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天眼整體呈半球形,從天空俯視下去就像一口大鍋,如果下雨的話水全部積在裡面,就會變成一口「大湯鍋,它是如何把水排出去的呢?來看看「天眼之父」南仁東是怎麼巧妙設計的。
近年來隨著國內科研氛圍的不斷變好,也吸引了很多留學海外的優秀人才回歸祖國,中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也越來越多。而其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就是位於貴州大山深處的天眼「FAST」了。一經問世就打破了多項世界記錄,也迎來了國內外科研人員的圍觀,它是目前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直徑長達500米,打破了由美國保持多年的直徑305米的記錄,在相關性能上也高出了十倍不止。
天眼目前已經全面投入使用了,也為我國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我們對外太空有了一個更透徹的了解,不再依賴於老美的道聽途說了。目前中國的天眼已經探測到了真實有效的脈衝星多達102顆,對我國的空間探索以及基礎科學研究,都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目前在星際探索的研究當中,全球科研小組基本都以天眼為中心,同時也給基礎物理學朝更高領域拓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對於這樣一臺全球最頂尖的天文望遠鏡,在生產製造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天眼坐落於貴州的大山深處,由於環境因素這裡的天氣變幻莫測,每年都有很長一段時間屬於雨季,因此天眼避免不了承受暴風雨的侵襲,然而從天眼投入使用開始,十多年的時間也過去了,為什麼他依然能夠安然無恙呢?
天眼是一個大傢伙,其弧形的面積總計超過25萬平方米,據悉最終的造價也達到了6個億,如果天眼裡面存在積水的話,肯定會影響其正常運作,南仁東在剛開始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每走一步都相當謹慎,經過多次模擬試驗確認無誤之後,才會進行下一步。
南仁東一生的心血都花在天眼建設地址的選擇,以及望遠鏡內部結構的設計上,才得以確保全球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的萬無一失,他的謹慎也帶來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天眼的誕生打破了之前保持的多項紀錄,而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它的三大創新,反射鏡面的鋪設方式、接收機位定位結構都得到到全新的升級。除了這兩點之外,第三點相對來說就比較特殊了,而它就是天眼的排水系統。
南仁東團隊用了13年的時間,最終才找到了最適合的建設位置,在經過工程師反覆的仿真模擬實驗之後,根據各項定位數據的反饋,進行了多次的深入實驗,最終天眼的建設位置才被確定下來。位於貴州的喀斯特窪坑擁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在天眼的建設位置底下是一個大坑,當天眼內發生積水的時候,雨水就會順勢流入到坑內,而這坑內的底下分布的眾多的暗河以及溶洞,從而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排水系統。
我們在圖片上看到的天眼,給我們的感覺像一個完整的鏡面,感覺是一點縫隙都沒有,我們不能被他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整塊鏡面是由4450塊小反射鏡拼接而成的,在拼接過程中則採用了非常巧妙的設計,在每個拼接縫之間都有預留導水的間隙。不僅如此更多的奧秘則藏在了鏡面上,每一塊鏡面上都均勻的分布著導水孔。
有了這樣精密的設計,在下雨的時候,雨水就可以順著這些導水孔流到坑裡,最終滲透到地下暗河。一個天然形成的大坑,再配合上天然形成的排水系統,簡直就是為放置天眼而量身打造的,而這就是為什麼天眼不會變成「大湯鍋」的原因了。
目前利用天眼所觀測到的數據,我們基本都是公開的,秉承著開放合作態度,我們也隨時歡迎國外的優秀天文學家,參與到我們的科研項目中來,一起促進人類基礎物理學的發展,而目前天眼所取得的成就,也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耗盡南仁東一生的心血,終將為人類的物理學做出重大的貢獻,這樣偉大的科學家,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