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近梵
法界佛教總會董事
育良小學、培德中學創辦人宣化上人,中國東北吉林省人。幼年家貧失學,至十五歲始入私塾讀書,由於體會出讀書貴在「專心」之訣竅,在兩年半的時間即學貫四書、五經等古書及十餘本醫書。有感於自己書讀得太晚,貧窮人家甚至沒有受教育之機會,因此自十八歲(1936年)開始,在自家創辦公益學校,免費教導鄰近三十餘位貧苦兒童讀書。這是上人創辦義學之始。
1962年上人由香港赤手空拳到美國弘揚佛法,初期住在一個沒有窗戶的地下室中,自稱「墓中僧」,待緣而化。1968年應華盛頓州立大學師生之請,開設暑假楞嚴講修班,九十六天後結業時,五位美籍青年請求剃度出家,隨後到臺灣受具足戒,這是法界佛教總會在美國建立僧團之始。由於上人德行感召,追隨者逐漸增多,僧團亦日益壯大,分支道場相繼成立。
上人有感於世風日下,道德漸趨淪亡,唯有提倡教育,才能振衰起蔽,挽救世道人心。因此於1976 年,在舊金山國際譯經學院成立育良小學,顧名思義,就是要培育優良的兒童。學校以「孝」為宗旨,目的是要教育幼童做人的根本道理,尤其在西方國家,提倡孝道是最契機的方法。
一開始,只有八位4到8歲的兒童,校長則是上人的美籍在家女弟子易果參(Terri Nicholson),教職員則包含了幾位比丘尼。「創辦學校這個理念既新鮮且令人振奮;我們不但幫助把佛法帶入西方國家,還建立學校,教導孩子們如何做個好人。」在慶祝建校三十周年的書上,易果參如此回憶著。
1978年學校遷入距舊金山北部110英裡,清淨寬廣,佔地488英畝的萬佛聖城。繼而於1981年成立培德中學,以「忠孝」為宗旨,除了孝道之外,進一步教育學生忠於國家,對己盡責。學校除了加州政府規定的正式課程外,並以中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古八德來教導學生,使他們將來能成為卓越的公民,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風氣。瑜珈市的市民知道有育良、培德之後,逐漸地把子女送來就讀,學生人數因而增多。為了讓學生專心課業,1982年開始採男女分校制。
除了正規的學術課程外,佛學課、打坐課、道德課,都是本校最具特色的課程。學校以中文為第二語言,弟子規、論語等儒家思想,是教導學生的主要素材,讓學生在做人處事、待人接物方面有行為之準繩。並每年參與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所舉辦的學術賽,如演講、作文、翻譯、書法、繪畫等等不同的項目。此外也參加中國文化常識比賽,學生在這些比賽中,除了學習更廣泛的常識外,更能拓展視野,與其他學校學生做學術交流。課外尚有國樂、舞龍、舞獅、書法、太極拳、民族舞蹈等極具中國傳統文化之社團活動。
陳曼億是畢業生嘉凡的母親,她說:「中國文化的薰陶,是我和許多家長送孩子來聖城求學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她們有許多是第一次觸摸中國樂器,第一次學習中國舞蹈。看著這些孩子漸漸地在優質的傳統文化洗禮下,越來越有屬於中國女性的典雅氣質,心裡就有說不出的感動。嘉凡最大的收穫之一,是代表學校參加中國文化常識比賽。這個寶貴的經驗讓她常常津津樂道,反覆回味。這個經驗已為她的人生寫下豐富的一頁,也把她的中文和中國文化常識,帶進了另一個讓她無比欣慰的層次。」
自1992年起,上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悲懷,指示學校每年在春季舉辦懷少節,邀請鄰近學校學生約四百人同樂;在秋季則舉辦敬老節,邀請社區內的老人到萬佛聖城內,由學生表演各項節目,並提供美味可口的素食來招待嘉賓。這兩項活動讓學生們身體力行「敬老懷少」的的美德,已受到瑜珈市民眾的肯定與響應。暑假期間則舉辦青少年夏令營,每年以不同的主題和課程,讓青少年能在佛教道場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深受歡迎。
教育是最神聖的工作與使命,而老師是教育成敗的關鍵。老師若能以身作則,必能教育出品學兼優的學生。上人以自身創辦義學的經驗,提倡義務教學,因此於1992年召募義務老師,成員有出家人與在家人,他們有些完全不受薪,有些則支領基本生活津貼而已,他們不會為要求加薪而罷課,成為本校特色之一。現在義務老師分別來自美國、英國、西班牙、中國大陸和臺灣、馬來西亞、越南、日本、南美等地,越來越多的老師願獻身於這項神聖的工作。
現任法界佛總會會長的比丘恆實法師說:「要學佛,首先要做個好人,所謂『人道盡,佛道成。』因此修行佛道始於良好的人格,這正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當務之急。在學校,我們不要求學生教條口號要應答如流,也不要求他們背誦經典。我們只要求他們尊師重道、報答親恩。這種孝順之德乃為大智大悲之本。我曾在育良小學教三年級,自忖這算得上是我修行中最艱巨的一項任務。學生無時無刻不在考驗我的耐心,每一堂課莫不迫使我將創意和想像力發揮到極點。」
美國籍的比丘恆順法師,自1994年即在男校任教,他說:「根據上人的辦學指導願景,我發現要灌輸學生做好人的基本道德,就首先要自己修行。例如,如果我對人不高興或發脾氣時,就難以教導學生之間和睦相處。老師以身作則很重要。」又說:「很早我就發現,面對學生,自己必須保持一個標準:即完全誠實,敞開心胸。如果你要邊帶個假面具,邊隱瞞甚麼的話,他們會很快看穿。在教育學生向善的同時,也培養自己的內在道德──我認為這是個人修行與栽培品德的最好方法了。」
在童年時憧憬著做幼稚園老師的比丘尼恆音法師,當她來到萬佛聖城後,她的夢想一一實現了,現在更肩負著女校校長的重任。她說:「在萬佛聖城,孩子們可以保持他們的純真,並不會因為做一個自己想做的人而受到嘲笑。這是一個年輕人學習與同學、家人及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地方;是一個年輕人深深以人類幸福與地球安寧為己任的地方。因此,在他們長大成人後會成為改善社會的一股動力。」因為恆音法師致力於教育的誠心,現在她的父母葉祖堯博士夫婦在退休後,也來到萬佛聖城做無私的奉獻。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