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變成「湯鍋」?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2020-09-17 風陵

導語: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變成「湯鍋」?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我們國家的腳步也在不斷的飛速向前。儘管在很多的領域上,人們已經擁有了很多探索以及了解,但是有一個領域,如今依舊充滿著神秘,那就是天文學。天文學如今已經成為了世界很多國家爭相研究的領域,每一個國家都希望可在其領域上面有所突破,以此展現實力。

而我們的國家,在這個領域上就擁有了一項聞名於世界的工程—中國天眼。中國天眼是一種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其口徑達到了5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口徑的,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除此之外,它還具有我們國家的智慧財產權,不僅展現了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還為世界天文學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天眼建造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凼的喀斯特地形的窪坑中,之所以建造在這是因為這裡位置越偏遠受到無線電幹擾就越小,其二挖坑地形是最理想的地形。由於中國天眼其外形十分的接近鐵鍋,而貴州有時常出現雨水天氣,因此不少人擔憂當暴雨來臨的時候,這中國天眼會變成湯鍋。

對此,專家表示完全不用擔憂。中國天眼由很多的反射面板組成,而在它們之間,又有很多的小孔,普通的雨水可以順著小孔排出。至於暴雨,也有應對的方法。在這天眼周圍,專家建立了一個排水系統,採用的是全長約1000米的無壓隧道設計方案,暴雨來臨之際,此排水系統既可以應對暴雨水量,又可以確保天眼的運行。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其實警察也有一個天眼,這個天眼是為了預防、打擊犯罪的。天眼監控系統裡包含了幾個高空置頂攝像頭,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監控開闊地帶的整體情況,其清晰度也很高。天眼監控系統還能全面記錄通行車輛、人員信息,為案件的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講講我國的另一個天眼。
  • 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其實警察也有一個天眼,這個天眼是為了預防、打擊犯罪的。天眼監控系統裡包含了幾個高空置頂攝像頭,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監控開闊地帶的整體情況,其清晰度也很高。天眼監控系統還能全面記錄通行車輛、人員信息,為案件的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講講我國的另一個天眼。
  • 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科學家告訴你什麼叫高科技
    中國天眼其實指的就是坐落在貴州省黔南市的一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這款望遠鏡擁有先進的技術,佔地面積能夠達到25萬平方米。這已經是相當於一個30個足球場的面積了。那麼這個天眼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呢?這是很多網友的疑問,這個巨型望遠鏡萬一要是真的被水灌滿了的話會十分的危險。幾乎可以說是要被淹沒的節奏,因為它的面積實在是太大了。而且造型上是一個鍋狀,利於蓄水,所以有可能會變成「湯鍋」。但是這種情況是絕對不會發生的,設計這款天眼的科學家南仁東早就在設計它的時候就想到了這個問題 ,這款天眼的反射面板上有小孔可以讓雨水流走。不僅如此,這款天眼還擁有一套先進的排水系統,也就是無壓隧道設計。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成湯鍋?央視解讀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13年時間
    南仁東先生將餘生都奉獻給了中國天文事業,從構想到完工歷時22年時間,終於在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中國天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單口徑500米,是世界上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最著名的哈雷西博望遠鏡的10倍。
  • 中國天眼一遇暴雨就成「湯鍋」?其實科學家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
    我們中國的天眼是在2016年9月,由南懷仁先生提出建設的,南懷仁先生是我們國家優秀的天文學家。有很多網友都調侃道我們的天眼望遠鏡像一個巨大的鐵鍋,因為我們的天眼望遠鏡是一個弧形的「鐵鍋」樣子。那麼中國天眼一遇暴雨就會成為「湯鍋」嗎?科學家向你展示什麼叫真正的高科技!
  • 中國天眼形狀很像鍋,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
    除了粉絲們的調侃之外,還有一些粉絲表示對FAST也就是中國天眼的結構感到納悶,從遠處看天眼,天眼像是一口巨大的鍋,既然是鍋,那麼遇到暴雨了該怎麼辦呢?難道要人工排水嗎?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科學家們已經考慮到了。
  • 中國天眼遇暴雨成湯鍋?排水洩洪主要靠這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天眼吧?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用於搜尋脈衝星。
  • 中國天眼暴雨後會變成湯鍋?天然的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13年
    ,倘若人類想要進行更高層次的深空探測,就必須使用射電望遠鏡,這是一種利用大型天線接收來自遙遠太空不同波長的無線電來進行天文研究的利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的構想,歷時22年建成。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成「湯鍋」?科學家告訴你什麼叫高科技
    在1994年時,我國便開始有意打造屬於自己的「天眼」工程,但是當時的天文技術尚不發達,不過在無數國人的支持下,在無數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在著名天文學家南仁東老先生的帶領下,我國花費了近22年的世間打造出了一款以「中國造」為世界揚名的世界第一「天眼」工程——全球最大且技術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FAST!
