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選址花13年,一下雨就變成「大湯鍋」,南仁東如何解決排水

2020-10-03 圈聊科技

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天眼整體呈半球形,從天空俯視下去就像一口大鍋,如果下雨的話水全部積在裡面,就會變成一口「大湯鍋,它是如何把水排出去的呢?來看看「天眼之父」南仁東是怎麼巧妙設計的。

近年來隨著國內科研氛圍的不斷變好,也吸引了很多留學海外的優秀人才回歸祖國,中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也越來越多。而其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就是位於貴州大山深處的天眼「FAST」了。一經問世就打破了多項世界記錄,也迎來了國內外科研人員的圍觀,它是目前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直徑長達500米,打破了由美國保持多年的直徑305米的記錄,在相關性能上也高出了十倍不止。

天眼目前已經全面投入使用了,也為我國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我們對外太空有了一個更透徹的了解,不再依賴於老美的道聽途說了。目前中國的天眼已經探測到了真實有效的脈衝星多達102顆,對我國的空間探索以及基礎科學研究,都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目前在星際探索的研究當中,全球科研小組基本都以天眼為中心,同時也給基礎物理學朝更高領域拓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對於這樣一臺全球最頂尖的天文望遠鏡,在生產製造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在大山深處的天眼,如何抵禦暴風雨的侵襲

天眼坐落於貴州的大山深處,由於環境因素這裡的天氣變幻莫測,每年都有很長一段時間屬於雨季,因此天眼避免不了承受暴風雨的侵襲,然而從天眼投入使用開始,十多年的時間也過去了,為什麼他依然能夠安然無恙呢?

天眼是一個大傢伙,其弧形的面積總計超過25萬平方米,據悉最終的造價也達到了6個億,如果天眼裡面存在積水的話,肯定會影響其正常運作,南仁東在剛開始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每走一步都相當謹慎,經過多次模擬試驗確認無誤之後,才會進行下一步。

南仁東一生的心血都花在天眼建設地址的選擇,以及望遠鏡內部結構的設計上,才得以確保全球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的萬無一失,他的謹慎也帶來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天眼的排水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天眼的誕生打破了之前保持的多項紀錄,而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它的三大創新,反射鏡面的鋪設方式、接收機位定位結構都得到到全新的升級。除了這兩點之外,第三點相對來說就比較特殊了,而它就是天眼的排水系統。

南仁東團隊用了13年的時間,最終才找到了最適合的建設位置,在經過工程師反覆的仿真模擬實驗之後,根據各項定位數據的反饋,進行了多次的深入實驗,最終天眼的建設位置才被確定下來。位於貴州的喀斯特窪坑擁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在天眼的建設位置底下是一個大坑,當天眼內發生積水的時候,雨水就會順勢流入到坑內,而這坑內的底下分布的眾多的暗河以及溶洞,從而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排水系統。

天眼是怎麼利用到這個天然的排水系統的呢?

我們在圖片上看到的天眼,給我們的感覺像一個完整的鏡面,感覺是一點縫隙都沒有,我們不能被他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整塊鏡面是由4450塊小反射鏡拼接而成的,在拼接過程中則採用了非常巧妙的設計,在每個拼接縫之間都有預留導水的間隙。不僅如此更多的奧秘則藏在了鏡面上,每一塊鏡面上都均勻的分布著導水孔。

有了這樣精密的設計,在下雨的時候,雨水就可以順著這些導水孔流到坑裡,最終滲透到地下暗河。一個天然形成的大坑,再配合上天然形成的排水系統,簡直就是為放置天眼而量身打造的,而這就是為什麼天眼不會變成「大湯鍋」的原因了。

