發展之後,中國宛如脫胎換骨一般,在許多的領域中都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在中國有一個超級工程,是有關於天文學的,幫助人類探索未知的外太空,收集一些未發現的星系坐標。
  • 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其實警察也有一個天眼,這個天眼是為了預防、打擊犯罪的。天眼監控系統裡包含了幾個高空置頂攝像頭,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監控開闊地帶的整體情況,其清晰度也很高。天眼監控系統還能全面記錄通行車輛、人員信息,為案件的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講講我國的另一個天眼。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湯鍋」?工程師爆料:耗時13年選址早就料到
    我國天眼驟雨後變&34;?工程師表示,其實花費了13年選址的時候,就想到這個結果了,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而有人卻因為天眼的外觀來對此表示質疑,並且說如果在大雨之後會變成一個大鍋?天眼的選擇和做工中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經過了多年的選擇做出決定,而且有一定的設施,所以成為湯鍋絕對是荒謬之談。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用最原始的肉眼觀察夜空,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人們依靠先進的技術來探索著這巨大的秘密。對於人類來說天文望遠鏡的出現將推動人們對宇宙認識的進一步發展。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會變「遊泳池」嗎?看完不得不佩服天眼設計師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中國天眼在正式投入使用後不久,就發現了132顆優質的脈衝星侯選體,其中有93倍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新發現的脈衝星(數據截止到2018年)。雖然中國天眼項目在天文領域取得一系列成績,但還是有很多人們擔心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直徑500米的天眼遭遇暴雨時,會不會成為遊泳池?這些雨水又是怎麼被清理出天眼的呢?
  • 我國天眼遇到暴雨會變「遊泳池」嗎?看了不得不佩服天眼設計師
    而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在地面構建能夠接收太空信號的基地來完成人類窺伺太空的夢想,我們今天要提到的天眼就屬於這一類別。天眼修建於我國貴州,它本質上是一個巨大的單天線射線望遠鏡,從天空中俯視天眼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的外表就如同一口巨大的鍋一樣。由於天眼奇特的外表,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擔心:如果遇上暴雨天氣的話,天眼會不會因為積水過多而變成遊泳池呢?
  • 中國天眼遇暴雨成了湯鍋?成功洩水主要靠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於我國「天眼」早有耳聞,這個直徑高達500米的球面射電望遠鏡位於我國貴州喀斯特窪坑中,自建成起就躍居全球首位,超過美國波多黎各阿雷西博305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整體性能更是這個全球第二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10倍。
  • 中國天眼遇暴雨會變「湯鍋」嗎?口徑這麼大,不怕暴露地球位置嗎
    為了接收到這些極為微弱的信號,科學家使用旋轉拋物面作鏡面將這些電波聚焦反射到接收機,讓這些極為微弱的信號那個達到一定的功率電平,接收機才能檢測到。所以我們看到的射電望遠鏡一般都像一口鍋。我們的天眼口徑達到500米,接收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足球場),當遭遇到暴雨天氣時,天眼是否會變成裝滿水的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成「湯鍋」?科學家告訴你什麼叫高科技
    在1994年時,我國便開始有意打造屬於自己的「天眼」工程,但是當時的天文技術尚不發達,不過在無數國人的支持下,在無數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在著名天文學家南仁東老先生的帶領下,我國花費了近22年的世間打造出了一款以「中國造」為世界揚名的世界第一「天眼」工程——全球最大且技術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FAST!
  • 中國天眼耗費22年,暴雨後不會變「湯鍋」,具備天然排水系統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先生提出構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歷經22年建造成功,它被譽為「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首先「天眼」擴大了我國太空探測的廣度,將我國太空探測範圍從地球同步軌道延伸到了太陽系外圍,這是「質的突破」。其次,500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大幅提升了我國太空探測的精度,這是基於「天眼」對於脈衝星的到達時間的把握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