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學程春團隊在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取得多項進展

2020-12-07 中國教育在線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課題組在智能系統、能源器件、二維材料生長等多個領域取得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ACS Nano、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多響應宏觀軟體機器人的製備與功能化設計

  單晶二氧化釩納米線在68攝氏度時發生金屬-絕緣相變,可產生約為~1%的軸向彈性應變,將其與高彈性的材料複合為雙層結構即可構成高性能的彎曲式微型驅動器。然而如何將二氧化釩納米線的優異驅動性能應用於宏觀器件一直是一個難題。課題組2018屆本科畢業生陳鵬程(現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與2016屆本科畢業生石潤(現為2017級南科大-港科大聯培博士)共同開發了一種間接製備工藝。他們首先利用水熱法製備出超長且易於成膜的H2 V3 O8 納米線,採用三相界面法組裝得到取向排列的納米線陣列薄膜並將其與碳納米管(CNT)複合,再使用簡單的退火工藝實現釩氧化物的相轉化,得到二氧化釩納米線陣列(VO2 NA)/CNT雙層薄膜軟體機器人。該機器人最大尺寸可達10釐米級,並展現出良好的驅動性能與各向異性。另外,可以用雷射切割修飾軟體機器人的形狀,使其具備不同的驅動行為並實現不同的功能(如視頻所示)。該成果以「Multistimuli‐Responsive Insect‐Scale Soft Robotics Based on Anisotropic Super‐Aligned VO2 Nanowire/Carbon Nanotube Bimorph Actuator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

  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 是國際知名出版商WILEY在2019年最新推出的在智能系統領域的旗艦期刊。陳鵬程和石潤是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程春為唯一通訊作者。2019屆本科畢業生孔德俊,2020屆本科畢業生梁宇星、李恬然以及2017級本科生甘翊辰也參與了相關工作。

  多級複合結構用於高性能鋰硫電池正極材料

  近年來,鋰硫電池作為新興高性能儲能器件備受關注,但鋰硫電池的性能提升往往受限於多硫化物(LiPSs)較低的轉化效率和在電解液中嚴重的穿梭效應,因此實現LiPSs的高效催化轉化並抑制其穿梭效應對鋰硫電池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程春課題組與其合作團隊研發出一種具有三維多級結構的「樹木耳」狀碳化鉬-石墨烯-氮摻雜碳泡沫 (GCF-G@Mo2 C) 複合材料,將該材料與硫進行複合即可製得高性能的鋰硫電池正極材料。這種複合材料的多級孔狀結構和較高的氮含量可以分別通過物理限域和化學吸附的方式限制LiPSs的穿梭效應,同時包含的碳化鉬的納米顆粒可以為LiPSs的催化轉化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極大地提升鋰硫電池的性能。該工作以「Freestanding agaric-like molybdenum carbide/graphene/N-doped carbon foam as effective polysulfide anchor and catalyst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於2015年由知名出版商Elsevier推出,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任總編輯,近年來逐漸成為新能源與材料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課題組研究助理教授牛樹章和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博士生張思偉為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程春為唯一通訊作者,南科大為第一通訊單位。

圖1. GCF-G@Mo2 C的製備過程及其在鋰硫電池中的工作示意圖

  界面修飾優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

  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鈣鈦礦吸收層與C60之間存在的能級失配問題是制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課題組首次採用超薄的PCBM(~3 nm)來修飾鈣鈦礦吸收層與C60的界面,器件光電轉換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並研究討論了其優化機理。該研究以「Bifunctional Ultrathin PCBM Enables Passivated Trap States and Cascaded Energy Level toward Efficient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為題發表於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課題組訪問學生李東陽,訪問學者孔偉光及2018級南科大-哈工大聯培碩士生張海超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程春和華南師範大學半導體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李述體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科大為第一通訊單位。

