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沈春蕾)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開發了一款鈣鈦礦的雷射器。該雷射器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下連續雷射輸出。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
在有機半導體器件中,正負電荷結合後,可先形成激子再釋放能量。激子通常分為單重態激子和三重態激子,其中三重態激子直接發光效率低。當前的研究已經證實,阻礙有機半導體獲得連續雷射輸出的因素主要是其固有的三重態激子特性,但對於準二維鈣鈦礦雷射器,人們還沒有認識到三重態激子的影響。
準二維鈣鈦礦是一類將相同重複單元的無機骨架夾在有機層之間的材料。近期,科研人員發現這種材料中的三重態激子壽命長達1微秒,進而猜測其可能是導致雷射消失的原因。三重態激子雖然不發光,但能與發光的單重態激子相互作用,導致它們均以不發光的形式失去能量。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秦川江說:「如果鈣鈦礦中存在長壽命三重態激子,可能需要將其除去,以免幹擾雷射。」
基於以上考慮,秦川江課題組聯合日本九州大學教授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在準二維鈣鈦礦中引入了具有較低三重態能級的有機層,使鈣鈦礦中產生的長壽命激子可自發轉移至有機層,從而減少單重態激子能量損失,實現光激發下連續雷射輸出。
科研團隊通過將鈣鈦礦雷射器置於空氣中,使三重態激子被氧氣淬滅,也可以實現連續雷射輸出,進一步證明了三重態激子是造成雷射消失的原因之一。科研團隊還發現,雷射器在相對溼度為55%的空氣中連續工作1小時後,雷射強度基本沒有變化,發射光譜也沒有移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21-1
《中國科學報》 (2020-09-08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