目前利用天眼所觀測到的數據,我們基本都是公開的,秉承著開放合作態度,我們也隨時歡迎國外的優秀天文學家,參與到我們的科研項目中來,一起促進人類基礎物理學的發展,而目前天眼所取得的成就,也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耗盡南仁東一生的心血,終將為人類的物理學做出重大的貢獻,這樣偉大的科學家,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暴雨後會變成湯鍋?天然的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13年
    在經歷貴州地區連綿不斷的雨季時,究竟是如何解決積水和排水的難題?畢竟天眼所在的位置,是我國的貴州,不少人知道該區域經常出現暴雨,也令人們感到十分困惑,天眼的排水系統到底是如何設計的,它會不會因為暴雨出現損壞?會不會令中國天眼變成一口湯鍋?對此有專家表示這當然不可能了。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成湯鍋?央視解讀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13年時間
    南仁東先生將餘生都奉獻給了中國天文事業,從構想到完工歷時22年時間,終於在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中國天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單口徑500米,是世界上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最著名的哈雷西博望遠鏡的10倍。
  • 中國天眼遇暴雨成湯鍋?排水洩洪主要靠這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我國天眼的探測範圍能夠達到太陽系外緣,範圍及其廣,同時中國天眼也是目前全世界最精確的脈衝星計時陣,為我國的脈衝星鐘的研製工作提供絕佳的基礎。天眼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一口大湯鍋,大家在看到天眼的圖片時不免會感到疑惑與擔憂:要是遭到暴雨,這天眼不就變成真正的湯鍋了嗎?會不會遭到破壞?研究任務會受到影響嗎?
  • 中國天眼遭暴雨衝刷變"湯鍋"?工程師:花13年時間選址早料到
    ,為人們更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有多少讚美相應也會有多少質疑,有些人認為天眼在暴雨後可能會變成一個"湯鍋",工程師們回應人們的質疑稱,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天眼在探索太空方面的的作用是特別大的,所以中國發明了天眼之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主動與中國進行往來,希望能與中國進行合作,如今中國與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合作關係,並且都對天眼充滿了信心。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湯鍋」?工程師爆料:耗時13年選址早就料到
    工程師表示,其實花費了13年選址的時候,就想到這個結果了,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而有人卻因為天眼的外觀來對此表示質疑,並且說如果在大雨之後會變成一個大鍋?天眼的選擇和做工中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經過了多年的選擇做出決定,而且有一定的設施,所以成為湯鍋絕對是荒謬之談。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用最原始的肉眼觀察夜空,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人們依靠先進的技術來探索著這巨大的秘密。對於人類來說天文望遠鏡的出現將推動人們對宇宙認識的進一步發展。
  • 中國天眼暴雨後會變湯鍋?央視解讀其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了13年
    而隨著「中國天眼」的觀測性能日趨穩定,目前已經發現了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因此「中國天眼」發揮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天眼」所處的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常年降雨在1400毫米左右。而且「天眼」的形狀又如同一口大鍋,那麼在暴雨之後會不會由於積水太多變成「湯鍋」呢?其實,我們能想到的,負責設計建造「天眼」的科學家們也一定想到了,而央視曾經的一檔節目也為我們解讀了「天眼」的排水系統。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湯鍋」?央視解讀排水系統,選址就用了13年
    「中國天眼」的口徑達到了500米,總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的大小,而它的綜合性能則是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的10倍。不過,也有思維活躍的網友感到好奇,矗立在大山之中的「中國天眼」形狀如同一口大鍋,而其所處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在暴雨之後,「中國天眼」會不會因積水太多變成「湯鍋」呢?
  • 中國天眼耗費22年,暴雨後不會變「湯鍋」,具備天然排水系統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先生提出構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歷經22年建造成功,它被譽為「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此外,「天眼」為我國航天發展提供了便利,眾所周知,太空飛行器在飛出太陽系,飛向太空到達一定距離時,地球的導航系統會失效,這對於航天事業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天眼」的建造正好填充了這一空白,為飛出太陽系的太空飛行器提供導航。
