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人的印象當中,古代女子出嫁必是身穿大紅嫁衣、頭戴大紅蓋頭。因為在中國人眼裡,紅色代表富貴,象徵喜慶。然而,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一個劇情卻引起了網友的質疑。在第41集中,盛家六姑娘明蘭盛裝出嫁,然而他這一身綠嫁衣卻讓很多網友不淡定了。有人就說了有沒有搞錯呀,古代女子出嫁不應該穿紅嫁衣嗎?明蘭怎麼會穿綠衣服出嫁?這編劇是不是搞錯了?
嫁衣也就是結婚禮服,最早產生於周朝。然而自周朝以來,隨著朝代和習俗的不同,婚服的顏色也是五花八門的。先說周朝,當時女子出嫁穿的是什麼顏色的嫁衣呢?《禮記·郊特牲》裡就記載說:「婚禮不用樂,幽冥之義也」。就是說,雖然當事人很重視婚禮,但是當時的人們對待婚禮不時興熱鬧,辦婚禮不敲鑼、不打鼓、也不奏樂。因此,新娘出嫁的嫁衣不選擇紅色,太搶眼。那麼當時新娘出嫁的嫁衣到底是什麼顏色呢?《儀禮·士婚禮》一書當中對當時的婚服顏色有著明確記載,從周朝開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婚服的色彩遵循的是「玄繻制度」。婚禮當天,新郎會頭戴「爵弁」,身著「玄端禮服」,新娘則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玄」就是黑色,「纁」就是淺紅。也就是說,周朝人的婚禮以黑色為主,淺紅色為輔。在電視劇《羋月傳》當中,就有羋月的姐姐羋姝身著一身黑中帶紅的獨特嫁衣嫁給秦王嬴駟的場景,這也基本還原了當時的皇家婚禮的配色。有人要說了,這種「黑中帶紅」的嫁衣雖說莊重,但也太過深沉了。難道古人就喜歡玩深沉嗎?黑色的確是有些沉重,但是在周朝人眼中黑色卻是最為尊貴的顏色。在《周禮·染人》這樣記載:「玄纁者天地之色」。「玄」就是天的顏色,「纁」則是大地的顏色。而在那個生產力匱乏的年代,天是人們心中最為神聖的存在。所以人們愛用「玄」和「纁」兩色的搭配來表達對天地的尊崇。
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魏晉南北朝。「玄纁」色的嫁衣就不受人喜愛了,那時的女人喜歡什麼顏色的嫁衣呢?晉朝古書《東宮舊事》當中有言:「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這一連串的「白」字就足以證明當時的嫁衣採用的是與當代西式婚紗一致的白色。有人可能會產生不解,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白喪紅娶」的說法,南北朝的人結婚穿白嫁衣,就不感覺忌諱嗎。其實不然,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之風盛行,人們追求的是「以無為本,返璞歸真,清新淡雅」的境界。而白色,尤其是那個無瑕的白,正是這一意境的最好體現。因此,透著聖潔的白色嫁衣正式南北朝時期的女子為中國嫁衣史所打造的一股逆流。
然而,從隋唐開始,白色嫁衣就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新的婚服顏色又閃亮登上了。就是史上最奇葩、最大膽的婚服配色「紅配綠」。根據史料記載,隋唐時期的制式婚服或者說是婚服標配就是「婿假穿絳色公服」,「婦青色釵鈿禮衣」。意思就是說,新郎穿緋紅色的袍子,新娘則穿著青綠色的衣裙。而這樣的時尚配色,一直延續到了宋朝。因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劇的歷史背景是北宋時期,所以六姑娘和顧廷燁的「紅綠」搭配正是當時的流行色。那麼當時為什麼流行「紅男綠女」呢?隋唐時期出現了中國古代一項極其重要的制度,那就是科舉制度。這個時候男人已經喜愛用紅色了,因為紅色代表著男人的地位和成功,而青衣黛眉多來形容女子的婀娜和美麗。所以呢,女人的嫁衣就成了綠色。
那麼大紅嫁衣到底是什麼時候成為流行色呢?根據明朝史料記載,明朝人大婚,把唐宋時期的「紅男綠女」做了一個大膽的對調,變成了「紅女綠男」。新郎穿青色狀元服,紅新娘則頭戴紅蓋頭,身穿紅褙子和紅羅裙。直到清朝男女才開始的都穿紅色的婚服,而那一抹動人的「中國紅」,以及中式婚禮就是從那個時候傳承過來的。
回望古今,雖然咱們中國女人嫁衣的顏色在不斷的變化,各有其美,但唯一不變的是對幸福婚姻的憧憬。正如古詩所云:「待我長髮及腰,許我鳳冠霞帔,一世無憂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