圖2. 界面修飾優化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

  氧化物抑制層輔助二維MoX2 (X=S, Se, Te)單層的可控生長

  高質量鉬系硫族化合物單層材料的CVD生長一直受限於難以控制的化學動力學條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對於Mo蒸汽釋放的合理調控。近日,課題組在傳統的MoO3-S反應體系中,創造性地使用高溫穩定的惰性氧化物覆蓋住Mo源,抑制了高濃度的Mo蒸汽在升溫時的快速揮發過程,使其以一個較低的濃度緩慢、均勻地進入到反應體系中,以製備出高質量的單層MoS2>薄膜,其尺寸可達釐米級。另外,研究人員通過改變氧化物的用量可以直接改變Mo:S比以實現對產物成分、尺寸以及層數的有效控制。此外,這一氧化物輔助的生長策略也可以被用於MoSe2和MoTe2>的優化生長。該成果以「Oxide Inhibitor-Assisted Growth of Single-Layer Molybdenum Dichalcogenides (MoX2>, X=S, Se, Te) with Controllable Molybdenum Release」為題發表在ACS Nano上。石潤為本文的第一作者,程春與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王寧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科大為第一通訊單位。

圖3. 氧化物抑制輔助MoX2生長反應的示意圖與模擬圖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廣東省傑出青年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電驅動能源材料重點實驗室、廣東高水平人才計劃、深圳市基礎研究學科布局、深圳市孔雀團隊等項目的經費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南方科技大學公共分析測試中心(CRF),材料系公共測試平臺以及香港科技大學材料測試製備中心(MCPF)的設備支持。

相關焦點

  • 南科大程春團隊在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取得多項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課題組在智能系統、能源器件、二維材料生長等多個領域取得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ACS Nano、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 南方科技大學谷猛團隊在高效產氫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與俄勒岡州立大學學者馮振興課題組合作在納米材料領域中取得了新進展,製備出了具有超高活性的Ir-CoOx NSs,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專業期刊ACS Catalysis。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5篇Nature/Science,南方科技大學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另外,2020年4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學郭紅衛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Plant 22-nt siRNAs mediate translational repression and stress adapt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鑑定和表徵一組由植物中的DICER-LIKE 2(DCL2)蛋白產生的內源性22個核苷酸的siRNA。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基於表面合金策略,該工作通過一種納米多孔金輔助化學氣相沉積的通用方法,實現了具有原子厚度、孔徑可調的19種二元和5種三元納米多孔二維金屬化合物的合成,包括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氮化物、碳化物。得益於納米雙連續多孔結構以及豐富的吸附活性位點,合成的3D MoSSe合金材料展現出優異的電催化氮還原性能。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 南方科技大學蔣興宇教授新任微流控領域 Lab on a Chip編委
    英國皇家化學會微流控領域的知名期刊 Lab on a Chip 近日宣布南方科技大學蔣興宇教授加入編委會。2005 年開始任職於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2018 年開始任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蔣興宇研究員 2010 年獲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3 年獲中組部拔尖青年、2014 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2019 年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首屆由騰訊基金會發起的「科學探索獎」;曾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
  • 武漢科技大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武漢科技大學「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立足自身特色,與納米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在刺激響應性導電水凝膠、二維材料、腫瘤精準診療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 南方科技大學本科生在邊緣智能計算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2017級本科生管子義、李凱在邊緣智能計算人工智慧領域的算法設計和晶片設計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分別以「A Video-based Fall Detection Network by Spatio-temporal Joint-point Model on Edge Devices」和「A Reconfigurable Multiple-Precision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
  •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劉心元|劉陳立|南方科技...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示時間為8月11日至25日。據記者統計,今年入選國家傑青建議資助名單共300人,深圳有3人入選,他們分別是南方科技大學劉心元、南方科技大學張政、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劉陳立。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遺傳機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NKTCL)遺傳機制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NKTCL的發生新機制。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下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物理系副教授徐虎課題組聯合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 中科院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三年來,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本項目的總體水平處於國際前沿。納米金屬Cu高達5100%的超塑延伸量的研究工作被認為是本領域的一次突破,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其論文獲1999年單篇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全國第一、四名。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2019級博士生王小珊為第一作者,新能源學院吳明鉑教授和化學工程學院寧匯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
  • 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
    量子理論誕生一百多年來,催生了許多重大發明,核能、雷射、半導體等科技得以問世,進而發展出計算機、網際網路、手機等重大應用,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今天,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是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
  • 東華大學劉豔彪教授團隊【綜述】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劉豔彪教授團隊與哈佛大學Chad Vecitis教授和南京大學高冠道教授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聯合發表了題為「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在環境方面的應用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