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你對他說「來,把這個杯子打開!」然後你會發現,他在打開杯子的時候,擰杯蓋的時候怎麼樣?伸出了舌頭!還有的孩子可能是嘴使勁,咧嘴角。咦?打開杯子需要嘴巴用力嗎?
老嶽在給很多孩子做感統測評的時候也發現,你讓他打開雙手走平衡木,可他走著走著,舌頭也伸出來了!奇怪了!孩子們都伸舌頭幹什麼?
這類孩子可能不止喜歡伸舌頭,還喜歡在鑽洞的時候翹起小腿,在剪紙的時候翹起小拇指,用筷子也翹起小拇指.......
有家長說,這些動作沒什麼呀!又不影響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又不耽誤孩子吃喝拉撒!
有沒有什麼,現在說還為時過早,等了解了大腦雙側分化這個典型的知識點之後,你再決斷!
什麼是大腦雙側分化?大腦雙側分化好不好有什麼影響?為什麼老嶽講感統的訓練體系裡常包含大腦雙側分化的訓練內容?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解答這些問題:
什麼是大腦雙側分化?
大腦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比現在的計算機不知複雜多少倍。為了保障工作的準確順暢,它的各個區域需要進行分工合作,就像一個公司運轉需要各部門協調配合一樣。那麼大腦有哪些區域分工呢?
人類大腦皮層包含著前額葉的皮層、頂葉的皮層、枕葉的皮層、顳葉的皮層。其中前額葉皮層主要負責著說話、運動、計劃、主動性的肢體的執行能力,包括思想的交流也在這,可見前額葉特別特別重要;頂葉皮層主要負責感覺信息的整合,比如推理心算,儲存數據(身體的圖像信息)等;顳葉皮層主要負責聽覺、記憶和語言;枕葉皮層主要負責視覺。再進行劃分,又可以分為感覺區、運動區和聯絡區等。關於大腦皮層各個功能區的分工,老嶽常用一句很形象的話來解釋。叫作:
雞抱窩鴨下蛋,誰的活兒誰去幹!分工明確才有專責化,有了專責化大腦的工作才有效率。
但是,大腦分工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大腦是一個整體,只是伴隨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操作活動越來越多,特別是從七八個月齡開始,每個孩子都會逐漸從兔子式(雙手雙腳)的爬行動作過渡到左右交叉的爬行動作,這個過渡正好促進了大腦中央溝的形成,從而引起了大腦雙側功能區的分化完成!
之後伴隨更多的身體雙側協調與負重活動,大腦的雙側分化才會越來越成熟完全。最終,大腦雙側分化良好的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腳、眼睛等身體部位在三維立體的環境中,以垂直、水平、斜角、弧形、圓圈等方向,做出多樣化的活動。尤其是雙手雙腳可以以對稱或不對稱、同時或輪流交替、靜態或動態的方式協調配合,應付生活中各種情境的需要。
總而言之,一個人左右腦分化越好,處理感覺信息,發出動作指令的效率就越高,人的身體也就越靈活越協調。反之,一個人如果大腦雙側分化不全,那麼,他的腦功能區的專責化就不完全。結果,他的大腦也會常常模糊而混亂地指揮身體。
因為即使身體的感官已經收到了某種感覺刺激,可是因為各個腦功能區的神經網絡連接不足,或者組織受損,導致大腦各個功能區仍舊無法對感覺信息做出正確的辨識、整合、理解以及正確的認知,那麼當然也就不可能及時發出恰當的動作指令予以回饋。
兩種情況:
第一種:各個區不聯繫,沒有連接。不聯繫導致什麼後果?有信息收不到,無法接收到其他區域提供的信息!第二種,功能區沒有被激活,接收的信息沒有能力處理。就像一個人不上班,曠課,在睡覺,不去處理信息。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從幼兒時期的爬行,帶養過程說起。
大腦雙側分化不良原因解讀爬行不足前面講到:幼兒時期的爬行,是我們第一次遇到的強烈的雙側肢體的刺激,這個刺激能夠促進大腦皮層中央溝的形成,從而促進大腦雙側功能區的分化完成。只有這樣,大腦的各個功能區才能專責化,孩子的身體傳遞給大腦的信息才能夠更正確,更有效的被相應的功能區接收解讀,孩子的身體也才能夠得到大腦更明確的指令。但是如果孩子在爬行敏感期沒有進行足夠的爬,那麼上述一切就無法順利的進行,甚至無從談起。所以形成大腦雙側分化不良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是孩子在爬行時期沒有爬夠。肢體雙側協調與負重活動少導致大腦雙側分化不良的又一個原因是:肢體雙側協調與負重活動比較少。什麼意思?身體運動少,雙側互動少,體力活少,雙手交叉活動少,這些現象在城市兒童當中普遍存在。因為生活條件變好了,同時在之前很長時間裡,很多家庭又都是獨生子女,所以父母家人對孩子未免過分溺愛。還有些父母對孩子限制過多,包辦過多、保護過度,結果導致孩子在本該活蹦亂跳的年紀喪失了太多太多身體操作能力的鍛鍊。