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中的水汽會不會散失到宇宙中?水汽會不會越來越少?

2020-08-28 御玄君的星辰大海

地球大氣層的水汽是不會向宇宙散失的,大氣中的物質想要逃出地球只有到達大氣層與宇宙空間的邊界也就是逃逸層才有可能。但是水分子是無法到達逃逸層的,因為當水分子在進入逃逸層之下的電離層(暖層)時就會被電離分解而穿不過電離層。所以不可能出現在電離層之上的逃逸層,也就不會散失到宇宙中。

太空中觀察到的地球大氣層


  地球表面的水會因為蒸發、植物的蒸騰作用或者是冰雪的升華作用而進入大氣中,加上水汽在空氣中的密度比較低,在空氣中就會上浮。氣體的運動方向是從密度高的地方向密度低的地方運動的。那麼大氣中的水汽會不會一直上升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而逃出地球呢?

地球大氣層模擬圖

水汽在大氣層中是一種怎樣的分布狀態?

  大氣中的空氣分布是根據高度發生變化的,高度越高時空氣也就越稀薄,同樣水汽也是高度越高密度越低的。

地球上的水汽分布

在1500m~2000m的大氣中水汽的含量只有地表低空區域的50%。在5000m處的大氣中水汽含量只有地表低空區域的10%。隨著高度的升高水汽含量也是越來少的,大氣中99%的水汽主要存在於10000m~12000m以下的大氣環境中。

地球大氣層結構圖

大氣層中90%的水汽存在於8000m~12000m的對流層中,由對流層層頂高度上升55000m的區域為平流層這其中的水汽含量就已經非常少了。由平流層層頂至地表高度85000m的大氣區域為中間層,由中間層層頂至地表高度800km(800000m)的區域為暖層。在暖層中的氮、氧等空氣成分因為強烈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照射已經處於高度的電離狀態所以暖層也被稱之為電離層,在暖層中即使有水分子存在也會被電離。

  水分子電離公式:

  H2O≒H+ + OH-

  水分子被電離分解為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

  在暖層頂部以上的大氣層外層也就是大氣圈與宇宙空間的邊界,我們稱之為逃逸層。在逃逸層因為空氣已經十分稀薄加上受到的地球引力作用很小,大氣中的一部分高速運動的物質就會逃逸到太空中。因為水分子已經在暖層被電離,幾乎不可能穿過暖層進入到逃逸層的。

逃逸層

水汽會不會因為高速的分子運動超過逃逸速度而逃出地球?

  如果在固定高度下水分子的擴散運動速度大於地球的逃逸速度那麼水分子就會進入到太空中,從而能夠逃出地球。

  逃逸速度公式:

  V=2gR根號下

  其中g表示為該高度下的重力加速度,單位為m/s²;R表示為該高度上一個點到地球中心的距離,單位為m

  由此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地表的逃逸速度:地表重力加速度g=9.8m/s²,R取地球半徑6370km,可以計算出地表的逃逸速度為11.17km/s。

  大氣逃逸層底部距離地表1000km,距離地心為7370km(6370km+1000km),根據重力加速度計算公式:

  g=GM/r²

  其中GM為地球相關的常數(G=6.67259×10^-11 N·m2/kg2、M為地球質量=5.965×10^24kg)

  可以計算出1000km的逃逸層底部重力加速度為7.34 m/s²,再帶入逃逸速度公式可得此處逃逸速度為10.4km/s。

  水汽的分子運動速度我們取平均值,也就是氣體分子的平均速率:

  c=1.6*根號下[(R×T)/μ]

  其中R為氣體常數為8.314J/(mol·K),T為絕對溫度k為氣體分子數量,c單位為m/s

  我們可以計算出水汽不同溫度下的平均速率,各成分的平均速率可參考下表:

