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創新如何做到「水美魚肥客似雲來」

2021-01-19 人民網

原標題:上海科技創新如何「水美魚肥客似雲來」

  「如果說基礎研究是水,那麼應用研究就是魚,而基於理論的開發探索,則是建起熱鬧的魚市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用這樣的比喻,闡述基礎研究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上海創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大框架下,怎樣更好地激發活力,提升策源能力?如何令水更美,魚更肥,魚市場客似雲來?處於創新探索前沿的高校科研院所,面對的是一道長期大題。

  理論到應用,橋怎麼搭路怎麼通

  「在科技發展的當下,數學家有責任參與,一定要站在浪尖上,站在浪潮的前沿,反之,如果沒有數學等基礎科學研究的參與,很難達到真正預想的原始創新效果。」去年2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名單,其中一家落戶上海,由2011年成立的上海數學中心牽頭,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設分中心。上海數學中心主任李駿坦言,在今天高科技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怎樣發展應用數學及數學的應用,已成為全球許多國家共有的新課題。

  今天的應用數學,基於計算機提供的極為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將許多過去隻能局限於理論研究的問題直接用數值求解,極大地開拓了應用數學的功能和研究領域。近年來,包括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算法的飛速發展,即為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這一巨大的科技突破,一方面得益於今天計算機計算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依賴於過去半個多世紀數學理論的發展。

  然而,數學等基礎科學研究如何更好地參與科技創新,國內外的高校和研究機構面臨同樣的兩個門檻。首先是數學基礎研究,解決問題的周期比較長,研究者習慣的節奏與現今的應用需求有一定距離﹔同時,工程問題的研發與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兩者「語言」不同,找到它們的關聯、做好前期的梳理準備並不容易。

  在海外,一些實力雄厚的新經濟企業的做法是直接從一流大學挖人,甚至是整個團隊直接遷移。在我國,「從理論到應用,這座橋怎麼搭起來,這條路怎麼讓更多的人走通,產生更大的生產力、創新輻射力,這是我們需要深思和實踐的」。

  最近,李駿跟著科研人員跑了兩趟飛機發動機研發現場。設計時如何把發動機葉片重量減下來,同時保持強度以適應發動機燃燒產生及超音速旋轉帶來的高溫高壓,研發人員特別希望能得到數學家們的指點、幫助。這個過程的描述需要十幾個方程聯合起來一起研究,而數學家們對此雖有一定的了解,但與解決問題還差得很遠。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期待,在機制保障和企業合作中,能夠更多些風險共擔。「比如,家裡人讓我去買醬油,買錯了可以怪我,但是基礎研究的應用、落地不是買醬油,希望能有更多些風險共擔和容錯空間。」

  如何「搶」到全世界最好的年輕人

  盤點上海科技研發家底,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規模。在光子領域,硬X射線、軟X射線裝置加快建設,光源二期首批線站、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即將建成,將與上海光源、活細胞成像、神光等設施初步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達14個,數量和投資總額全國領先。

  在許多科學家眼中,「硬體」很重要,而人更加重要。復旦發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李粵江說,眾所周知,世界上最著名的創新地都擁有全球最頂尖的大學,例如矽谷有斯坦福大學等,波士頓有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相關片區還有大量優質高校匯聚。高校在引領區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通過培養具有前瞻性的高質量人才,有效助推了區域騰飛。

  「科技創新力的競爭,核心在於人,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他說,能不能吸引戰略科學家來引領,能不能集聚最優秀的青年人才來傳承,是在科技發展中擁有可持續發展力的關鍵所在。

  採訪中,一位科學家直言,當前我國和美國、歐洲等地的頂尖大學在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可以得到全世界最好的年輕人,進入他們的培養體系,吸收養分的同時激發更大創新活力。這一差距需要正視,一方面有其歷史原因,同時也可看出科研隊伍建設及科研支持方面的優勢。「『學術品牌』的建立,向心文化的積澱,同樣需要時間和耐心。」他說,「基礎研究發展,要讓人覺得,來這裡讀博士做科研,有最好的小環境、能取得全世界領先的成果,這樣的吸引力,也是創新策源力的核心之一。」吸引最好的年輕人,應從留住自己的好學生開始。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長聘教授沈俊太介紹,他所在的領域,目前正在探索從兩個維度進行青年人才評估方面的改革。縱向上,基於長聘體系,拉長時間軸,三年一次的考核,可以對其研究的學術價值進行較為準確的判斷。「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時所需要的時間,叫半衰期。把這一概念引入評估領域,我們重視論文發出來是熱一段時間就沉寂了,還是影響力可在業界持續很久。」他認為,研究工作能否源源不斷產生學術影響力,而不僅是蹭熱點拼絕對引用數,應該是科研評價的重要指標。橫向上,將國際通用的「同行評議」機制進一步完善。如,年輕人如果需要獲得晉升,不僅需要通過匿名評審,而且寄送申報材料的對象,包含國內外在該專業方向上的專家。如此,不僅更加公正客觀,也激勵其做更多有影響力的工作。

