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劉高強、王永紅課題組在赭麴黴素A的生化檢測領域取得進展

2021-02-13 中國菌物學會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業生物技術省重點實驗室在重要真菌毒素赭麴黴素A的生化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生物傳感領域重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Top期刊、SCI一區期刊,IF: 10.257)和《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Top期刊、SCI一區期刊,IF: 7.1)。論文第一作者均為實驗室副主任王永紅副教授,通訊作者均為實驗室主任劉高強教授,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真菌毒素是由絲狀真菌等微生物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也包含真菌毒素相關的衍生物。真菌毒素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毒性,一旦產生很難消除,不僅能引起穀物等糧食的腐敗變質、營養流失和品質降低,還能導致急性中毒、致癌、致突變、致畸等嚴重後果。赭麴黴素A(OTA)是麴黴屬和青黴屬一些產毒菌株的次級代謝產物,是一種重要真菌毒素,汙染範圍廣,具有強烈腎毒性、神經毒性、免疫毒性,並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性。因此,為了保障人類和動物的健康以及生態環境的安全,對真菌毒素如赭麴黴素A進行檢測分析和定量監測具有重大意義。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業生物技術省重點實驗室劉高強、王永紅課題組圍繞赭麴黴素A檢測,利用生物傳感技術首次提出了一種基於RecJf外切酶循環和β-環糊精主客體識別作用檢測赭麴黴素A(OTA)的方法(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9, 124:82-88)。通過外切酶循環作用和β-環糊精富集作用實現了目標的信號放大檢測。在最佳條件下,信號與目標濃度對數在10 pg/mL至10.0 ng/mL範圍內保持線性關係,檢測限低至3 pg/mL。這種檢測方法操作簡單、成本低,且在檢測限、檢測範圍和靈敏度方面令人滿意,可以通過更換相應的適體,實現多種目標檢測。

                           

The structure of ochratoxin A (left) and feasibility of the sensingstrategy (right)

Sensing principle of aptamer electrochemical platform   Specificity of the proposed sensor

圖1 赭麴黴素A的電化學檢測

 

此外,還利用三股螺旋適體探針(TAP)發展了一種新的化學發光生物傳感器用於測定赭麴黴素A(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2019,298:126867)。設計的TAP結構主要包含三個部分:環部一段可以捕獲目標分子的核酸適體DNA,用作信號探針的DNA處於中間部分,莖部有一段可以與信號探針部分互補的DNA序列。利用信號探針能和Hemin結合形成G-四鏈體並能夠催化魯米諾-H2O2化學發光反應體系,實現了對赭麴黴素A的定量分析。在最優條件下,化學發光信號與目標濃度在0.1 ng/mL ~ 2.0 ng/mL內保持線性相關,檢出限低至0.07 ng / mL。這是一種無需進行信號標記便可實現OTA測量的化學發光方法,具有設計新穎、簡單、經濟、高靈敏、高特異性等優點。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emiluminescenceassay (left), chemiluminescence spectra of the sensor (right)

圖2 赭麴黴素A的化學發光法檢測

 

論文信息及相關連結

1.      Wang YH, Ning G, Wu YH, Wu S, Zeng B, Liu G-Q*, He XX, Wang KM. Facile combination of beta-cyclodextrinhost-guest recognition with exonuclease- assistant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assay of ochratoxin A. Biosens. Bioelectron. 2019, 124:82-8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6566318308066

2.      Wang YH, Fang ZY, Ning G, Wu YH, Wu S, LiuG-Q*. G-quadruplex-bridged triple-helix aptamer probe strategy: alabel-free chemiluminescence biosensor for ochratoxin A. Sensor. Actuat.B-Chem. 2019, 298:12686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5400519310664