各成分平均速率表

  水汽分子的平均速率是從眾多速度不一樣的分子運動速度中取得平均值,其中最快的分子運動速度能夠達到平均速率5倍以上,所以我們取得是5倍情況下的分子運動速度。通過以上數據可以得出氫和氦平均速率已經大於大氣逃逸層底部的逃逸速度10.4km/s,可以逃出地球而相對分子質量較大的水分子則就無法逃出地球了。

總結一下:

  大氣中的水汽是不會穿過大氣層而散失到宇宙中,因為大氣層和地球引力可以說是地球的一層天然屏障緊緊鎖住了地球的水分。這樣大氣中的水汽會繼續進入到地球的生態系統中不斷循環,從而就造就了我們現在生機勃勃的地球。

希望本文會對大家有所幫助,若有不足煩請評論指正,共同進步!感謝!

相關焦點

  • 水汽!!!
    是水汽,是空氣中含量很少的水汽。  圍繞地球的大氣圈,是一個大家族,活躍著許多成員。其中有人們早已熟知的氧、氮、氬、氖、氙和臭氧及二氧化碳等等。除此還有從地球表面蒸發出來的水汽。在大氣家族中95%以上是氮和氧,而水汽所佔席位卻少得可憐。在乾旱的沙漠地區,它還佔不到大氣總容積的萬分之一,即便是在熱帶的多雨地區,水汽的可佔席位也不超過百分之四。
  • 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首次發現水汽 距離地球大約110光年
    研究人員首次在一顆太陽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發現水汽,且這顆星球的溫度可能符合生命存在所需條件。英國期刊《自然·天文學》11日登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一個研究小組的報告,揭示這一「激動人心」的發現。這顆行星代號K2-18b,屬於獅子座,距離地球大約110光年。它圍繞一顆紅矮星運轉,表面由巖石構成,體積和質量分別是地球的2倍和8倍。這類質量超過地球的類地行星獲稱「超級地球」。研究小組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所獲光譜數據,發現它的大氣中有水汽,含量可能在0.1%至50%之間。
  • 宇宙中的氫元素會耗盡嗎?恆星會不會越來越少?
    根據目前的科學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肯定會越來越少,我們宇宙大約在100億年前經歷了恆星形成的高峰期,現階段恆星(主序星)數量會越來越少,這樣下去肯定會有恆星完全消失的一天。現代天文觀測表明,現階段宇宙元素豐度為:氫元素73.9%,氦元素24%,氧1%,氮0.46%……,與宇宙大爆炸模型的估計差不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氫元素豐度和氦元素豐度會逐漸降低。
  • 淡水流入大海變成鹹水,淡水是不是會越來越少呢?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被稱為「水的星球」,大量水體的存在使得我們地球成為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星球,水是生命之源,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地球上的水有三種狀態,分別是液態、固態和氣態,地球上的水體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處在不停循環運動之中,我們稱為「水循環」。
  • 水汽 | 水汽的故事
    科學家們制定了一些參量來描述空氣中水汽的含量,稱為溼度參量,如:水汽壓,相對溼度,露點溫度,飽和差,比溼,混合比,絕對溼度。一團溼空氣由幹空氣和其中的水汽構成,如下圖:看起來非常像咱們初中化學課的鹽水,對不對?幹空氣就像那杯水,而水汽就像鹽,溶解於幹空氣中。鹽水的濃度怎麼算?鹽的濃度除以鹽水的質量,再乘以100%。
  • 三、大西北的氣候特徵與水汽環流
