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會不會減少?水的三態轉化和循環又是如何實現的?

2021-01-08 謝遠愉視角

水圈的組成

地球上的水以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形式存在與空中、地表、和地下,包括大氣水、海水,陸地水(河、湖、沼澤、冰雪、土演水和地下水。以及生物體內的生物水。這些水不停地運動著和相互聯繫著,共同構成水圈。我們通常所說的水圈一部般是指地球上被冰雪、液態水和水汽所佔據而構成的殼層。水圈的上限可視為對流層頂,下限為深層地下水所及的深度。

在水圈中,水的大部分是以液態和固態的形式在地面上聚集在一起的,構成各種水體,如冰川、海洋、河流、湖泊、水庫等。通常情況下,一個水體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其中的水、懸浮物、溶解物、底質和水生生物等。此時我們也稱其為「水環境」。

全球水的總儲藏量約為13.9億立方幹米,其中97. 42%是海水,只有2.58%是淡水,而淡水中的約77%是以極地冰帽和高山積雪和冰川形式存在的。

冰川是指大量冰塊堆積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觀。在終年冰封的高山或兩極地區,多年的積雪經重力或冰河之間的壓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動的冰河稱為 「山嶽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間的壓力作用而一移動的則稱為「大陸冰河」或「冰帽」。兩極地區的冰川叉名「大陸冰川」,覆了蓋範國較廣,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地球上繼海洋以後最大的天然水庫。

它們在各種存在形態之間和各水體之間不斷地轉化和循環,形成水的大循環和相對穩定的分配。

水圈的循環

地球上的水在大陽輻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發、降水和徑流等方式進行的周而復始的運動過程,稱為「水圈的循環」,又稱「水文循環」。水的三態轉化特性是產生水圈循環的內因,太陽輻射和重力作用是這一過程的動力。太陽向宇宙空間輻射大量熱能,在到達地球的總熱量中約有23%消耗於海洋和陸地表面的水分蒸發。平均每年有577000立方千米的水通過蒸發進入大氣,通過降水又返回海洋和陸地。水圈循環的空間範圍上達地面以上平均約11千米的對流層頂,下至地面以下平均約1千米深處。水以各種形態往返於大氣、陸地和海洋之間。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臆測地下有一一個大水庫,是一切水的來源,大水庫中的水來回擺動,形成河流,匯人大海,通過地下通道,海水又返回水庫。古希臘另一位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地下空穴中的空氣冷卻凝結成水,成為許多發源於高山的河流的水源。他也曾提出,降水是河水的來源之一。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維吸收了前人關於水文循環概念的科學描述,提出了一個包括雨水滲入形成地下水等比較完整的水文循環概念。中國古代《黃帝內經素問》書中提出: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

雲出天氣。」比較科學地描述了成雲致雨的水文現象。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的《侶氏春秋·圜道》篇比較完整地記述了水文循環現象:「雲氣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法國水文學家佩羅1674年在《泉水之源》一書中,把觀測的年降水亮與塞納河的估計流量作了比較,得出塞納河年徑流量是降水量的1/6的結論。

這個科學定量概念的提出被公認為現代科學水文學的開始。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把水文循環視為一個動力連續系統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水循環的物理過程

1.蒸發散發。太陽輻射使水從海洋和陸地表面蒸發,從植物表面散發變為水汽,成為大氣的一-部分。

2.水汽輸送。水汽隨著氣流從一個地區被輸送到另一地區,或由低空被輸送到高空。

3.降水。進人大氣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並在重力作用下以雨、雪和冰雹等形態降落。

4.徑流。降水在下落過程中一部分蒸發,返回大氣,一部分經植物截留、下滲、填窪及地面滯留後,通過不同途徑形成地面徑流、表層流和地下徑流,匯人江河,流人湖海。海洋同大陸之間的水分交換過程稱大循環或外循環;海洋或大陸上的降水同蒸發之間的垂向交換過程稱為小循環。

水量變化規律

1.總水量保持平衡。在全球範圍內,在相當長期的水文循環中,從地球表面的蒸發量同返回地球表面的降水量相等,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在海洋,蒸發量雖然大於降水量,但來自大陸的徑流使這部分缺水得到補償,所以海水量不會減少。在大陸,雖然降水量大於實際蒸發量,但多餘的水量形成徑流匯人海洋,因此大陸上的水也不會增多。

