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在貴州平塘縣喀斯特窪坑中落成啟用,正式開始接收宇宙深處的電磁波。據了解,「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靈敏度最高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該工程,是他花了22年的心血才建成。
日本投降的那一年,南仁東出生在吉林遼源龍山區,從6歲開始上學。他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多次獲得學校的表彰。1963年,他是吉林省的理科狀元,平均成績高達98.6分。毫無疑問,他被清華大學錄取,就讀於該校的無線電系真空及超高頻技術專業。大學畢業後,南仁東被分配到通化市無線電廠,擔任技術科長。
這科長一當,就是整整10年。1978年,南仁東決定繼續深造,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院,先後獲得了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2年,他成了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的助理研究員。從1984年開始,他決定使用國際甚長基線網對活動星系核進行系統觀測研究,主持完成了對歐洲和全球網的10餘次觀測,獲得了豐富的天體物理成果,達到了國際最高動態範圍水平,為我國進行VLBI數據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3年,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在日本舉行。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世界電波環境不斷惡化之前,需要研製出新一代射電望遠鏡,以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信息。會議後,南仁東對同事們說:「我們國家也建造一個吧!」1994年7月,他提出建設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簡稱FAST工程。國家命南仁東主持這項工作,兼任首席科學家。
為了給FAST工程選址,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先後對比了1000多個窪地,長年奔走在大山中。最終,他花了12年時間,將地址定在貴州。期間,他為團隊解決了不少難題。2006年,南仁東擔任國際天文學會射電專業委員會委員主席,是我國天文學界第一次在此層面任職,得到了國際射電天文界同行的認可以及尊重。
作為FAST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南仁東全面指導了該工程的建設,帶領團隊攻克了索疲勞、動光纜等技術難題。即使重病纏身,他也堅持到現場主持工作。「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他被查出患了肺癌。2016年9月,儘管自己的身體不允許舟車勞頓,他還是堅持從北京飛到貴州,親眼見證「中國天眼」工程落成。因為,這是他20多年的心血啊!毫無疑問,那一刻他是激動的、欣慰的。
然而2017年9月15日那天,南仁東老人病情突然惡化,因搶救無效而逝世,享年72歲。此時,距離「中國天眼」工程落成一周年僅僅只有10天,他還是沒能等到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