    水汽環流與大氣環流是緊密相聯的,大氣環流受熱力氣壓帶和動力氣壓帶的雙重影響。而熱力氣壓帶又受地球公轉、大陸與海洋熱力環流的雙重影響;動力氣壓帶又受地球自轉和動力環流的雙重影響。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影響大西北大氣環流的主要因素有:副熱帶高壓的南北移動(地球公轉、太陽南北擺動所致);夏季的亞洲(蒙古、印度)低壓帶與太平洋、印度洋高壓帶產生的東南氣流和西南氣流相互作用,具體表現為我國的東部區域以東南氣流(季風)為主,西南區域以西南氣流(季風)為主,而西北地區一直處於中緯度的西風帶控制之下;冬季的亞洲(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帶與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帶產生的西北氣流,更是加強了西北地區西風帶的強度
  • 地球上的水,在太陽不停的烘烤下,會不會最後烤沒了?
    地球上的水已經被太陽烤了45億年了,不但沒有烤沒,而且還越烤越多,會烤沒嗎?不存在的,因為水汽循環下,會重新回到海洋!但我們還是直接給出一個答案,地球上的水是真會被烤沒的!水為什麼會越來越多?水是怎麼來的?這是一個問題,水不是在地球一直就有的麼?其實科學家對於水的來歷還是挺糊塗的,主要有幾個說法,比如來自太陽,因為太陽的核聚變後會產生大量的能量輻射,而太陽表面存在大量被電離的質子,這些質子被光輻射帶動地球,和氧結合,就成了水!為什麼質子和氧結合就能變成水?因為一顆質子捕獲一個電子後就是氫原子。但問題是氧又是從哪來的呢?
  • 海水會流到地心嗎?萬一太平洋漏了會不會漏光?
    一個超級有趣的問題,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地球上最低的地方在哪裡?很明顯就是地心,再也找不出比地心更低的地方了!前些年冒出個新聞,說是某大洋底部正在吞噬海水,每年超過3億噸,吃瓜群眾就有個問題了,這些海水漏到哪去了?那麼多海水會漏光大海嗎?
  • 地球上的水會「逃」出地球「奔」向太空嗎?
    地面附近的水汽密度明顯高於近真空星際空間。大氣中的水蒸氣是否會脫離地球引力的束縛,奔向地球?另外,水分子在發生化學和物理變化後是否有可能離開地球,減少地球上的水量?大氣的分層結構與水汽的分布水蒸氣是指空氣中的水,而不是空氣中的液態水(雲、霧、雨)和固體水(雪、霰、冰雹)。
  • 地球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水?都是從哪來的?這些水會蒸發到宇宙嗎
    有的人說,海洋是在地球形成後的1億年產生的,在地球半徑達到現在的60%的時候,地球所產生的重力就能夠維持一個包含水汽的稀薄大氣。而地球最初的水汽來自於地球內部,通過火山活動才進入大氣層中,而隨著地球質量的越來越大,水汽就會凝結成液態水,最終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海洋。但有些科學家認為,僅憑地球內部的水是不足以形成海洋的。
  • 大氣中的幾個為什麼?
    為什麼會有雷聲?為什麼高山冷,而平底熱?為什麼打雷時先有光後有聲?為什麼幹空氣比溼空氣重?為什麼我國常常出現旱一片、澇一線的天氣?1.為什麼會有雷聲?雷聲是在積雨雲放電時發生的。因為太陽距離地球是一億五千萬公裡,而高山與平地只相差幾百米或幾千米。我們知道,太陽光多是以短波形式透過空氣射到地面的,地面吸收太陽光能後,變成長波再輻射到空中,空氣把長波擋住,空氣越多就象被子越厚一樣,越能擋住熱量,熱量被大氣中的水汽、碳酸氣和塵埃吸收,於是空氣增熱。
  • 木衛二上再次發現水汽噴流
    哈勃太空望遠鏡光譜儀拍到的木衛二水汽噴流(左下方)。此時的木衛二正位於木星前方。相關數據的獲取時間為2014年1月26日。剪影上疊加的,是由伽利略和旅行者探測器拍攝的木衛二照片。NASA / ESA / W.
  • 地球上的水會不會減少?水的三態轉化和循環又是如何實現的?
    太陽輻射使水從海洋和陸地表面蒸發,從植物表面散發變為水汽,成為大氣的一-部分。2.水汽輸送。水汽隨著氣流從一個地區被輸送到另一地區,或由低空被輸送到高空。3.降水。進人大氣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並在重力作用下以雨、雪和冰雹等形態降落。4.徑流。
  • 雲彩由水汽形成,一團雲彩可重達上千噸,為何飄在天空不會掉下來