2. 時空分布不均勻。水文循環中水量的年際變化很明顯,一些地區河川徑流的豐水、枯水年往往交替出現。- 般說,低緯度溼潤地區,降雨較多,雨季降水集中,氣溫較高,蒸發量大,水文循環強烈:高緯度地區冰雪覆蓋期長,氣溫低。水文循環較弱:而乾旱地區降水稀少,蒸發能力大,但實際蒸發量小,水文循環微弱。水文循環這種不均勻現象造成了洪澇、千早等多變複雜的水文情勢。

3.循環速度。據估算,地球上每年參加水文循環的總水量平均為5700立方千米(折合水深為130毫米),而大氣對流層中的水分總量約為12900立方千米(折合水深25毫米)。這些水分通過蒸發和降水每年平均更換約45次,即更新期約8天。河川徑流的更新期約16天,土壤水約1年。地球上各種水體在水文循環中有不同的更新期。

我國的水文循環路徑

我國上空的水氣主要來自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南海地區,也來源於西風環流帶來的大西洋水汽。還有,強盛的北風帶來北冰洋的水汽、鄂霍次克海的水氣隨東北風來到東北地區。上述水汽在一 定條件下形成大量降水。徑流主要通過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水系,浙、面、臺水系及西南諸河水系入海。我國的外流流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4%,即流人太平洋的約佔57%,流人印度洋的約佔6.5%,尚有小部分流人北冰洋,只佔0.5%。

水文循環的意義

水文循環是自然界物質運動、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對自然環境的形成、演化和人類的生存產生巨大的影響:1.直接影響氣候變化。通過蒸發散發進人大氣的水汽,是產生雲、雨和閃電等現象的主要物質基礎。蒸發產生水汽,水汽凝結成雨(冰、雪), 吸收或放出大量潛熱。空氣中的水汽含量直接影響氣候的溼潤或乾燥,調節地面氣候。

生命來源於水

原始海洋形成後,為生命的誕生構建了各種各樣理想的「搖籃」。海水中海化合物溶解培育成具體的物質。在那裡,這些化合物的細胞與海洋中溶解的氧,經原始細胞進行新陳代謝,代謝產生最好的氧化碳——類似「營養品」使原始生命不致被太陽的紫外線殺死。

厚厚的水體又像一個「保護罩」使嬌弱的原始生物得以在「搖籃」裡繁衍,成長。就這樣,生命由低紙到高級歷經若干億年的漫長曆程漸漸形成了幾乎佔地球表面每一級,從海洋到陸地個個角落的生物世界。

說了那麼多,總結一句:地球上的水,總量基本不少,能自我實現平衡。但就各國實際來看,依然存在部分缺水城市,甚至嚴重缺水城市,我國也不例外。所以,節約用水依然也必然會是當下乃至以後的一個不變的主題。

