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暴雨後會變成湯鍋?天然的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13年

2020-09-03 九品博物官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瀚的宇宙充滿了遐想,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始終不曾停歇,遺憾的是由於古代的科學技術相對落後,從而使得人類對太空的探索能力看上去極其有限,近代以來,因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不斷深入,人們在觀測宇宙中的星球之際,通常會用到天文望遠鏡,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普通的天文望遠鏡已然無法滿足人類的要求,於是更加先進的射電望遠鏡應運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自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後,通過伽利略式望遠鏡人類獲得了很多重要發現,也令天文學從此步入望遠鏡時代,再到後來天文望遠鏡的出現,更是讓宇宙的探索進入快車道,事實上,天文望遠鏡的類型可分為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這兩種類型的望遠鏡各有優劣,倘若人類想要進行更高層次的深空探測,就必須使用射電望遠鏡,這是一種利用大型天線接收來自遙遠太空不同波長的無線電來進行天文研究的利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的構想,歷時22年建成。

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十倍,這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值得一提的是「天眼」工程是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令人震驚的是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經發現了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有93顆已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衝星,2020年1月11日,該射電望遠鏡成功通過國家驗收,順利投入正式運行。

你知道嗎?口徑長達百米的超大型望遠鏡自誕生起就袒露在群山之中,在該時期接下來的數十年間,自然會受到風雨的侵襲,令人們不禁擔憂外觀看上去如同一口巨「鍋」的中國天眼,在下雨之際,恐怕它的積水問題會是影響整個望遠鏡系統性能的關鍵因素,那麼總造價超過6億、接收和反射面總面積高達25萬平方米的中國天眼。

在經歷貴州地區連綿不斷的雨季時,究竟是如何解決積水和排水的難題?畢竟天眼所在的位置,是我國的貴州,不少人知道該區域經常出現暴雨,也令人們感到十分困惑,天眼的排水系統到底是如何設計的,它會不會因為暴雨出現損壞?會不會令中國天眼變成一口湯鍋?對此有專家表示這當然不可能了。

事實上,天眼作為中國的一項超級工程,它會面臨的問題科學家早已料到,根本無需擔心,早在天眼設計籌備之初,建設者們就在工程的選址以及望遠鏡自身的結構設計上做好了充足準備,其實央視也曾為大家揭秘過中國天眼的玄機,也解讀了天眼的排水系統,據說當年科學家們光選址就花費了13年的時間,負責修建天眼工程的科研人員,在全國範圍內四處尋找,僅貴州境內就已經找出了82個比較符合條件的候選位置。

後來,國家天文臺臺長還提出了三大創新點之一解釋了天眼的天然排水系統,首先我們要知道天眼選址建在貴州的原因是什麼,根據國家天文臺臺長嚴峻表明的三大創新點來看,除了反射鏡面鋪設方式和接收機定位結構兩個創新點以外,還有一個創新點恰好解釋了天眼的排水系統,也就是喀斯特窪坑的選址,在這個天然的喀斯特窪坑內,工程師們藉助仿真系統對該地進行了專業的定位定性研究,最終選定大窩凼為天眼的建設地,其中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喀斯特窪坑形成了天然的排水系統,下雨時,所降的水會沿著山體流入坑內,最終會經過滲透流入地下暗河和溶洞。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天眼的設計暗藏玄機,雖說天眼形似一口大鍋,但是它並非看上去那般,是一口全面連接球面的結構,近距離觀察後,我們不難發現,天眼是由一塊又一塊的反射面板組成,這些反射面板足足有4450多塊,在反射面板中間,都有排水用到的小孔,這些小孔不僅密集數量也顯得頗多,這說明下雨時,雨水會從反射面板之間的小孔中流出,不會在天眼中造成積水,除此之外,天眼還擁有一項先進的排水系統,該排水系統採用了無壓隧道的設計方案,所謂的無壓隧道設計會讓水流呈明流狀態,令水流表面存在自由表面。