    我們經常能看到天上飄著很多的雲彩,也知道雲彩都是水汽,水汽當然是比空氣更重一些的,那麼雲彩為什麼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卻反而在天空中飄著呢?實際上天上的雲彩也並非不會掉下來,大片的雲彩中都包含著很多的水,比如一場颱風席捲的雲彩通常會降下幾百上千億噸的水,一大團積雨雲的重量可以高達千餘噸,相當於幾千頭牛的重量,當雲彩化成雨水降落到地上的時候,實際上就等於雲彩「掉」了下來。那麼為什麼天上的雲彩不下雨的時候不會掉到地上呢?
  • 著名大氣物理學家高登義帶你探秘水汽通道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跟著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高登義老師一起探秘水汽通道吧!少年讀者朋友們:你們好!我叫高登義,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是《探秘水汽通道》這本書的作者。這本書的主題是探秘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水汽通道。雅魯藏布大峽谷不僅是世界第一大峽谷,而且被中國科學家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首。她的美不僅在於她的風光,更在於她的科學美!在於她把印度洋的暖溼空氣年復一年地向青藏高原內地輸送,造就了有「西藏江南」美稱的藏東南。
  • 著名大氣物理學家高登義帶你探秘水汽通道
    少年讀者朋友們:你們好!我叫高登義,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是《探秘水汽通道》這本書的作者。第一個問題,科學家為什麼要在這裡進行水汽輸送觀測考察?這本書告訴讀者,之所以選擇雅魯藏布大峽谷作為觀測點,是科學家多次從衛星雲圖資料中發現了那條從印度洋到青藏高原的長長的雲帶,是科學家從亞洲植被分布圖中發現了沿著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河谷的特殊自然帶分布,他們懷疑,那裡可能是西南季風輸送水汽進入青藏高原的通道。在通過閱讀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讀者可以體會科學家提出科學問題的方法。
  • 觀測發現260光年外行星大氣水汽分布—新聞—科學網
    美國宇航局繪製的WASP-43b系外行星不同季節的水汽分布,這顆行星軌道周期僅為19個小時
  • 今冬華北東北一雪難求 到底是什麼扼制了水汽?
    都說掐住北方雪脖子的是水汽,但是水汽真那麼難求嗎?到底是什麼扼制了水汽?此外,華北、東北的雪真的變少了嗎?為何今冬華北東北水汽難求?圖中顏色越紅代表「缺水」程度越嚴重。來源於國家氣候中心邵鵬表示,氣溫、水汽、動力抬升是下雪的三個必要條件,簡單來說就是冷暖溼氣流相互碰撞的「火花」,而今冬東北、華北普遍空氣乾燥,水汽成為降雪一大難!但為何沒水汽?這就得說道說道華北、東北冬季水汽的來源。
  • 北極海冰越來越少,地球氣候將趨於極端化?
    北極的冰、海水和溫度的變化會共同改變大氣上層的風,從而將額外的熱量和水汽從低緯度地區輸送到北極。其實類似的事情在2017/2016年等年份都有出現過,事實上,近幾十年來,北極異常的長時間增暖現象越來越多了,2016年1月那一場橫掃中國、讓廣州下雪的「霸王級寒潮」,就是阻塞高壓和異常增暖活動導致的影響之一。
  • 為什麼水汽被吸入引擎時,會形成類似龍捲風一樣的一條線?
    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水汽被吸入引擎時,會形成類似龍捲風一樣的一條線呢?」。本期,我們邀請了能源行業資深從業者oneking302來回答這個問題。明明照片天氣很好,為什麼會有水氣?2.為什麼水氣會向龍捲風一樣,徑直飛向引擎中?我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照片裡,陽光明媚,沒有下雨,預計室外溫度大部分時候不會超過35度。那麼水氣會不會是氣溫太高,水被燒成了汽呢?35度是個什麼概念,夏天裡的正常氣溫,在南方,有的耐熱的人,可能空調都還沒用起,更別說把水燒開呢,差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