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怕某一類東西就是得了恐怖症?
春節將至,人們又迎來一年一度的大遷徙——「春運」。盼望著回家團圓的人們早早開始籌備,可是火車票供不應求,乘飛機回家不失為一種選擇。
然而,每年的這個時候,有一部分人卻犯了難,明明想買張機票回家,但是偏偏不敢乘飛機,於是回鄉的路途平添了幾分波折。更有甚者,因為害怕乘飛機、乘火車,從來不敢長途旅行。這些人平時與正常人無異,只是在遇到一些特定事物或情境時產生明顯的恐懼。
從醫學上,我們稱之為恐怖症。恐怖症,也叫恐懼症,是對某種特定的事物或情境產生異乎尋常的害怕或焦慮。這種害怕或焦慮與客觀事物引起的實際危險並不相稱,患者明知這種反應是過分的,但在相同場合下仍反覆出現,以致極力迴避其恐懼的事物或情境,對他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是不是所有害怕某一類東西的人都患有恐怖症?
那倒未必。比如在野外看見毒蛇、兇猛的野獸或處於危險境地時,人們都會感到害怕、恐懼,這是人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恐怖症患者的害怕或焦慮大大超出了客觀事物引起的實際危險,對他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造成影響。
► 最常見的五種恐怖症
1.廣場恐怖症
留學生小林(化名)從國外到上海爺爺奶奶家過暑假,一天乘地鐵遇到故障,在車廂內被困半小時,由於緊張,當時感到胸悶、喘不過氣,之後自行緩解,經檢查身體沒有什麼問題。但從此,小林不敢搭乘公共運輸,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於是前來就診。
廣場恐怖症比較常見,表現為對某些特定環境的恐懼,患者害怕進入公共場所、害怕離家或獨處,擔心在這些場所出現嚴重焦慮,得不到幫助,沒辦法逃離,所以往往主動迴避出現在這些場所。
2.幽閉恐怖症
幽閉恐怖症是一種對封閉空間出現恐懼的心理疾病,患者處於電梯、磁共振檢查儀、門窗關閉的房間等封閉狹小的空間時,會產生焦慮和恐懼,甚至出現呼吸急促、全身發抖,感覺自己快要死掉。為了避免焦慮,患者往往主動迴避封閉場所,對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擾。
3.社交恐怖症
小王(化名)平時工作認真、責任心強,受到單位領導賞識,於是領導打算升他為部門經理,請他準備一下在公司會議上作一下自我介紹。可是不知為何小王百般推辭,堅持做原來的基層崗位,讓人摸不著頭腦。
原來,小王害怕在公眾場合做演講,從讀書的時候開始,只要站到演講臺上,他就心跳加速,滿身大汗,臉漲得通紅,身怕自己被別人嘲笑,越這樣想就越緊張,恨不得在地上找個洞鑽進去。但凡遇到這種場合,小王能躲就躲,為此還錯失了很多升職機會。
社交恐怖症又稱社交焦慮障礙,當個體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社交場合時產生明顯的焦慮,如社交互動(對話、面對陌生人),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講,被觀看(吃、喝)。患者害怕自己的言行、焦慮症狀導致別人輕視、批評自己,因而會主動迴避社交,無法迴避的也會帶著強烈的焦慮去忍受。
4.恐高症
有一位攝影師,他的技術很好,朋友們出去旅遊都會叫上他。有一次爬山,朋友們叫他去山頂觀景平臺拍照,可是他怎麼都不願意,只是在拍路上的景色,原來,這個攝影師「恐高」。
恐高症,又稱畏高症,患者對高處有異乎尋常的恐懼,當處於高處時會出現嚴重的焦慮和不適感。他們每時每刻都得想方設法避免恐高症「突發」,他們不敢乘觀景升降電梯,更不敢站在陽臺上,他們連4樓的高度也受不了,更不用說摩天大樓了。
5.特定恐怖症
特定恐怖症是指對單一特定的事物或情況產生害怕或焦慮。恐懼對象千奇百怪,如某些動物(蜘蛛、蛇、狗、青蛙等)、物品,接受注射、看見血液,還有自然環境,如沙灘、暴雨、打雷等等。
► 戰勝恐怖症其實並不難
1.首選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包括系統脫敏療法、暴露衝擊療法等。
系統脫敏療法是由南非精神病學家沃爾帕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又稱交互抑制法。當患者面前出現焦慮和恐懼刺激的同時,施加與焦慮和恐懼相對立的刺激,從而使患者逐漸消除焦慮與恐懼,不再對有害的刺激發生敏感而產生病理性反應。
治療時患者先後進行放鬆訓練、建立恐怖的等級層次、想像脫敏訓練、現實訓練。
曾經有一位年輕的患者,他恐懼的對象是包柑橘的紅色包裝袋,打老遠看見就得繞道而行。每當柑橘上市的季節,他連出門上學都困難,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通過系統脫敏療法,他最終能將柑橘包裝袋拿在手中,並且沒有不適感,困擾他多年的難題終於解決了。
暴露療法也稱滿灌療法、衝擊療法。它與系統脫敏療法正好相反。
暴露療法不需要進行放鬆訓練,而一下子呈現強烈的恐怖、焦慮刺激,以迅速校正病人對恐怖、焦慮刺激的錯誤認識,並消除由這種刺激引發的習慣性恐怖、焦慮反應。
這種方法聽起來有些嚇人,但針對某些耐受性較好的患者,效果立竿見影。講一個例子就能容易理解:
醫學院有一門課叫生理課,需要用牛蛙做實驗,有一個同學害怕蛙類,唯有她不敢捉牛蛙,實驗課老師看出了她的問題,於是把牛蛙放到她手中,要求她拿10分鐘,從此以後,她不再害怕牛蛙。事後她回憶,「剛開始害怕極了,手裡黏糊糊的,感覺特別噁心,不過拿了幾分鐘後,天沒有塌下來,牛蛙還是好好的,感覺也沒那麼可怕了。」
2.藥物治療
為了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焦慮、抑鬱情緒,可合併抗焦慮藥及抗抑鬱藥進行治療。上文提到的那位廣場恐怖症患者,留學生小林,他害怕乘公共運輸,但半個月之後就要乘飛機去國外讀書,沒有足夠時間進行系統脫敏治療,為了解決他的燃眉之急,於是醫生給了他一些快速起效的抗焦慮藥,在上飛機前服用改善情緒。
► 預防恐怖症從兒童期開始
恐怖症多與童年期心理髮育有關,因此從小要培養兒童健康的行為模式,一方面教育其正視困難、解決困難,不拖延、不逃避;一方面也要理解孩子的恐懼,不要冷酷地斥責孩子,因為恐懼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在同情和理解的基礎上,鼓勵孩子勇於接受考驗,克服不必要的恐懼心理,培養堅韌、豁達、勇於面對現實的性格。
(本文作者:駱豔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季陳鳳:仁濟醫院心理科醫生。組稿:陳俊珺。本文編輯:許鶯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項建英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