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點擊上方「殷紅的實驗眼」關注我們
↑《青青校樹》封面
2013年,學校為籌建校史館而舉行的校史徵集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某日,86屆校友徐文來校捐贈了許多珍貴實物。其中一本薄薄的名為《青青校樹》(副標題為「二十年前那場風花雪月的事」)的小冊子讓我眼前一亮,一幅幅漫畫描繪了他們當年在校學習、生活的人和事,尤其是那幅全景圖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校園布局。徐文校友告訴我,這本小冊子是她們那一屆的才子竺培愚創作的。於是,我記住了竺培愚這個名字,一直期待著能有個相識的機會。
↑竺培愚校友(照片由竺培愚校友本人提供)
前不久,86屆校友開始籌辦畢業三十年聚會活動。在籌備組的微信群裡,我看到了竺培愚,於是加了好友,聊了很多,這才對他有了一個較多的了解。原來他初中和高中都是在省實驗度過的,後考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後從事廣告設計行業,創辦廣州《生活藝術地圖》期刊,同時從事中國古村落與民俗的研究工作,著有《漸行漸遠古村落》一書。現居英國,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藝術策展人,攝影家。看到他發給我的他本人照片,頗具藝術範兒。關於那本小冊子,培愚校友說,平時自己是不怎麼畫畫的,聽同學們說2006年要搞畢業二十年聚會,一時興起,一蹴而就,這是他迄今為止唯一的漫畫作品。看來好作品必須來源於真實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迸發。一頁一頁的翻開小冊子,母校情、師生情、同學情,真實,真摯,濃烈,培愚校友的重情重義伴著他的才氣躍然紙上。
↑竺培愚校友在四川甘孜採風(照片由竺培愚校友本人提供)
培愚校友把他在《青青校樹》中的原畫圖片發給了我,相約發到實驗眼平臺上。原書中還有許多配文,寫的也很精彩,限於篇幅,這裡只發畫圖,也算是美中不足吧,好在《青青校樹》校史館有存,感興趣的可去看一看。培愚校友在《青青校樹》扉頁裡有這樣一段話:「中學生涯就像長跑前的熱身,大家彼此嬉戲打鬧,做著無傷大雅的熱身運動,一旦畢業的槍聲響起,便按各自的軌跡和方式跑將開去,從此再也無法真正聚攏。聚會也許不會對我們的現狀帶來什麼改變,每個人還要為自己的生活或更好的生活操心忙碌,如果這本集子能讓你回憶起二十年前那些快樂而簡單的日子,裡面的某個場景能喚起你內心一些美好的東西,讓你用一種更樸實、更寬容的態度面對這個浮躁的世界,我的目的就達到了,聚會的目的就達到了。」又過了10年,培愚校友和他的同學們又在相約畢業30年後的母校相聚,我想這段話現在同樣還是適用的。相信2016年的某一天,86屆的校友們就會相聚在實驗,我也期待在實驗校園見到培愚校友。那時,大家一起來尋覓、品味心中那片共同的青青校樹。
不說了,賞圖吧。
(配圖如無特別標註均來自網絡,因篇幅所限參考資料恕不一一列出,如有侵權,請隨時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