最終,因為嚴重缺少肢體雙側協調的刺激,孩子大腦雙側功能區的分化也無法順利的完成。要知道,右側身體接收的信息要通過胼胝體傳遞給左腦。左側身體接收的信息要通過胼胝體傳遞給右腦,只有身體雙側互動,大腦頻繁的通過胼胝體傳遞信息,胼胝體才會變得扁平扁平的,面積增大。有人問:為什麼要變扁平?很簡單嘛!因為這樣左右腦之間的通路才會變得又短又寬,信息溝通的速度、效率大大提高。過早要求嚴格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特別高,早早就要求孩子接受認知學習,結果導致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運動,探索環境。同樣也會造成孩子的大腦缺乏雙側功能分化的刺激,從而無法完成分化。大腦雙側分化不良的孩子,腦功能區的專責化沒有發展好,導致他們的大腦常常會模糊而混亂的指揮身體,孩子可能也會做事情很專注很認真,而且智力也不差,可是他們卻無法高效地使用自己的身體,甚至可能會非常低效地使用自己的身體。他們常常會大片用力來執行一個小小的動作,很多不該用力的地方也用力。這些我們在文章開頭已經做了簡單的舉例說明,這裡再詳細解釋一下:
比如你只是讓他們做一個單腳跳的動作,他們只需要一隻腳用力跳就可以了,但是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整個背部、肩膀、脖子、手臂、手指甚至嘴巴都在用力。又比如你是讓他們寫個字,畫個畫,他們頭、頸、肩、手臂卻都在一直用力緊繃著。如此一來耗費了太多身體的能量,自然身體很快就沒有力氣了,顯得異常的疲憊,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特別容易喊累的緣故。
但是因為大腦雙側分化不良的表現似乎都很正常,所以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都很難注意到他們的困難,當然也不會想到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在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的時候,他們有多麼艱難,多麼痛苦。可見,大腦雙側分化不良的孩子真的是最辛苦的一群孩子,也是最不被理解,最需要得到幫助的孩子。那麼,最後一個問題:如何幫助孩子改善大腦雙側分化不良?
大腦雙側分化不良的改善策略既然造成大腦雙側分化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爬行和肢體雙側協調與負重的活動少,甚至過早的去嚴格要求。那麼想改善大腦雙側分化,當然是從這三方面入手。只不過老嶽特別強調一點:6歲之前的孩子通過大量爬行還可以顯著改善大腦雙側分化不良。但是過了6歲之後,爬行的作用就不怎麼顯著了,必須要配合肢體雙側的協調,負重類活動才能實現。
比如在動漫火車兒童感統訓練中心,老師在課程設計裡常常會用到腳踏車、踩踏石、羊角球等感統教具,因為操作這些教具的時候孩子會進行肢體雙側協調的活動,這對大腦的雙側分化十分有益。
所以各位家長除了要多帶孩子參加一些身體操作性比較強,特別是雙側協調性比較強的活動之外,也可以適當購買一些類似於腳踏車、踩踏石的感統教具,在家裡面幫助孩子進行感覺統合訓練。如果不會,加入老嶽的感統訓練家庭指導班,會有專業老師全程指導和幫助你。
老嶽再次提醒,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你的訓練很到位,但是你對孩子還是過於嚴格,孩子內心承受的壓力太大,可能最後訓練的結果也不會太理想。所以,做父母一定要學會改變,不要為了孩子的未來設計太多功利性的目標,要學會順應孩子自身生長規律,讓孩子在自然寬闊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長大。
最後,記住一點:長期受大腦雙側分化不良折磨的孩子,不僅僅身體上極為辛苦,而且心理上也會承受著莫名的挫折感,極容易出現脾氣暴躁、憤怒的現象,但是孩子生氣也不知道該對誰生氣,所以表現出來就是對最親近的人發怒。如果父母對此事還不了解原因,反過來對孩子批評、指責、說教,那孩子肯定會更委屈了!畢竟那是身體的原因,根本克服不了的。
特別是時間長了,他漸漸發現自己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樣了,別人能做到,自己卻做不到,可能就會變的內向,自卑。所以做父母一定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一味責怪孩子脾氣太大太倔強。要懂孩子,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幫助孩子!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