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遇暴雨成了湯鍋?成功洩水主要靠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2020-08-19 放眼望世界

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於我國「天眼」早有耳聞,這個直徑高達500米的球面射電望遠鏡位於我國貴州喀斯特窪坑中,自建成起就躍居全球首位,超過美國波多黎各阿雷西博305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整體性能更是這個全球第二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10倍。


作為我國用於空間探索以及基礎科學研究的設施。截至2020年1月份,中國天眼探測到102顆已經認證的脈衝星,獲得對周期性脈衝信號以及各種地球難以實現物理性質為基礎物理學的拓展發現打下基礎。


但是作為我國乃至全世界最先進的球面射電望遠鏡,自然對各個部分有著極高的精度要求。那麼這個口徑超百米的巨型望遠鏡自建設之日起,便在群山之中受到風吹日曬數十年。尤其是雨季,這麼大的「一口鍋」是怎麼做到暴雨中不變成「一鍋湯」的?它是怎麼在雨季解決排水的難題的呢?


其實早在天眼設計籌備之初,建設者們就在工程的選址以及望遠鏡自身的結構設計上做好了充足準備。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天眼選址選在貴州的原因。

首先「中國天眼FAST擁有3項自主創新:

  • 一是利用貴州天然喀斯特巨型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
  • 二是自主發明了主動變形反射面,
  • 三是自主提出輕型索拖動饋源平臺和並聯機器

在這個天然的喀斯特窪坑內,工程師們藉助仿真系統對該地進行了專業的定位定性研究,最終決定選定大窩凼為天眼的建設地。

  • 其中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就是喀斯特窪坑,形成了天然的排水系統。下雨時,降水沿著山體流入坑內,最終。經過滲透,留住了地下暗河和溶洞,這個天然的排水系統和適宜天眼口徑的安置需求,無疑是中國天眼的最佳建設地。


  • 其次是天眼最深排水結構的設計,一位名為施小安的天眼工程師,就曾提及從遠處看上去像一面延續無縫隙巨型鏡面的天眼,其實是由4450塊小反射面拼接而成。在每塊反射面之間也留有倒水的間隙。
  • 除此之外,在反射界面本身還有著均勻分布的導水孔,可以將積水逐漸導入匯集到下面的窪地。藉助修建的洩洪水道,導入地下暗河和周邊地區。這就是中國天眼能抵制強降雨的重要原因。力爭13年的建設選址和長達22年的研究施工。中國天眼自2016年9月建成啟用後,便開始進入了數年的調試期。


在2020年年初正式通過國家驗收投入運行且檢測的各項數據均達到或者超過預期。數項核心指標堪稱全球領先。屆時中國天眼將在引力波和積極分子等方向進行探測。並且國家天文臺不僅在國內組織科學家,還有。和國外天文學家參與天然的探測過程中來。其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基礎物理學謀求進一步發展。