  • 中國天眼無法排水?怎麼可能!看看這口「大鍋」的排水系統多發達
    在貴州省黔南平塘縣大窩凼窪地,有一個呈「凹」字形仰望天際的「大鍋」,它叫「中國天眼」,是首席科學家南仁東擔任總工程師建成的,從預研到建成一共花了22年的時間,這是南先生用他半輩子的心血為國家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 中國天眼無法排水?怎麼可能!看看這口「大鍋」的排水系統多發達
    在貴州省黔南平塘縣大窩凼窪地,有一個呈「凹」字形仰望天際的「大鍋」,它叫「中國天眼」,是首席科學家南仁東擔任總工程師建成的,從預研到建成一共花了22年的時間,這是南先生用他半輩子的心血為國家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他是我們心中名副其實的「天眼之父」。
  • 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科學家告訴你什麼叫高科技
    天眼能夠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尋找第一代天體。它的作用不僅如此,它還能夠接受來自外星星球傳來的信號。它能夠進行高解析度的微波巡視。還可以測量天體的射電強度、頻譜和偏振等量,可以說是十分的高科技了。這麼大的一款望遠鏡萬一它遭遇到了暴雨又會如何呢?應該不會進水吧。
  • 中國天眼遇暴雨成了湯鍋?成功洩水主要靠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那麼這個口徑超百米的巨型望遠鏡自建設之日起,便在群山之中受到風吹日曬數十年。尤其是雨季,這麼大的「一口鍋」是怎麼做到暴雨中不變成「一鍋湯」的?它是怎麼在雨季解決排水的難題的呢?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天眼選址選在貴州的原因。
  • 中國天眼工程師透露排水系統,成功洩水主要靠兩點!
    我國的這一個大口徑射電望遠鏡,這在我們國家的科研方面可以說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過有人嘲諷說我國的天眼在遭遇暴雨時會變成一個湯鍋,那究竟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國家的這一個非常大的儀器不僅在暴雨是不會變成湯鍋,並且它本身所具備的探測距離性能以及一些精密度還有各個零部件的精準度都是非常高標準的。
  • 中國天眼一遇暴雨就成「湯鍋」?其實科學家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
    我們中國的天眼是在2016年9月,由南懷仁先生提出建設的,南懷仁先生是我們國家優秀的天文學家。有很多網友都調侃道我們的天眼望遠鏡像一個巨大的鐵鍋,因為我們的天眼望遠鏡是一個弧形的「鐵鍋」樣子。那麼中國天眼一遇暴雨就會成為「湯鍋」嗎?科學家向你展示什麼叫真正的高科技!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變湯鍋?我國科學家早有準備,2點解決難題
    中國天眼,早在1994年就被提出建造,經過22年建造完成,2016年落成啟用。,我國FAST的性能是阿雷西博的10倍,如今FAST已經運行了4年,發現了132顆優秀的脈衝星候選體,此外,還在很多天文觀測領域有重要功能,對我國天文事業的發展助力巨大。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變成「湯鍋」?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導語: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變成「湯鍋」?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我們國家的腳步也在不斷的飛速向前。儘管在很多的領域上,人們已經擁有了很多探索以及了解,但是有一個領域,如今依舊充滿著神秘,那就是天文學。
  • 追憶「天眼」之父南仁東:進入無垠廣袤的人生
    24載,8000多個日夜,為了追逐夢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9月25日,「天眼」落成啟用一周年。可在10天前,他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天眼」所在的大窩凼,星空似乎為之黯淡。一個人的夢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蒼穹。一個人的夢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夠穿越一生。
  • 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其實警察也有一個天眼,這個天眼是為了預防、打擊犯罪的。天眼監控系統裡包含了幾個高空置頂攝像頭,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監控開闊地帶的整體情況,其清晰度也很高。天眼監控系統還能全面記錄通行車輛、人員信息,為案件的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講講我國的另一個天眼。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成「湯鍋」?科學家告訴你什麼叫高科技
    在1994年時,我國便開始有意打造屬於自己的「天眼」工程,但是當時的天文技術尚不發達,不過在無數國人的支持下,在無數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在著名天文學家南仁東老先生的帶領下,我國花費了近22年的世間打造出了一款以「中國造」為世界揚名的世界第一「天眼」工程——全球最大且技術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FAST!
  • 進入無垠廣袤的人生——追憶「天眼」之父南仁東
    9月25日,「天眼」落成啟用一周年。可在10天前,他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天眼」所在的大窩凼,星空似乎為之黯淡。  一個人的夢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蒼穹。一個人的夢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夠穿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