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VOCs檢測領域取得進展

2020-08-27 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李敏團隊與廣西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ERS-Active MIL-100(Fe) Sensory Array for Ultrasensitive and Multiplex Detection of VOCs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

該研究團隊發現金屬有機骨架(MOFs)MIL-100(Fe)材料對VOCs分子具有吸附拉曼增強效應,其對甲苯和丙酮的吸附檢測性能顯著優於傳統氣體傳感器。MOFs對VOCs的吸附呈現「陣列分辨傳感」特性,能夠實現對多種VOCs的傳感。

引入「熱點」後,拉曼增強效應使MIL-100(Fe)對甲苯的檢測限降到0.48 ppb,刷新了傳統氣體傳感器的檢測極限。通過理論計算,研究人員發現該材料可通過強化吸附、電荷轉移、帶間共振等幾種形式使VOCs在MIL-100(Fe)上實現吸附強化-電荷傳遞協同作用,最終產生拉曼增強效應。

基於MILs-MOF構建人工嗅覺系統實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檢測的原理示意圖

本研究利用該檢測平臺對多種肺癌呼出標記物進行分析,顯示了其在肺癌早期診斷方面的潛在應用價值,為腫瘤呼出標誌物的同時檢出開拓了新思路,同時基於吸附強化拉曼增強效應人工嗅覺系統的成功運用,將為腫瘤早診在方法學上提供新途徑

隨著現代化工業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造成的大氣汙染和室內環境的微汙染問題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大部分VOCs有害甚至致癌,因此,實現環境中VOCs的靈敏檢測與監測對保護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上述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支持。

來源:高能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在鋼結構多層建築抗震性能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新華社重慶6月9日電(記者柯高陽)記者從重慶大學了解到,我國科學家日前在鋼結構多層建築抗震性能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通過足尺6層鋼結構房屋振動臺試驗,驗證了兩類新型剪力牆的抗震防災性能。石宇說,我國地震災害較為多發,必須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其抗震防災性能。為了更好地模擬地震發生時的真實情況,研究團隊在試驗過程中模擬了多向輸入地震波,對兩類新型剪力牆的抗剪承載力進行驗證。多輪試驗結果顯示,在歷經相當於8級罕遇地震烈度的地震加速度後,鋼結構房屋除局部螺釘脫落外,整體結構無損。
  • 我國無損檢測行業的進展與挑戰
    過去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快速增強給無損檢測事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各工業部門和國防單位的無損檢測事業都進入快速發展期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我國無損檢測技術近幾年的發展具有如下一些顯著特點。首先是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幾乎涵蓋各主要工業部門。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李敏團隊與廣西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ERS-Active MIL-100(Fe) Sensory Array for Ultrasensitive and Multiplex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李敏團隊與廣西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ERS-Active
  • 我國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漆小泉、黃三文主持撰寫「我國植物代謝領域重要進展」長篇中文綜述
    該文詳細評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科學家在基礎代謝、青蒿素等植物活性天然產物的挖掘、植物代謝途徑的解析及其生物學功能、植物活性成分的代謝工程及生物合成、代謝網絡及其功能等植物代謝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這些優秀成果促進了我國植物代謝領域的迅速發展, 提升了我國植物代謝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為取得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礎
  • VOC、VOCS和TVOC傻傻分不清楚?
    這些化合物具有易揮發和親油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鞋類、玩具、油漆和油墨、粘合劑、化妝品、室內和汽車裝飾材料等工業領域。vocs:vocs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英文縮寫,是指在室溫下飽和蒸氣壓大於70.91pa,常壓下沸點小於260℃的有機化合物。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
  • vocs處理廠家淺析小型毛細管的節流問題
    vocs處理廠家淺析小型毛細管的節流問題   vocs處理廠家,認準無錫冠亞,專業生產供應vocs處理廠家,品質好,價格低。本公司專注研發做vocs處理廠家, 可按需求量身定製,免費提供監測服務等。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5 15:50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2014年7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研究員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分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StemCell)和《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連續發表了兩篇重要研究論文
  • 環境學院在可揮發性有機氣體(VOCs)處理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本站訊(通訊員 趙倩)近年來,我國大氣汙染問題態勢嚴峻,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類與生態健康、生產與生活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地球大氣環境健康每況愈下,霧霾、光化學煙霧、粉塵等大氣環境汙染成為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關注和討論的熱點。揮發性有機氣體(VOCs)是造成大氣霧霾以及臭氧(O3)的重要汙染物之一,如何高效去除VOCs是學術界和工業界關注的焦點。
  • 近期科學家們在多巴胺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多巴胺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doi:10.1126/science.aaw8806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化學物質多巴胺在大腦中的新作用,除了發揮神經遞質作用之外,這項新的作用似乎對長期接觸或濫用古柯鹼相關的基因表達變化至關重要。
  • 我國紫外雷射器關鍵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新材料領域「紫外雷射器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課題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承擔的「深紫外雷射器及人工晶體關鍵技術」課題取得重大進展,於近期通過了課題技術驗收。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近日,植物學報發布了主編評述 「2018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該文對2018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性評述, 旨在全面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的發展前沿和熱點, 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領域有哪些重大進展?一起來看
    整體上,我國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談及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進展,王志剛說,「十三五」期間,我國大幅提升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通過政府引導、央地聯動、稅收槓桿等方式推動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更加重視基礎研究投入。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劉高強、王永紅課題組在赭麴黴素A的生化檢測領域取得進展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業生物技術省重點實驗室在重要真菌毒素赭麴黴素A的生化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生物傳感領域重要期刊《Biosens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