  • 中國天眼暴雨後會變湯鍋?央視解讀其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了13年
    而這口「大鍋」,正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也被人們稱為「中國天眼」。而隨著「中國天眼」的觀測性能日趨穩定,目前已經發現了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因此「中國天眼」發揮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變湯鍋?我國科學家早有準備,2點解決難題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我國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其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喀斯特窪坑當中,這一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早在1994年就被提出建造,經過22年建造完成,2016年落成啟用。
  • 中國天眼遭暴雨衝刷變"湯鍋"?工程師:花13年時間選址早料到
    ,為人們更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有多少讚美相應也會有多少質疑,有些人認為天眼在暴雨後可能會變成一個"湯鍋",工程師們回應人們的質疑稱,這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們探索宇宙的腳步決不止於此,科學家們也在致力於發明更先進的望遠鏡,經過科學家們不斷的努力與探索,前幾年中國天眼終於問世了,這對於人們探索宇宙的奧妙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使國人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走的更深更遠了。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湯鍋」?央視解讀排水系統,選址就用了13年
    「中國天眼」的口徑達到了500米,總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的大小,而它的綜合性能則是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的10倍。觀測研究脈衝星的應用價值十分巨大,這是由於脈衝星可以周期性的釋放出射電信號,而且信號非常穩定,了解多個脈衝星的具體位置後,可以為飛船的深空探測提供定位和導航依據。除此之外,「中國天眼」已經在今年開啟了對地外文明的搜索,基於「中國天眼」的強大性能,如果銀河系真的存在地外文明,那麼就很有可能被「中國天眼」第一時間發現。
  • 世界工程變「湯鍋」?中國天眼究有多強大,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隨著世界的不斷發展,各國的經濟實力都是得到了飛速的提升,其中我國更是成為了一個佼佼者,在經過了全面的發展之後,中國宛如脫胎換骨一般,在許多的領域中都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在中國有一個超級工程,是有關於天文學的,幫助人類探索未知的外太空,收集一些未發現的星系坐標。
  • 中國天眼遇暴雨會變「湯鍋」嗎?口徑這麼大,不怕暴露地球位置嗎
    當然,這些光學望遠鏡也只是將遠處的景象「拉到」我們的面前,那些不可見光的景象,我們依舊沒法看得到。想看到這些不可見光的景象,需要藉助其他功能的望遠鏡,如射電望遠鏡就可以接收到這些無線電波。我們的天眼口徑達到500米,接收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足球場),當遭遇到暴雨天氣時,天眼是否會變成裝滿水的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湯鍋」?工程師爆料:耗時13年選址早就料到
    而有人卻因為天眼的外觀來對此表示質疑,並且說如果在大雨之後會變成一個大鍋?天眼的選擇和做工中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經過了多年的選擇做出決定,而且有一定的設施,所以成為湯鍋絕對是荒謬之談。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用最原始的肉眼觀察夜空,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人們依靠先進的技術來探索著這巨大的秘密。對於人類來說天文望遠鏡的出現將推動人們對宇宙認識的進一步發展。
  • 天眼選址花13年,一下雨就變成「大湯鍋」,南仁東如何解決排水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天眼整體呈半球形,從天空俯視下去就像一口大鍋,如果下雨的話水全部積在裡面,就會變成一口「大湯鍋,它是如何把水排出去的呢?來看看「天眼之父」南仁東是怎麼巧妙設計的。目前在星際探索的研究當中,全球科研小組基本都以天眼為中心,同時也給基礎物理學朝更高領域拓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對於這樣一臺全球最頂尖的天文望遠鏡,在生產製造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 中國天眼耗費22年,暴雨後不會變「湯鍋」,具備天然排水系統
    首先「天眼」擴大了我國太空探測的廣度,將我國太空探測範圍從地球同步軌道延伸到了太陽系外圍,這是「質的突破」。其次,500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大幅提升了我國太空探測的精度,這是基於「天眼」對於脈衝星的到達時間的把握和研究的。
  • 中國天眼遇暴雨成了湯鍋?成功洩水主要靠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尤其是雨季,這麼大的「一口鍋」是怎麼做到暴雨中不變成「一鍋湯」的?它是怎麼在雨季解決排水的難題的呢?經過滲透,留住了地下暗河和溶洞,這個天然的排水系統和適宜天眼口徑的安置需求,無疑是中國天眼的最佳建設地。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會變「遊泳池」嗎?看完不得不佩服天眼設計師
    雖然中國天眼項目在天文領域取得一系列成績,但還是有很多人們擔心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直徑500米的天眼遭遇暴雨時,會不會成為遊泳池?這些雨水又是怎麼被清理出天眼的呢?中國天眼的防雨設施中國天眼是由我國科學家南仁東先生提出的,他也是中國天眼的負責人,被稱之為「中國天眼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