相關焦點

  • 神奇的水!地球上唯一能三態並存的物質,水是人類的生命源泉!
    水,我們必須每天飲用,補充身體各器官運轉的神奇物質,它與地球上許多物質一樣,都有固態、液態、氣態三種物質存在方式。但與其它物質不同,水是地球自然界中唯一能夠三態共存的物質。自然界中,高山頂部的積雪和極地的冰層都是固體狀態的水,海洋、河湖以及沼澤等都由液體狀態的水組成,而水分蒸發進入大氣則通過氣態水的形式進行。正因為如此,地球上不同狀態的水才可能互相轉換,形成循環。
  • 科學實驗——水的三態 (國際班)
    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天都會喝很多的水,可是,你們知道嗎?平時中,它會以三種形態出現在我們的視覺中。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是哪三種形態嗎?小朋友們被桌面上準備的材料吸引住了,你們見過它們嗎?相信小朋友們都認識它們。它們就是我們平時所喝的水,水結成的冰。水在自然界不斷經歷著三種狀態的循環變化,促進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是溫度的變化。
  • 《水的三態變化(一)——冰和水》教學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課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物質狀態變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但是三年級絕大部分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都知道冰和水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但是冰和水互相轉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律並不是很清晰。此外,三年級學生應該具備使用溫度計的能力,但是數學中負數的學習暫時還沒涉及到,因此在讀數上和記錄上可能具有一定的難度。
  • 地球上的水是增加還是減少?蛇紋石告訴你,水正在向太空逃逸
    中學課本就已經告訴我們,地球上的水會通過水汽循環重複利用,它是生物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水會越來越少的話,那讓生命情何以堪?但事實上可能與各位想像有些許出入,下面來簡單了解下。現代科學界普遍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形成地球的原始星雲,而星雲則來自上一代超新星爆發,水是怎麼從超新星爆發中生成的,我們來看即將超新星爆發的晚期恆星結構就知道了。
  • 地球上的水會不會一天天在減少?每個水分子都存在了50億年嗎?
    在某問答平臺上,有一位童鞋提了一個問題:地球上的水會不會一天天在減少?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確實有理由擔心這個問題,如果嚴肅地來說,地球的水並沒有一天天減少,但這只是一個暫時的情況。地球如何保衛自己的水?
  • 考前複習:水的三態變化
    自然界中水的形態多種多樣,常見的有雲、霧、雨、露、霜、雪、冰,但就物態的變化來說不外乎氣、液、固三態。水的三態變化通過下面一幅圖可以清晰的體現: 水由液態到氣態叫汽化是一個吸熱過程,到固態叫凝固是一個放熱過程。 水由固態到液態叫熔化是一個吸熱過程,到氣態叫升華是一個吸熱過程。
  • 水分子一直在減少,為何地球上的水不減少?
    然而水循環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水循環在其循環的過程中會出現流失的情況。最重要的是,流失的水量是相當大的。此外,水從地球上流失並不是直接以水的形態,而是變成了其它的形態。水的組成是水分子,而水分子的組成是氫元素和氧元素,或者說是氫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是一種比較重的物質,它是不會流失的。不過,當水在大自然中分解後,氧原子會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沉降在地表上或大氣層內。
  • 地球上的水會用完嗎?地球的水還能用多少年?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很多資源都是有限的,比如說石油、煤炭、天然氣,這些都是地球後天形成的,一共就有那麼多,用完了就沒了,所以很多人都擔心有一天這些東西用沒了,人類就沒有資源可用,人類社會就會回歸原始時代,那麼地球上的水會不會也有用完的一天,要知道水可是生命之源,要是沒水了,別說是人類了
  • 家裡裝修如何安裝循環水,安裝循環水就能秒出熱水嗎?
    循環水安裝被越來越多人運用家庭裝修,那麼什麼叫循環水呢?循環水又該如何安裝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兩個問題。首先,什麼叫循環水呢?所謂的循環水就是熱水循環,就是熱水從熱水器出來以後經過每一個出水口後又回到熱水器位置,也就是給熱水安裝一根回水管。
  • 地球上的水 是從何而來?
    然而科學家們經過對初生水的研究發現,它只不過是滲入地下,然後又重新循環到地表的地面上。況且在地球近鄰中金星,水星,火星和月球都是貧水的,唯有地球擁有如此巨量的水,這實在令人感到迷惑不解。但也有人說,雖然火山蒸汽與熱泉水主要來自地面水循環,但是不能排除其中少量的初生水,如果過去的地球一直維持到現在。