相關焦點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喜提一等獎
    》,經形式審查、專家初評、專業組評審、社會公示和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等程序,本屆共評出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等獲獎項目103項,其中,一等獎9項。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譚曉風教授團隊項目《油茶產業現代化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喜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航天凱天環保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產學研合作再上新臺階
    2020年11月25日,航天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籤訂深化產學研合作協議,設立「中國航天科工航天凱天環保創新學子」獎學金。航天凱天環保總裁葉明強、副總裁曾毅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王漢青、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副校長陳冬林等出席籤約儀式。
  • 武漢科技大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武漢科技大學「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立足自身特色,與納米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在刺激響應性導電水凝膠、二維材料、腫瘤精準診療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 南方科技大學本科生在邊緣智能計算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2017級本科生管子義、李凱在邊緣智能計算人工智慧領域的算法設計和晶片設計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分別以「A Video-based Fall Detection Network by Spatio-temporal Joint-point Model on Edge Devices」和「A Reconfigurable Multiple-Precision
  • SERS液滴生化傳感器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研究員陳大鵬課題組與中北大學教授熊繼軍課題組合作,在表面增強拉曼(SERS)生化檢測研究中取得階段性進展。陳大鵬課題組提出一種開放式SERS液滴傳感器,解決了傳統基底型SERS器件所需的複雜製備工藝問題,利用燭灰納米鏈結構的多孔易斷性,以滾動方式在基底形成具有豐富三維「熱點」的SERS活性液滴,從而增強液滴的拉曼檢測性能。
  • 中南大學在納米粒子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劉又年教授團隊在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發表。 基於此問題,中南大學劉又年教授團隊(第一作者:文梅博士,通訊作者:陳萬松副教授、劉又年教授)提出利用人工酶的催化級聯反應開展抗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人員首先設計製備了一種具有近紅外二區(NIR-II)吸收的Cu2-xTe納米粒。
  • 中南大學王梁炳教授團隊在光固氮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梁炳特聘教授通過精細調控光催化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實現室溫高效光固氮,在《ACS Energy Letters》、《Appl. Catal. B: Environ.該工作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ACS Energy Letters》,中南大學是第一單位,王梁炳特聘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文華副教授是共同通訊作者。
  • 中南大學王梁炳特聘教授在甲酸產氫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梁炳特聘教授通過精細調控Ti3C2TxMXenes材料表面氧覆蓋度實現高效甲酸產氫,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該研究成果,中南大學是第一通訊單位。氫能是公認的清潔能源,作為低碳和零碳能源正在脫穎而出。
  • 中科院微電子所等在SERS液滴生化傳感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研究員陳大鵬課題組與中北大學教授熊繼軍課題組合作,在表面增強拉曼(SERS)生化檢測研究中取得階段性進展。陳大鵬課題組提出一種開放式SERS液滴傳感器,解決了傳統基底型SERS器件所需的複雜製備工藝問題,利用燭灰納米鏈結構的多孔易斷性,以滾動方式在基底形成具有豐富三維「熱點」的SERS活性液滴,從而增強液滴的拉曼檢測性能。液滴提供的液相環境能夠保持生物分子的活性,提高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DNA)等與「熱點」有效結合。
  • 【分析】南京大學魏輝課題組在次氯酸根檢測領域取得新進展
    因此,發展有效的檢測ClO−的方法十分重要。以有機小分子為基礎的螢光探針具有成本低、合成簡單、易於操作等優點,因而廣泛應用於生物檢測等領域。近些年來,人們發展了大量的有機螢光探針用於ClO−的檢測。由於各種ROS的性質比較類似,提高這些螢光探針的選擇性仍然十分必要。
  • 中南大學在低成本儲能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梁叔全團隊在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國際材料與能源領域權威期刊陸續發表儲能材料創新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解決了該領域部分共性科學難題,有望推動廣受關注的低成本儲能領域進一步發展。
  • Angew.北京林業大學彭鋒團隊在非平衡態流體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在前期通過大量對澱粉糊、紙漿以及納米纖維素濃溶液流變特性研究的基礎上,他們近期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楊海洋課題組合作,開發出一類新型非平衡態非牛頓流體材料。 本文以「 Biocatalytic Feedback ‐ Controlled Non ‐ Newtonian Fluids 「在線發表於國際化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刊物之一,《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德國應用化學國際版,IF="12.257),本文第一作者為北京林業大學材料學院青年教師郝翔,第一通訊作者為其合作導師北京林業大學材料學院彭鋒教授
  • 中國林學會樹木生理生化專業委員會2019年會在海南大學召開
    光明網訊 2019年12月27日至29日,中國林學會樹木生理生化專業委員會2019年會暨第五屆委員會換屆會議在海南大學召開,來自中國林學會、澳大利亞Tasmania大學以及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全國
  • 南方科技大學程春團隊在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取得多項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課題組在智能系統、能源器件、二維材料生長等多個領域取得多項研究進展。課題組2018屆本科畢業生陳鵬程(現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與2016屆本科畢業生石潤(現為2017級南科大-港科大聯培博士)共同開發了一種間接製備工藝。
  • 鄭州大學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鄭大多個科研團隊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鄭大考研網育博書店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鄭州大學化學學院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近日,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晶態分子功能材料創新團隊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和《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 綜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董界闡述「食品生物活性小分子資料庫:深度助推食品分子行為的研究」
    2012年獲得中南大學本科學位。2017年畢業於中南大學藥物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18年3月以Ⅰ類博士引進並就職於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食品學院,2019年5月獲批澳門大學「濠江博士後」計劃。近年來主要從事化學信息學,藥物設計方法和食品化學等領域內相關問題研究。擅長於利用交叉學科知識進行方法學探索,開發基於人工智慧的計算平臺,資料庫和工具。
  • 郎明林課題組在植物有機硒富集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學院郎明林課題組目前在富硒植物MeSeCys累積機制方面取得重要新進展。人類目前有機硒的獲取主要來源於植物,而在植物中負責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的關鍵酶是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轉移酶(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 SMT )。但大多數普通植物和作物均缺乏有效的無機硒向有機硒特別是MeSeCys的轉化能力。
  • 南科大孫小衛、王愷課題組聯合在鈣鈦礦顯示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簡稱「電子系」)講席教授孫小衛課題組聯合副教授王愷課題組,在鈣鈦礦顯示領域取得了研究新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先進光學材料》(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 青島農業大學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非金屬礦領域綠色礦山科學技術獎申報開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粉體技術網」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鐵礦物表面的錳氧化還原循環與天然有機物分解的耦合過程,證實了土壤和沉積物中的高價錳礦物對天然有機物的非生物氧化可能是一種重要的天然有機物分解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