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機械錶的朋友都知道,機械錶走時會有誤差,有時快有時慢,就涉及到機械錶的調速機構。其中這個調速機構含有一個擺錘,雖然很小但卻能影響機械錶走時。今天斑點狗小編就為大家擺輪簡單說一下這個擺輪機構。
其實機械錶擺錘在最開始鐘錶裡並不存在,而且那時鐘表都是不能移動,走時誤差非常大。後來荷蘭一位名為惠更斯的學家,通過研究伽利略的單擺等時原理,成功製作世界上第一隻擺鐘。大大提高走時精度,控制到5~10秒/天範圍內。而後惠更斯為了得到鐘錶精確時間,推導出單擺的振動周期公式。
惠更斯再通過振動周期公式,發明了擺輪遊絲振動系統。這個擺輪遊絲振動系統不僅將走時精度再提高一個境界,同時也代替座鐘裡邊單擺,於是可攜式鐘錶也由此誕生。直接打開近代懷表和手錶的大門,其後經過長期累月試驗,不斷改革優化,最後得出,如何日常使用在手錶中最多的四種類型擺輪,它們分別螺釘擺輪、雙金屬螺釘擺輪、Glucydur光擺輪、砝碼擺輪。
先從機械錶擺輪的材質上來講,目前擺輪的常使用的雙金屬、單金屬、鈹青銅。雙金屬是指外銅內鋼,單金屬則是鎳白銅。而今瑞士品牌手錶最常用的鈹青銅,含有Be(0.2%~2.75%),性能有意,與鋼的強度、硬度相當。而且其疲勞極限,彈性極限、滯後。並耐蝕、耐磨、耐低溫、無磁性,密度是鋁的3倍,強度相同。
1950年前,一般雙金屬開口的擺輪,之後就是性能更好的單金屬光擺,但如今的光擺輪使用鈹、銅和鐵合金比較多。Glucydur光擺輪是一種設計簡單,性價高。而且被現代手錶所廣泛採用,許多天文臺表使用的也是這種擺輪結,可以說是中高端手錶機械使用的主流擺輪。而相對雙金屬螺釘擺輪,則恰恰相反,多是1950年以前的古董表。利用銅比鋼的膨脹係數大這一點,來起到溫度補償的作用。
而後為了擺脫為溫度變化做出補償,使用鎳、鉻、鈹銅、鋁和鐵合金製成螺釘擺輪,其溫度係數只有±0.3秒/日·度,以此提高擺輪幅度的穩定性能,保證走時精度。砝碼擺輪則是百達翡麗最喜歡使用擺輪設計,此類擺輪上有缺口可以朝兩個方向轉動,當缺口朝上(缺口背向中心)使表走快;缺口朝下(缺口指向中心)使表走慢。
除了以上4種的擺輪以外,還有品牌自己研發的擺輪,那就是勞力士擺輪,調整快慢的時候需要特殊的工具。需要按照工具圖上的刻度,對稱位置上的螺釘要同步調整,否則會出現「位差」。
擺輪作為直接影響機械錶走時精度的零件,品質的好壞可以直接體現手錶的好壞,相信通過以上,大家對擺輪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今天斑點狗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到這裡,喜歡的本文的朋友可以點個讚,加個關,往期有更多有趣好看的內容哦!下次小編繼續和大家分享更多簡單有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