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恆星的知識。恆星彼此相距十分遙遠。太陽系中已知最遙遠的行星冥王星,與太陽相距60億千米,地球到太陽距離的40倍。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恆星是位於半人馬座中的比鄰星,它和太陽相距4.22光年,即約41萬億千米,大致相當於冥王星到太陽距離的6800倍。而整個銀河系的直徑則約為85000光年,大致相當於太陽到比鄰星距離的2萬倍。
它們在萬有引力作用下互相繞轉著。互相干擾,致使它們的生態圈中實際上很難真正出現生命。事情還不僅僅如此。生命的起源不但需要適當的溫度,而且必須具備碳、氫、氧、氮、硫等重要元素。在宇宙中,算從一開始就是最豐富的化學元素,其餘較重的元素則是在恆星內部以氫為原料,通過各種原子核反應逐步形成的。經過漫長的歲月,這些恆星先後衰老了,死亡了,瓦解了。
在它們內部產生的重元素散入太空,與原來就在那兒的星際氣體一塵埃混合在一起。又經過千百萬年,已經混入了重元素的星際氣體和塵埃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重又聚集起來,所以在第一代恆星的行星系統中,因為缺乏生命所必需的重元素,這顆第二代恆星必須足夠地「好」。而且,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樂園。那麼它的引力就會小得保持不住大氣,也不能保住液態水。
人們把位於生態圈內,然而,結構和溫度都是地球型的,它仍有可能由於別的原因而不能維持生命。公轉軌道不是很圓,而是很扁很長,那麼,即使這顆行星與它那顆恆星的平均距離正好在生態圈的中間,它的軌道兩端還是會遠遠越出生態圈的邊界。海洋都會沸騰。還有,如果一顆行星的大氣層太厚,它就會擋掉過多的「陽光」它所屬的那顆恆星發出的光;大氣層太薄,擋掉的紫外線就太少。
火山活動或地震過於頻繁,隕星轟擊過於劇烈,地球在各方面都恰到好處。那麼它就很適合於生命棲居。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條有關太陽系外也存在行星的線索。當時,他們利用紅外天文衛星,發現某些恆星周圍存在著塵埃雲,塵埃雲正處於形成行星的過程中。恆星的顏色必定會按它接近或遠離我們的速度不同而發生不同程度的大小變化。
這種看法原則上顯然無可非議,可是實際上卻不盡然。因為恆星運動的速度要比光速小得多,所以由恆星運動造成的光波波長的變化是微乎其微的,它們根本不會導致恆星的顏色發生任何可察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