  • 人類對水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地球上的水為什麼沒有減少?
    水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物質,主要就是由氫和氧結合而形成的,氫元素是宇宙中主要的物質,佔據比例非常大。科學家認為,地球在剛形成的時候,大量的氫和氧結合形成的水就已經溶解到了地質中,形成了水合礦物質,隨著地球溫度的降低,這些水合礦物質不斷的出現,下起了長達200萬年之久的大雨,慢慢形成了大海、湖泊等水資源。
  • 地球上的水已經用了40多億年,為什麼沒有減少?科學家告訴你答案
    有人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地球上的水已經用了40多億年,為什麼沒有減少?可能很多人會認為,物質都是用一點少一點,水也不例外。尤其是當人類出現之後,對水的使用更是不斷增加,可是我們發現,地球的水並沒有減少,這是怎麼回事?如果地球的水是來自於本身或者天外彗星的撞擊,那麼水在宇宙中應該是一種普遍的存在。
  • 地球上的水,在太陽不停的烘烤下,會不會最後烤沒了?
    地球上的水已經被太陽烤了45億年了,不但沒有烤沒,而且還越烤越多,會烤沒嗎?不存在的,因為水汽循環下,會重新回到海洋!但我們還是直接給出一個答案,地球上的水是真會被烤沒的!其實科學家對於水的來歷還是挺糊塗的,主要有幾個說法,比如來自太陽,因為太陽的核聚變後會產生大量的能量輻射,而太陽表面存在大量被電離的質子,這些質子被光輻射帶動地球,和氧結合,就成了水!為什麼質子和氧結合就能變成水?因為一顆質子捕獲一個電子後就是氫原子。但問題是氧又是從哪來的呢?
  • 大班科學教案:水的三態變化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教案:水的三態變化   活動目標:   1.了解水的變化,知道水遇熱會變成水蒸氣,遇冷會結冰;
  • 水熱反應 模擬自然過程實現資源人造
    我們現在所進行的研究,就是想找到一些成本較低、轉化效率更高的新方法,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直接利用的有機物。」金放鳴說,人類大規模使用礦物能源前,地球上的碳資源是和諧循環的,在空氣、植物、水體和礦物中不斷轉化。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的工業活動破壞了這個循環,使礦物能源急速消耗。地球原本就有的二氧化碳循環功能被打斷後,二氧化碳無法在整個地球生態系統中循環,才會成為溫室氣體。
  • 大班科學領域活動 | 水的三態變化
    重點:知道水的三態變化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難點:感知水的三態變化,提供科學觀察能力引導幼兒根據圖片內容聯想生活經驗;通過圖片展示讓幼兒淺顯的認識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液態、固態和氣態。水為什麼會變化成水蒸氣(引導幼兒感知水加熱溫度達到100℃之後會由水變成水蒸氣,即水由液態變為氣態)2.實驗二:水的液態變化教師出示準備好的涼玻璃片,將剛才燒開的水倒入水杯,蓋上玻璃片,請幼兒仔細觀察。提問:玻璃片上出現了什麼?為什麼?
  • 水的三態變化||博苑.自然教育
    大自然中,最常見卻又最變化多端的就是水了吧。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關於水的實驗,小朋友們都準備好了嗎?小朋友們,快穿上棉襖,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池塘裡的水變成什麼樣子了吧!室外的溫度低於0℃,所以我們平常看見的液態水就會結冰,變成固態的了。把冰塊放到手心裡,涼涼的,滑滑的,還有點凍手呢。
  • 讓孩子了解水的來源和水的循環——《水滴的故事》導讀
    我們知道了水的流浪行程從太空就開始了,自然而有趣,每一頁文字的排版都是如此不拘一格,都像是水滴在地球旅行的行程,它會尾隨外太空的冰塊飛向地球,它會隨著一條小河順流而下,或者攀著巨浪湧上浪尖,或者還會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圈。水是非常普遍常見的,又是神秘無窮的。不知是多少億年以前,宇宙形成,星球有了一定的運轉軌道,有了太陽,地球和周圍的行星,但是因為有了水,才有了生命。
  • 2019年中考化學複習之水的三態變化
    水的三態變化:   1、三態變化的實質:水的三態變化就是由於水分子的運動導致了水的狀態變化。水分子獲得能量時,運動加快,分子間的間隔增大,水由液態變成了氣態(或由固態變為了液態);失去能量時,運動減慢,分子間的間隔減小,水由氣態又變回了液態(或由液態變為固態)   2、現象解釋:能量—運動—間隔—狀態   編輯推薦:2019年中考化學必考知識之化學常識
  • 地球表面的水是增加還是減少?
    那地球上的水是增加還是減少,還是一成不變呢?前面說淡水匱乏,海水上升,這都不假。不過都是全球變暖帶來,全球變暖是人類活動帶來。海水仍然可以通過陽光輻射蒸發到空中形成氣態水蒸氣,水蒸氣在大氣環流運動下,一部分在高空遇冷凝結成液態水珠或固態雪花回落到地表形成降水,降水會轉為土壤水、地下水、地表徑流,其中一部分水又回到海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