當雨水落在反射面板後,受到的阻力非常小,再加上每一塊板上實際上都有許許多多的小孔,屆時雨水會隨著這些小孔流入排水系統中,要知道天眼的排水系統長達1000米,全程阻力極小,由於天眼的直徑僅為500米,如此看來,繞天眼一圈綽綽有餘,所以雨水不會聚集起來,天眼也不會變成湯鍋,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我是九品博物館 記得點讚關注,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暴雨後會變湯鍋?央視解讀其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了13年
    而隨著「中國天眼」的觀測性能日趨穩定,目前已經發現了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因此「中國天眼」發揮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天眼」所處的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常年降雨在1400毫米左右。而且「天眼」的形狀又如同一口大鍋,那麼在暴雨之後會不會由於積水太多變成「湯鍋」呢?其實,我們能想到的,負責設計建造「天眼」的科學家們也一定想到了,而央視曾經的一檔節目也為我們解讀了「天眼」的排水系統。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成湯鍋?央視解讀排水系統,選址就花費13年時間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當中國天眼的全部面貌展現在世界面前的時候,全世界都被震撼到了,但是很多國人看到後在網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天眼看起來像一口「大鍋」,如果遇到暴雨會不會變成「湯鍋」呢?據中國天眼機械工程師施小安介紹,中國天眼是由國內眾多科學家和工程人員花費了將近13年進行地形勘察,總共考察了貴州省境內的82個喀斯特窪地,最終確定喀斯特窪地大窩凼作為天文臺臺址,底部有許多天然的暗河和溶洞,具有優良的排水效果,反射面板分布有很多小孔,面板之間的組合間隙也比較大,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暴雨也根本奈何不了天眼,雨水會透過小孔和間隙匯集到底部的排水隧道流到大窩凼更低的窪地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湯鍋」?央視解讀排水系統,選址就用了13年
    觀測研究脈衝星的應用價值十分巨大,這是由於脈衝星可以周期性的釋放出射電信號,而且信號非常穩定,了解多個脈衝星的具體位置後,可以為飛船的深空探測提供定位和導航依據。除此之外,「中國天眼」已經在今年開啟了對地外文明的搜索,基於「中國天眼」的強大性能,如果銀河系真的存在地外文明,那麼就很有可能被「中國天眼」第一時間發現。
  • 中國天眼耗費22年,暴雨後不會變「湯鍋」,具備天然排水系統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先生提出構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歷經22年建造成功,它被譽為「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此外,「天眼」為我國航天發展提供了便利,眾所周知,太空飛行器在飛出太陽系,飛向太空到達一定距離時,地球的導航系統會失效,這對於航天事業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天眼」的建造正好填充了這一空白,為飛出太陽系的太空飛行器提供導航。
  • 中國天眼遇暴雨成湯鍋?排水洩洪主要靠這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我國天眼的探測範圍能夠達到太陽系外緣,範圍及其廣,同時中國天眼也是目前全世界最精確的脈衝星計時陣,為我國的脈衝星鐘的研製工作提供絕佳的基礎。天眼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一口大湯鍋,大家在看到天眼的圖片時不免會感到疑惑與擔憂:要是遭到暴雨,這天眼不就變成真正的湯鍋了嗎?會不會遭到破壞?研究任務會受到影響嗎?
  • 中國天眼遭暴雨衝刷變"湯鍋"?工程師:花13年時間選址早料到
    ,為人們更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有多少讚美相應也會有多少質疑,有些人認為天眼在暴雨後可能會變成一個"湯鍋",工程師們回應人們的質疑稱,這是不可能的。議論紛紛人們對任何一樣事物的評價都不光是正面的,肯定也會有反面的,也有一部分人覺得天眼本身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因為天眼選址在一個多雨的地方,而它又是一個倒扣的半球體形狀,如果下大雨應該會有大量的水進入並滯留在天眼,以至於"天眼"可能會變成一個"
  • 中國天眼暴雨後變「湯鍋」?工程師爆料:耗時13年選址早就料到
    我國天眼驟雨後變&34;?工程師表示,其實花費了13年選址的時候,就想到這個結果了,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而有人卻因為天眼的外觀來對此表示質疑,並且說如果在大雨之後會變成一個大鍋?天眼的選擇和做工中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經過了多年的選擇做出決定,而且有一定的設施,所以成為湯鍋絕對是荒謬之談。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用最原始的肉眼觀察夜空,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人們依靠先進的技術來探索著這巨大的秘密。對於人類來說天文望遠鏡的出現將推動人們對宇宙認識的進一步發展。
  • 天眼選址花13年,一下雨就變成「大湯鍋」,南仁東如何解決排水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天眼整體呈半球形,從天空俯視下去就像一口大鍋,如果下雨的話水全部積在裡面,就會變成一口「大湯鍋,它是如何把水排出去的呢?來看看「天眼之父」南仁東是怎麼巧妙設計的。天眼的誕生打破了之前保持的多項紀錄,而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它的三大創新,反射鏡面的鋪設方式、接收機位定位結構都得到到全新的升級。除了這兩點之外,第三點相對來說就比較特殊了,而它就是天眼的排水系統。