(責編:嚴遠、韓慶)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如何「水美魚肥客似雲來」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用這樣的比喻,闡述基礎研究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上海創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大框架下,怎樣更好地激發活力,提升策源能力?如何令水更美,魚更肥,魚市場客似雲來?處於創新探索前沿的高校科研院所,面對的是一道長期大題。
  • 上海5G雲VR產業聯盟專訪 | 「黑科技」像航科技無介質全息技術
    上海5G雲VR產業聯盟系列訪談來到了像航(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像航科技」,探訪無介質全息的秘密。聯盟參觀了像航科技的產品展廳,了解了無介質全息產品的魅力。電梯產品的新增市場每年大概80萬臺,存量市場大概1200萬臺,以增量市場帶動存量市場,讓沒有安裝設備的舊電梯來找我們安裝上。08 無介質全息投影,如何解決在強光環境下的亮度問題?  像航李總: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完美解決了。
  • 「科學天團」雲聚上海,頂級智慧賦能創新策源
    論壇「雲」集了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陣容堪稱「史上最強」。這是特殊之年的一場世界級科技盛會。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正在共同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此時,人類「頂級大腦」的雲端相聚,無疑被寄予厚望——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東西方智慧將在上海交融、碰撞,為全球發展的未來播撒創新策源的種子。
  • 這場跨時差、跨國界的雲會議,關鍵詞有「後疫情時代」「音樂與科技...
    這場跨時差、跨國界的雲會議,關鍵詞有「後疫情時代」「音樂與科技」「線上教學」-第二屆上海音樂學院國際藝術家諮詢會議時間:2020/10/31 1:22:47 來源:上海音樂學院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 世界三大科技創新城市帶給上海的啟示
    2015-3-27 07:34:09來源:新聞晨報作者:屠海鳴 選稿:方翔原標題: 世界三大科技創新城市帶給上海的啟示3月25日,市政協舉行十二屆十八次常委會,討論如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筆者為了做好發言,對世界科技創新城市作了一番研究。
  • 雲賽空間-上海雙創仲夏節:魅力魔都、魅力6月、魅力創業
    對於雙創企業的創始人來說,有無數的問題等待著解惑與指南,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創新要有足夠的激情,創業要有足夠的理性。在仲夏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將為您呈現一場精彩的科技盛宴,為您揭秘誰將成為下一個「小米」?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如何協同?初創企業如何抵禦重大風險?下一站黑科技領域的風口在哪裡?
  • 專訪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科技創新需要...
    來源:一財網不管是推動城市發展還是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科技創新都是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擁有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機所等十幾個研究所(院)的中科院上海分院,今年將如何服務國家戰略及推動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 雲從科技的正反面
    資料來源:量子位  雲從科技在AI四小龍中絕對算是異類。  首先是年輕,雲從從創立到上市,僅5年時間。與經常一起比較的AI四獸等公司相比,都要更年輕,更快實現技術創新到商業模式落地。  可以說在AI這樣的技術創新周期——中國有機會可以站在全球技術創新同一起跑線時,既離不開學研領域的博士、教授們,也離不開網際網路發展浪潮裡浸潤後的產品人才。  相比其他三家創始人的海歸背景,雲從科技創始團隊的中科院背景也使得這家公司有了更多本土色彩。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 科技如何託起人類共同命運?
    各國科學家藉助論壇平臺發表主題演講,呼籲國際合作,探討人類科技與命運發展。當今世界面臨多種共性問題,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們看來,如何集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將帶來怎樣的科創新動能?
  • 創新科技大會「城市智慧魔方」來了 看聯想如何「玩轉」城市?
    繼10月25日,聯想官宣劉建宏會出席其一年一度的創新科技大會智慧城市分論壇後,26日聯想服務事業部再放出第二張倒計時海報。海報信息量豐富,以詞雲的形式放出了「智能變革」「城市智慧魔方」「廈門」「劉建宏」「RISE」等關鍵詞。其中,「城市智慧魔方」作為一個新的詞彙最受關注。有行業人士猜測,聯想服務恐怕將推出一款名為「城市智慧魔方」的智慧城市「作業系統」。
  • 上海大學老師聯袂談科技創新 「比」「學」「趕」「超」入「創新...