具有中國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精密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其設計綜合體現了我國高技術創新能力。它將在基礎研究眾多領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學、物質深層次結構和規律等方向提供發現和突破的機遇,也將在日地環境研究、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設將推動眾多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它的建設與運行將促進西部經濟的繁榮和社會進步,符合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創作不易,萌新嘆氣。走過路過的觀眾老爺們,誒,點個關注唄!各位觀眾老爺們的觀眾和贊就是對我創作的最大鼓勵,最後感謝各位的觀閱。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遇暴雨成湯鍋?排水洩洪主要靠這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我國天眼的探測範圍能夠達到太陽系外緣,範圍及其廣,同時中國天眼也是目前全世界最精確的脈衝星計時陣,為我國的脈衝星鐘的研製工作提供絕佳的基礎。天眼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一口大湯鍋,大家在看到天眼的圖片時不免會感到疑惑與擔憂:要是遭到暴雨,這天眼不就變成真正的湯鍋了嗎?會不會遭到破壞?研究任務會受到影響嗎?
  • 中國天眼工程師透露排水系統,成功洩水主要靠兩點!
    中國天眼工程師透露排水系統,成功洩水主要靠兩點!每當到了夏季的時候就有連夜的暴雨,而在這個時候一些暴雨非常頻繁的地區更是積水嚴重,那這樣的天氣肯定也會造成很多影響,特別是對於大家所熟悉的我們國家的天眼,也是現在全球規模位於頂尖位置的。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湯鍋」?央視解讀排水系統,選址就用了13年
    除此之外,「中國天眼」已經在今年開啟了對地外文明的搜索,基於「中國天眼」的強大性能,如果銀河系真的存在地外文明,那麼就很有可能被「中國天眼」第一時間發現。不過,也有思維活躍的網友感到好奇,矗立在大山之中的「中國天眼」形狀如同一口大鍋,而其所處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在暴雨之後,「中國天眼」會不會因積水太多變成「湯鍋」呢?
  • 中國天眼暴雨後會變湯鍋?央視解讀其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了13年
    而隨著「中國天眼」的觀測性能日趨穩定,目前已經發現了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因此「中國天眼」發揮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天眼」所處的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常年降雨在1400毫米左右。而且「天眼」的形狀又如同一口大鍋,那麼在暴雨之後會不會由於積水太多變成「湯鍋」呢?其實,我們能想到的,負責設計建造「天眼」的科學家們也一定想到了,而央視曾經的一檔節目也為我們解讀了「天眼」的排水系統。
  • 中國天眼暴雨後會變成湯鍋?天然的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13年
    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十倍,2020年1月11日,該射電望遠鏡成功通過國家驗收,順利投入正式運行。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成湯鍋?央視解讀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13年時間
    南仁東先生將餘生都奉獻給了中國天文事業,從構想到完工歷時22年時間,終於在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中國天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單口徑500米,是世界上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最著名的哈雷西博望遠鏡的10倍。
  • 中國天眼遭暴雨衝刷變"湯鍋"?工程師:花13年時間選址早料到
    ,為人們更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有多少讚美相應也會有多少質疑,有些人認為天眼在暴雨後可能會變成一個"湯鍋",工程師們回應人們的質疑稱,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天眼在探索太空方面的的作用是特別大的,所以中國發明了天眼之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主動與中國進行往來,希望能與中國進行合作,如今中國與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合作關係,並且都對天眼充滿了信心。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湯鍋」?工程師爆料:耗時13年選址早就料到
    工程師表示,其實花費了13年選址的時候,就想到這個結果了,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而有人卻因為天眼的外觀來對此表示質疑,並且說如果在大雨之後會變成一個大鍋?天眼的選擇和做工中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經過了多年的選擇做出決定,而且有一定的設施,所以成為湯鍋絕對是荒謬之談。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用最原始的肉眼觀察夜空,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人們依靠先進的技術來探索著這巨大的秘密。對於人類來說天文望遠鏡的出現將推動人們對宇宙認識的進一步發展。
  • 中國天眼一遇暴雨就成「湯鍋」?其實科學家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
    我們中國的天眼是在2016年9月,由南懷仁先生提出建設的,南懷仁先生是我們國家優秀的天文學家。有很多網友都調侃道我們的天眼望遠鏡像一個巨大的鐵鍋,因為我們的天眼望遠鏡是一個弧形的「鐵鍋」樣子。那麼中國天眼一遇暴雨就會成為「湯鍋」嗎?科學家向你展示什麼叫真正的高科技!
