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熱反應 模擬自然過程實現資源人造

2020-11-25 中國網

利用水熱反應技術,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作為化工原料或為汽車提供燃料;也可將工廠廢水中的高濃度難降解有機物轉化成低級脂肪酸、煤炭等資源。這個想法聽起來就讓人十分嚮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計劃」的支持下,同濟大學碳資源循環技術研究所所長金放鳴正在努力將這些設想轉變為現實。

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汽油」

「我的解決思路是讓人們生產、生活中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循環起來,把它轉化成人們可利用的資源。」金放鳴對《科學時報》記者說:「二氧化碳一直被視為引起地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大家都想方設法節能減排,但節能減排做得再好,也不過比原來排放得少些,最終還是要排出二氧化碳的。我們現在所進行的研究,就是想找到一些成本較低、轉化效率更高的新方法,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直接利用的有機物。」

金放鳴說,人類大規模使用礦物能源前,地球上的碳資源是和諧循環的,在空氣、植物、水體和礦物中不斷轉化。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的工業活動破壞了這個循環,使礦物能源急速消耗。地球原本就有的二氧化碳循環功能被打斷後,二氧化碳無法在整個地球生態系統中循環,才會成為溫室氣體。因此,除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用科學技術重建地球的循環功能,或許是破解這一世紀難題的一條捷徑。

「在實驗室裡,我們已經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結果。我們在實驗室內轉化完成的有機物分離純度很高,可能直接作為汽車燃料或化工原料來用。」金放鳴說:「常規的方法是利用微生物技術,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天十幾天時間,而且轉化率很低;轉化過程中所使用的催化劑也很昂貴,轉化成本很高。這種新技術所需的反應條件十分溫和,通常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一次轉化。如果提高實驗條件,轉化速度還會更快些,甚至幾分鐘幾秒鐘就能完成一次轉化。而且,我們最近的實驗結果中,有70%~80%的二氧化碳都能轉化成有機物。」

2007年,在教育部長江學者人才引進計劃中,金放鳴被特聘回國,來到同濟大學碳資源循環技術研究所,開始著手這方面的研究。因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也是剛剛開始,而金放鳴在日本東北大學任客座教授時,一直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在機理研究上有很好的積累。去年剛回國,她的這一研究思路就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今年年初,金放鳴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二氧化碳資源化研究」就正式展開了。

奇妙的水熱作用

「實現這一轉化的過程並不複雜,和過去的一些常規轉化技術相比,所用的轉化設備並沒有什麼不同,主要是轉化思路和技術手段有很大改進。」金放鳴說:「基本的實驗裝置就是將水灌進一個不鏽鋼容器中,通過加熱營造出高溫高壓的水環境,將二氧化碳注入這一水環境中,能生成有機資源,然後再通過一些技術手段進行分離,就能得到液態或固態的轉化成品,可用做化工原料或直接作為汽車燃料。這一技術完全成熟後,今後熱電廠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地方就可以配備這類裝置,不但能生成新的能源,還可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據介紹,石油、煤等礦物能源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就是生物質降到地下幾千米處後,在地下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水熱反應。在自然條件下,石油、煤等礦物能源需要幾千萬年才形成,因此被人們視為不可再生能源。其實水熱反應速度非常快,可能在一瞬間就完成了,自然界中礦物能源之所以形成得那樣慢,是因為生物質沉降到地下深處的時間極其漫長。

「水熱反應不僅能實現二氧化碳到有機物的轉化,還可以將有機質轉化成礦物能源。對不同有機物質的轉化需要設定不同的高溫高壓環境,一般來說,攝氏200~400度的條件下就能將秸稈變成醋酸、甲酸或乳酸。通過水熱反應,生物質還可被轉化成能直接利用的礦物能源,如煤炭。」金放鳴說。

金放鳴表示,從宏觀上看,水熱反應製取能源有望實現地球上碳資源的和諧循環。用人工合成的辦法,把生物質快速轉化為礦物能源,並把排放的碳收集起來,快速返還成生物質,這就有望恢復地球碳資源的和諧循環。

利用工業廢水人造礦物能源

「我們以前在廢水處理方面重視末端治理,忽視源頭控制。這一導向有些偏差。國家投入了很多錢去搞太湖、滇池汙染治理,錢沒少花,但效果並不理想。有些汙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幾乎是不可逆的,想重新恢復起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要花很大的代價。我認為治理江河汙染最關鍵的方法是從汙染源治起,從源頭截住。」金放鳴說。

金放鳴回國以後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出於發展地方經濟的考慮,多少會對當地的汙染企業有些庇護,要讓所有產生廢水的企業都停止排放並不容易。去年,她的源頭治理思路得到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計劃」的資助。她同時又展開了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資源化項目的研究。這一項目的目標是模仿煤炭的自然形成,把造紙廠排出的廢水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低級有機酸和煤炭。

金放鳴說,工業廢水中的主要汙染物是高濃度難降解的有機物,它們都是一些有毒物質,傳統的處理方法是將有機物處理掉,將其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或是礦化、過濾掉。但這種有機物也是一種資源。「在我之前的基礎研究中發現,從機理上說,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反應,使這些高濃度難降解的有機物轉化成我們需要的資源,轉化成工業原料或煤炭等礦物能源。」