    1月13日電 (殷曉  許婧)5日晚,首批國家精品在線課程、上海大學第17季第六周「創新中國」課程線下課程如期開課。這是新年第一堂「創新中國」課,也是「十四五」期間第一堂「創新中國」課。環化學院教授鄧小勇和通信學院王潮教授應邀聯袂教學。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主持課程。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大偉老師專程趕到課堂,與同學們熱情互動。  鄧小勇老師結合十九屆五中全會,談了自己對「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理解。
  • 看科技如何賦能融媒體創新——甘肅科技集團總經理吳樹宏一行來...
    在「新甘肅雲」指揮中心了解相關情況新甘肅客戶端9月9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今天上午,甘肅科技集團總經理吳樹宏一行來到甘肅日報社、甘肅新媒體集團參觀交流,深入了解甘肅日報社、甘肅新媒體集團新媒體建設情況,以及科技賦能融媒體發展在甘肅的探索、成果、模式和經驗。
  • 中科院上海分院表彰一批「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
    「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表彰大會,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等15位研究員接受表彰。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吳靖平、副部長陳皓、上海市科技黨委書記劉巖、副書記章衛民、中科院人事局副局長李猛力等受邀出席表彰大會並頒獎。大會由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分黨組成員瞿榮輝主持。  上海分院設立「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獎」,旨在表彰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表率作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勵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科技創新事業中。
  • 華為雲與計算城市峰會2020首發江蘇,看創新強省如何緊抓新「基」遇
    轄江臨海的江蘇不僅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多元,更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今天,江蘇在產業與城市發展都取得了強勁的增長。未來,站在新基建、十四五規劃的風口,江蘇如何在以往省域優勢與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抓住雲、5G、AI的機遇,實現新一輪的創新增長,再次主動謀篇、先行一步?
  • 陽明山行間,依依雲間影,似有故人來
    ,似有故人來文大大仁館杜鵑花      【大仁館主要為八角攢尖頂建築,由盧毓駿教授設計,現為藝術學院、外國語文學院所在。路過的人兒,似萬年相逢曾相識之感,似有故人來之勢,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心起喜悅感。也許這是回歸本心的迫切感。       行走在陌生的小道上,遇見陌生又熟悉的人兒,幾分愜意!櫻花似景宜人,思花多情,能否知曉觀賞的人兒的心?落紅非無情物,化作春泥成膏滋。
  • 上海張江科學城:生產穩定有序 科技創新不停歇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上海市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強介紹:「當前,疫情防控仍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同時,怎樣抓好經濟發展,也是謀長遠的關鍵之舉。」無論是抓好疫情防控,還是抓好經濟發展,永不停歇的科技創新,都是強勁的推動力。
  • 西井科技全時無人駕駛重卡亮相上交會「雲上」展
    周健報導 9月23日-25日,上海人工智慧科創企業——西井科技,亮相由商務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本屆是雲展會,以「打造數字新基建,擁抱線上新經濟」為主題,面向全球交易市場,輻射30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球10萬買家。
  • 蘇寧世茂璀璨雲著|黑科技來襲,打造震撼的互動體驗
    走進來這一瞬間,我徹底震撼了!原來璀璨雲著的售樓處「玩」得完全不一樣。不像售樓處,更像一個高級體驗的科技藝術館售樓處的內部就像一個充滿黑科技的「黑匣子」,巨大弧面屏以及3D折面屏,通過感應人的運動,屏幕出現不規則的變幻,有時似流沙有時似煙花,忽快忽緩。
  • 雲米科技 為極致淨水而來
    6月13日,雲米科技在成都舉辦首場品牌暨新品發布會,會上發布多款淨水器產品。此次發布會雲米科技公布7項領先黑科技和5大顛覆式創新設計。儘管成立時間才兩年,但云米超能淨水器系列產品已獲得142項核心專利授權,申請專利數量高達400多項。零部件的創新比例超過90%。
  • 國藥集團如何利用雲擴RPA重塑生產力,釋放創新價值?
    國藥試劑是中國化學試劑行業的領先者,一直致力於化學試劑行業的發展和創新。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作為雲擴的創新合作夥伴,也是雲擴的全新智能生產力產品線第一批使用者。在數位化時代,國藥化學試劑通過RPA+AI充分蓄力,將每個員工的創造性盡情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