  • 天眼選址花13年,一下雨就變成「大湯鍋」,南仁東如何解決排水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天眼整體呈半球形,從天空俯視下去就像一口大鍋,如果下雨的話水全部積在裡面,就會變成一口「大湯鍋,它是如何把水排出去的呢?來看看「天眼之父」南仁東是怎麼巧妙設計的。目前中國的天眼已經探測到了真實有效的脈衝星多達102顆,對我國的空間探索以及基礎科學研究,都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變湯鍋?我國科學家早有準備,2點解決難題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我國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其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喀斯特窪坑當中,這一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早在1994年就被提出建造,經過22年建造完成,2016年落成啟用。
  • 中國天眼耗費22年,暴雨後不會變「湯鍋」,具備天然排水系統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先生提出構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歷經22年建造成功,它被譽為「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的成功建造為我國航天航空事業發展提供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為人類研究太空做出了巨大貢獻。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變成「湯鍋」?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導語: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變成「湯鍋」?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我們國家的腳步也在不斷的飛速向前。儘管在很多的領域上,人們已經擁有了很多探索以及了解,但是有一個領域,如今依舊充滿著神秘,那就是天文學。
  • 中國天眼遇暴雨會變「湯鍋」嗎?口徑這麼大,不怕暴露地球位置嗎
    由於射電望遠鏡主要接收到來自宇宙深處的電波,而這些電波的強度一般都是極為微弱的,這些信號到達地球時已經弱到沒法檢測到。為了接收到這些極為微弱的信號,科學家使用旋轉拋物面作鏡面將這些電波聚焦反射到接收機,讓這些極為微弱的信號那個達到一定的功率電平,接收機才能檢測到。所以我們看到的射電望遠鏡一般都像一口鍋。
  • 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科學家告訴你什麼叫高科技
    中國天眼其實指的就是坐落在貴州省黔南市的一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這款望遠鏡擁有先進的技術,佔地面積能夠達到25萬平方米。這已經是相當於一個30個足球場的面積了。那麼這個天眼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呢?而且造型上是一個鍋狀,利於蓄水,所以有可能會變成「湯鍋」。但是這種情況是絕對不會發生的,設計這款天眼的科學家南仁東早就在設計它的時候就想到了這個問題 ,這款天眼的反射面板上有小孔可以讓雨水流走。不僅如此,這款天眼還擁有一套先進的排水系統,也就是無壓隧道設計。能夠應付暴雨的情況,不不管遭遇多大的雨水,這款望遠鏡都不會變成「湯鍋」。
  • 中國天眼望遠鏡遇到暴雨會變「遊泳池」嗎?網友:佩服天眼設計師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正式吹響了中國進軍航天領域的號角,不過畢竟當時的中國還比較落後,在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之後的20多年裡都沒有取得讓人側目的成就,那就是中國的「天眼」射電望遠鏡項目,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項目是一個用來探索宇宙地外生命和文明的宏偉工程,它從1994年提出構想並且建設,直到2016年才投入使用,總共歷時22年之久,而漫長的付出和投入也得到了回報,如今的天眼射電望遠鏡成為世界上口徑最大、精度最高、綜合性能最強的射電望遠鏡,比排名世界第二的美國
  • 中國天眼形狀很像鍋,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
    除了粉絲們的調侃之外,還有一些粉絲表示對FAST也就是中國天眼的結構感到納悶,從遠處看天眼,天眼像是一口巨大的鍋,既然是鍋,那麼遇到暴雨了該怎麼辦呢?難道要人工排水嗎?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科學家們已經考慮到了。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其實警察也有一個天眼,這個天眼是為了預防、打擊犯罪的。天眼監控系統裡包含了幾個高空置頂攝像頭,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監控開闊地帶的整體情況,其清晰度也很高。天眼監控系統還能全面記錄通行車輛、人員信息,為案件的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講講我國的另一個天眼。
  • 世界工程變「湯鍋」?中國天眼究有多強大,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隨著世界的不斷發展,各國的經濟實力都是得到了飛速的提升,其中我國更是成為了一個佼佼者,在經過了全面的發展之後,中國宛如脫胎換骨一般,在許多的領域中都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在中國有一個超級工程,是有關於天文學的,幫助人類探索未知的外太空,收集一些未發現的星系坐標。
  • 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其實警察也有一個天眼,這個天眼是為了預防、打擊犯罪的。天眼監控系統裡包含了幾個高空置頂攝像頭,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監控開闊地帶的整體情況,其清晰度也很高。天眼監控系統還能全面記錄通行車輛、人員信息,為案件的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講講我國的另一個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