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市中考進入第二天。上午,英語、道德與法治科目考試結束。兩個科目不約而同聚焦「疫情」相關內容,試題內容均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考查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下午,物理科目在引導學生關注科技創新的同時,也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和生活中的物理。同時,試題注重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該部分試題分數佔比超過了總分的50%。
今年英語作文依然「二選一」,話題圍繞「道歉信」和「積累」。
題目一提到,假如你是李華,你不小心把Peter借給你的書弄丟了。為表達歉意,請用英語給他寫一封郵件,告知此事,並提出彌補的辦法。
題目二則聚焦「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積累有助於我們達成目標,實現夢想。某英文網站正在開展以「積累」為主題的徵文活動,題目邀請考生用英文寫一篇短文投稿,談談自己在積累知識方面做過什麼、有什麼收穫。
在二外附中考點,記者隨機詢問的十餘名考生對兩道作文題目各有偏好。其中,寫「道歉信」的學生,都根據提示圍繞著「書怎麼丟的」和「如何補償」進行書寫。「這道題需要根據提示編個故事,這我在行。」一位考生說。還有考生提到,自己給出的補償方案裡,不僅要給Peter買一本新書,還要以做頓飯的溫情方式進行彌補。選擇題目二的學生則回歸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我英語成績一般,所以我就寫了自己怎麼認真背單詞,一點一點努力,最終英語成績有所提高的事兒。」另一位考生也回歸自己的學習經歷,「我寫了自己平時怎麼在英文歌曲、電影以及各類軟體中積累小知識的過程。」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試題通過設置開放的情景,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考生充分發揮,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考生展現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考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給出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多角度思考問題,展現自己的發展潛能。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試題充分考慮學生居家學習帶來的學情變化,注重試卷關鍵節點的銜接,使難度梯度更平緩,致力於給考生獲得感,發揮中考試題導向作用,體現中考試題的教育責任感。
2020年中考英語試題充分考慮「疫情」和「學情」,將「戰疫」元素巧妙融入試卷。例如,「閱讀理解」A篇是青少年在網絡論壇上分享在疫情期間(通過發帖時間體現)盡己所能幫助老人的文本,充分體現了疫情期間中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文段表達」題目二以「積累」為主題,引導學生反思、評價自己的學習。如果考生在疫情期間認真學習,注重積累,厚積薄發,是能夠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績的。
試卷其他部分都與疫情期間的生活緊密相關。試題既置入時代背景,貼近時代,又具有長期的研究價值。
2020年中考英語試題閱讀理解選材鮮活,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同時,試題在素材選取上統籌安排,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兼顧工具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單一枯燥的說教,符合這一年齡段考生的認知特點,考生喜聞樂見。
選取了許多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的素材。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更多參與實踐活動,能夠積累相關體驗,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更好地完成相應試題。這旨在引導學校重視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閱讀理解文章體裁多樣,閱讀任務的設置涉及事實性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推斷、主旨大意的概括等閱讀能力。學生需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快速閱讀,準確理解文本意義,把握文章的表達特點和篇章結構,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此同時,試題將對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和學習策略等方面的考查融入試題情境中,促進了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今年的試題通過時事熱點,引導學生了解國情市情疫情,深切感受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北京的情感。
比如第1、2題是兩道時事題,分別以京張高鐵通車,完成珠穆朗瑪峰測量任務為背景,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9題以「一家四代接力守邊」的故事為背景,引導學生關注個人與國家的關係,認識到個人可以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作出應有的貢獻,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凸顯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關於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
第20題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為背景,基於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參與的國際合作,引導學生在樹立全球觀念的基礎上,深刻認識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考試院專家表示,試題貫徹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要求,考查學生在正確認識和處理與成長中的我、與他人和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係中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治觀念、參與意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
試題考查學生在複雜情境下,多角度、多層次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能力,引導學生初步養成全面、辯證的學科思想和方法。
例如第16題通過兩個不同的「撥打12345熱線」背景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到公民既要積極行使權利,更要以理性、公正、客觀的態度參與民主生活,提高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
第22題從垃圾是「廢」還是「寶」的設問,引發學生對垃圾處理問題的辯證思考,從而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升環保意識。
試題素材立足北京市情,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感受新時代北京的發展與成就,讓學生在熟悉的身邊事中感悟時代變遷,感受人民日益增長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試題通過具有時代感的素材,增強鮮活性和時代性,引導學生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
例如第15題「直播帶貨」取材於老字號數位化轉型,引導學生了解「直播銷售員」的出現,是社會發展需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第20題以「中國在抗擊疫情中的國際合作與擔當」為背景,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樹立全球觀念。
試題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感到親切,體現北京特色,展示北京成就,增強北京中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為北京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例如第22題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為背景,引導學生理解「垃圾分類是個新時尚」,思考作為北京市民如何做好垃圾分類,從自身做起,為北京的環境保護作出貢獻。第25題第(2)問以脫貧攻堅的「北京經驗」為情境,引導學生了解北京承擔對口扶貧支援任務,以及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交出了首都的首善答卷。
試題以初中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包括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既有現實的生活,也有虛擬的生活。
試題緊緊貼近學生生活,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形成健康的、向上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例如第5題關注學生的家庭生活,選取學生居家學習期間家務勞動的場景,引導學生增強勞動意識、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
試題以多種實踐活動場景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將知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實現從學會做題、學會做事到學會做人。例如第13題以社區居民在居委會組織下通過「鄰裡微信群」等積極建言獻策,共建和諧美好社區為背景,引導學生認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對於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參與能力,使考試成為育人的過程。
繼出現在中考數學、高考語文卷之後,北鬥再入試題,進入今年中考的物理卷中。
北鬥內容出現在試題的科普閱讀題,閱讀材料以「原子鐘」為背景,通過介紹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導航系統,展現了我國航天領域的矚目成就,引導學生體會科技創新的重要價值,並通過「日晷」有機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同時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專家表示,選取這樣的素材,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有利於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還有利於引導學生體會科技創新的重要價值,科學不斷走入生活的重要意義。
除了要「仰望星空」,試題也在引導學生要關注身邊以及生活中的物理。
比如,第2題中有關光現象的情景,第3題中的羊角錘、園藝剪等機械,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考查學生是否能夠用物理視角去觀察身邊的事物。第17題是青少年非常熟悉的過山車,考查了學生對慣性、運動狀態以及能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這些試題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要注意觀察身邊熟悉的事物,去體驗,去思考,體現出物理應用價值。較充分的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基教研專家表示。
整個試卷中考查實驗探究的題目佔49分,約佔全卷總分的九分之五,超過了總分的50%,對實驗探究的考查涵蓋了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對實驗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考查了基本實驗技能,例如24題考查的是探究水的沸騰特點,29題考查的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等。
全卷設有圖片44張,豐富了文字描述,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給學生的思考提供了一些支撐。如第3題核桃夾、食品夾等槓桿,第6題載重車、安全錘、盲道、吸管等,讓學生在答題時,感到熟悉和親切。
今年的試題還注重創設開放性問題,注重考查學生的理解遷移能力。比如第32題第3問考查學生是否理解文中「標準」,能否遷移到生活中的「標準」,樹立在生活中建立「標準」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