  • 中國天眼遇暴雨成了湯鍋?成功洩水主要靠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那麼這個口徑超百米的巨型望遠鏡自建設之日起,便在群山之中受到風吹日曬數十年。尤其是雨季,這麼大的「一口鍋」是怎麼做到暴雨中不變成「一鍋湯」的?它是怎麼在雨季解決排水的難題的呢?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天眼選址選在貴州的原因。
  • 中國天眼工程師透露排水系統,成功洩水主要靠兩點!
    中國天眼工程師透露排水系統,成功洩水主要靠兩點!每當到了夏季的時候就有連夜的暴雨,而在這個時候一些暴雨非常頻繁的地區更是積水嚴重,那這樣的天氣肯定也會造成很多影響,特別是對於大家所熟悉的我們國家的天眼,也是現在全球規模位於頂尖位置的。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變成「湯鍋」?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導語:中國天眼遇到暴雨將變成「湯鍋」?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我們國家的腳步也在不斷的飛速向前。儘管在很多的領域上,人們已經擁有了很多探索以及了解,但是有一個領域,如今依舊充滿著神秘,那就是天文學。
  • 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科學家告訴你什麼叫高科技
    天眼能夠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尋找第一代天體。它的作用不僅如此,它還能夠接受來自外星星球傳來的信號。它能夠進行高解析度的微波巡視。還可以測量天體的射電強度、頻譜和偏振等量,可以說是十分的高科技了。這麼大的一款望遠鏡萬一它遭遇到了暴雨又會如何呢?應該不會進水吧。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變湯鍋?我國科學家早有準備,2點解決難題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我國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其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喀斯特窪坑當中,這一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早在1994年就被提出建造,經過22年建造完成,2016年落成啟用。
  • 中國天眼遇暴雨會變「湯鍋」嗎?口徑這麼大,不怕暴露地球位置嗎
    我們的天眼口徑達到500米,接收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足球場),當遭遇到暴雨天氣時,天眼是否會變成裝滿水的「湯鍋」呢?因此,工程師們在選址時就考慮到了排水的問題,而且,射電望遠鏡的設計方面,也是做好了排水的工作。
  • 中國天眼形狀很像鍋,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
    除了粉絲們的調侃之外,還有一些粉絲表示對FAST也就是中國天眼的結構感到納悶,從遠處看天眼,天眼像是一口巨大的鍋,既然是鍋,那麼遇到暴雨了該怎麼辦呢?難道要人工排水嗎?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科學家們已經考慮到了。
  • 中國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其實警察也有一個天眼,這個天眼是為了預防、打擊犯罪的。天眼監控系統裡包含了幾個高空置頂攝像頭,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監控開闊地帶的整體情況,其清晰度也很高。天眼監控系統還能全面記錄通行車輛、人員信息,為案件的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講講我國的另一個天眼。
  • 中國天眼無法排水?怎麼可能!看看這口「大鍋」的排水系統多發達
    」的形狀結構像一口大鍋,又地處在貴州南部這樣一個夏季多雨的山區當中,所以不少網友產生了疑問:當下起雨的時候「天眼」會不會變成一口「湯鍋」呢?如果大量積水會不會影響「天眼」的正常運作?網友們能想到的問題,工程師們當然也早就想到了!畢竟這項大工程是花了22年的時間才建成的,它方方面面可能遇到得到問題都要提前考慮、做準備。
  • 中國天眼無法排水?怎麼可能!看看這口「大鍋」的排水系統多發達
    在貴州省黔南平塘縣大窩凼窪地,有一個呈「凹」字形仰望天際的「大鍋」,它叫「中國天眼」,是首席科學家南仁東擔任總工程師建成的,從預研到建成一共花了22年的時間,這是南先生用他半輩子的心血為國家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他是我們心中名副其實的「天眼之父」。
  • 中國天眼如果不排水,暴雨後或變成堰塞湖?
    作者/吳一千中國天眼全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英文簡稱FAST),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在中國天眼之前,稱為世界之最的是美國的300米口徑阿雷西博望遠鏡(Arecibo),在1974年建成後的50年裡,一直無人超越,直到中國天眼出現。
  • 天眼遇到暴雨會變成「湯鍋」嗎?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其實警察也有一個天眼,這個天眼是為了預防、打擊犯罪的。天眼監控系統裡包含了幾個高空置頂攝像頭,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監控開闊地帶的整體情況,其清晰度也很高。天眼監控系統還能全面記錄通行車輛、人員信息,為案件的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講講我國的另一個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