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著手的音樂。我永遠無法走下這艘船。畢竟,我從來沒有為任何人存在過,不是麼?」——《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這部經典影片,經4k技術修復後,去年在電影院震撼上映,當時引起了很大一波懷念熱潮,畢竟也已時隔20餘年。如今再翻看,影片仍依舊動人,主人公1900的故事很燃,很美。
《海上鋼琴師》在豆瓣電影TOP250中位列第15位,95萬人的評價下依舊保持著9.2分的高分,許多人認為它是一生必看的電影,而且不僅是必看,還是看很多遍不會膩的電影。
但每次看完影片,總會有一個疑問揮之不去。為何主人公1900不願走下船,到陸地上生活,或者到其他什麼地方生活,而是一定要選擇跟船一起被毀滅?
如果我是他,我又會作何選擇?
有人說自己看完電影後,恍惚了好幾天,也難過了好幾天,想起來也依然難過!並聲稱如果自己是他那個朋友,一定把他硬是拖下船,幫他在陸地上建立信心,陪伴他找到幸福生活,並且再送他一程,讓他立得穩穩地!
有人吐糟說,1900就是膽子小,沒膽量開始新的生活,無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我想1900是一個生於船上,長於船上的漂泊之人。此生除了在他很小時候就死去的養父,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親人。他唯一的歸屬感就是這條船,船是他的家,是他的全部。
我也曾認為他可能就是單純地對外面的世界沒興趣;他就是內心太孤獨了,接納不了任何新的人......
多次看完《海上鋼琴師》後,我反而更迷惑了。什麼樣的選擇才是好的?正確的?勇敢的?我不知道了……
01《海上鋼琴師》:一個棄嬰的傳奇一生
1900年的第一天,在往返於歐美兩地的維吉尼亞號郵輪上,負責給郵輪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在滿是零碎垃圾的頭等艙裡,意外發現了一個被遺棄在鋼琴上的新生兒。這個棄嬰被裝在TD牌檸檬的空紙箱內,由于堅信「TD」正是Thanks Danny的縮寫,丹尼不顧其他工人的嘲笑,決定獨立撫育這個嬰兒,為了紀念這特別的一天,便給這個棄嬰即我們的主人公取名1900。
在海上出生的1900,除了養父,沒有親人,沒有國籍。他隨著維吉尼亞號往返靠泊各個碼頭。為了不讓別人發現1900,養父一直讓他躲在郵輪底艙下,就這樣1900逐漸長大。
後來,在1900七八歲的時候,養父在一次海上意外事件中不幸死去。從此,他只好獨自一人在船上生活,他天賦異稟彈得一手好鋼琴,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鋼琴天才。他為過往遊客演奏音樂,一生都不願走下維吉尼亞號郵輪,並最終選擇跟船一起被毀滅,被炸得支離破碎。
就這樣影片結束了,1900也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給很多觀影者都留下深深的遺憾。
一遍又一遍,1900看似不可理喻的選擇背後,到底在透露、訴說著什麼?
後來,我想明白了。不論1900的選擇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還是對習慣的依賴,總歸他的選擇無關對錯,無關勇敢與怯弱,那是他自己的人生,只要忠於他自己就可以。關於自由,關於愛情與蕭瑟,故事總有終點,而唯孤獨永恆。
我們也大可不必再糾結於1900為什麼不願意下船?為什麼不走出舒適區,去追逐自己的愛情等,而是可以很堅定地認為,條件允許的話,去選擇忠於自己內心的活法,才是最酷最純粹的,也是幸福的。外面的世界再大,再精彩,愛情再美好,如果你認為那些都不是自己最想要的,對自己來說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那麼你就可以捨棄掉它們,拒絕它們,繼續忠於自己的熱愛和平靜,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這便也是富足安定的一生。
02參差多態是幸福本源,而幸福本身沒有標準
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也就是說多樣性是幸福的源泉。
那麼,美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幸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如有的人認為獲得世俗名利是成功,有的是認為終其一生去探索發現是成功,也有人認為平平淡淡籍籍無名過完一輩子是成功。入世的贏家和出世的天才,雖經歷不同,但我們有條件相信,殊途同歸,他們終將獲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對於船上的1900而言,他縱有一身的音樂才華,即便有朋友和音樂發行人激勵他走下船,去為陸地上的人演出,在陸地上收穫榮譽與金錢,娶美妻,住大房子。他也絲毫不為所動。他一心只想彈奏自己的音樂,為船上的人演奏,而不願讓自己的音樂被錄製離開自己。
他所做的只有一條罷了,那就是忠於自己。
相比船上形形色色的人對財富和名利的追逐,他絲毫不為所動。他的孤獨,他的自由,他的幸福都是音樂賦予他的,只要還在船上,只要還有音樂,他就有了存在的意義。至於其他的一切,對1900來說存在嗎?
03忠於自己是一個人一生的歸途
深夜裡,頭等艙舞廳裡傳出來美妙的琴聲。眾人紛紛前往,發現著琴聲出自一個灰頭土臉的小孩子。船長認出來,他便是失蹤多天的1900。即便他把鋼琴彈得如此動人,而船長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卻是:「1900,你不能彈琴,這不合規矩。」
還是孩子的1900一臉率真回答:「去他媽的規則!」
這種率真是一個孩子所能給到這個世界最有力最可愛的回應,很酷。此後,這種率真和超高的琴技令他成為了維吉尼亞號郵輪上的御用鋼琴師,並聲名遠播。而且在船上,他可以隨時保持這種率真。
當樂隊為客人跳舞伴奏時,他可以隨心所欲變換音樂風格,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在無數場這種盛大的音樂遊戲中,他一貫保持著自己的真誠和率真,跟大家玩得其樂融融。可以說,每當這種時候,他都是極度忠於自己的,是歡脫、可愛的,是自由的。
至於那場被很多人稱讚的鬥琴片段,我卻覺得1900雖贏了傲慢的挑戰者,但這場比賽並非他本意。他對鋼琴,對音樂的初衷一直都是情感的承載,深切的陪伴,而不是用於比賽和炫耀的技巧。
即便這場空前絕後的比賽,為他贏得了空前絕後的名聲,但也並不是他的真實意願,也正是這場比賽讓他意識到看不到盡頭的城市和陸地對一個人的局限和影響,對一個人勝負欲的刺激,這也極有可能是,促成他最後選擇跟船一起毀滅的原因之一。
他最終沒有走下這艘船,也是忠於自己的率真表白。他一生的起點和終點都終將與這艘船脫不了干係,能有機會選擇純粹率真過一生,何其珍貴。
外面的世界再大,再精彩,都可以與我無關,因為我只想過不在乎別人眼光和看法的純粹屬於自己的一生,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淨土,即便那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程,即便作為朋友和觀眾的我們對此感到不舍。
【本文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