據金放鳴介紹,在實驗室條件下,她的團隊已經做到將工業排放廢水中的高濃度難降解有機物轉化成化工原料,如一些低級脂肪酸等。現在雖然還沒有轉化出成品煤,但也有了研究思路。如果研究費用充裕、各種實驗進展較順利,大概兩三年時間就可以將這一技術大規模推廣利用。他們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在轉化設備的投入上,朝著能夠工業化生產的方向去做。就是進一步完善轉化過程,找到更有效的轉化條件、更低的轉化條件要求和更便宜的轉化成本,想辦法讓轉化條件緩和一些。「因此,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金放鳴說。(張雙虎)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水熱氧化技術助餐廚垃圾「變身」資源[圖]
    未來,將會有眾多水熱資源化垃圾處理裝置落地運行,為上海的溼垃圾處置貢獻力量,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總結來說,相對於傳統工藝,水熱氧化溼垃圾處理技術處理周期短、資源利用率高、無三廢、生物質轉化率高、產品經濟價值高、廠房佔地面積小、投資回收周期短;設備可以做到小型化、連續化、自動化、模塊化、反應快、易拆卸;處理工藝前、中、後端銜接簡單。
  • 上海交通大學水熱氧化技術助餐廚垃圾「變身」資源—新聞—科學網
    該技術的產品轉化速度非常快,和傳統的溼垃圾處理技術相比,根據工藝需求最快只需不到1小時就能完成,無毒無害無三廢,更不會產生臭味。   相比於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溼垃圾厭氧發酵技術,水熱氧化技術可以做到高度集成化,廠房佔地面積大大縮小,日處理100噸溼垃圾的處理能力的水熱處理核心部分只需60平方米左右。
  • ...大學楊帆教授課題組:利用全新水熱腐殖化技術製備人造腐殖質...
    進一步地,提出了採用水熱溼法技術溶解-重構潛力固廢資源,同步實現了磷素回收和難溶性磷礦物增溶,為典型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土壤磷素的可持續循環提供了可行途徑。這些原創性科研成果,為解決土壤資源退化、土壤養分可持續發展和潛力資源的合理化利用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 人造血液添新族
    近日,羅馬尼亞科學家研製出一種人造血液——由水、無機鹽以及一種深海昆蟲體內提取的蚯蚓血紅蛋白合成的材料,可短時間替代血液實現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代謝。這一成果如果得以成功推廣應用,則有望緩解血庫的供給短缺,甚至避免血液汙染的風險,同時通過化學修飾,實現對氣體的高溶解度,避免氣泡的產生,大大提高輸血的適用範圍和臨床功效。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我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
    核裂變 說到核能,自然要提到核裂變,比如原子彈、核電站都是核裂變反應,裂變的意思就是1個變2個,2個變4個......比如核電站就是用熱中子轟擊鈾-235原子之後就會放出2~4個中子
  • 「人造超新星」已經實現,「人造黑洞」有可能實現嗎?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的亮度是可以媲美一個星系的,是極其劇烈的反應,要在地球上造出一顆超新星是無比艱難的。但是有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對外宣布他們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到底是咋回事呢?於是,恆星內核一開始都會進行氫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生成氦原子核。
  •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模擬研究
    對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過程進行模擬可以獲得實驗難以表徵的電池內部溫度和反應等參數,有助於揭示電池產熱機理,分析電池熱失控原因,並預測電池熱行為[3-4]。例如,An等將電化學-熱耦合模型集成於熱失控模型中,通過分析電化學產熱與材料分解產熱研究了柱狀和軟包鋰離子電池在外短路和超快速放電時的熱失控性質和機理[5]。
  • 科學家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人造黑洞」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的亮度是可以媲美一個星系的,是極其劇烈的反應,要在地球上造出一顆超新星是無比艱難的。但是有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對外宣布他們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到底是咋回事呢? 超新星到底是什麼? 要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清楚:什麼是超新星?超新星有什麼用?
  •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因此「人造太陽」的概念被提了出來。然而其他科學家很快意識到核聚變反應並不像核裂變反應那樣好控制,因此遲遲未能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終於,人類第一個多國共同合作的「人造太陽」項目進入組裝階段。根據報導,在最後一批組件運送到法國南部後,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
  • 西北研究院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英國實現連續水熱法生產高性能磷酸鐵鋰
    磷酸鐵鋰材料由於電子電導(10-9—10-8S·cm-1)和鋰離子電導(10-17—10-12cm2·S-1)較低,使其倍率性能較差,目前幾種解決辦法是:1)表面碳包覆;2)顆粒納米化;3)金屬離子摻雜(如Nb,V,Mg等),但是目前現有的工藝很難達到顆粒納米化和金屬離子摻雜的要求,而水熱法是一種很好的合成納米材料的方法,並且由於其反應特點使得微量的金屬也能夠均勻的摻入到材料當中,
  • 「人造太陽」將噴薄而出
    在地球上模擬太陽,利用熱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中國的科學家們正朝這一理想加快前進步伐。能夠穩定輸出安全能源的「人造太陽」將在中國冉冉升起。  目前,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設計製造的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大部件已安裝完畢,進入抽真空降溫試驗階段。
  • 水系統建設實現領先
    大興機場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大興機場建設的全過程,通過理念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引領大興機場走綠色發展之路。在水系統建設方面,針對水安全保障、水汙染處理、水資源利用、水生態構建等難題,大興機場聚焦於「防洪排澇,保障機場運營安全」、「汙染處理,創造優美生態環境」、「水系調控,實現資源綜合利用」三個方面,在提出全場精細化豎向設計方法、建立分區分級智慧雨水蓄排控制體系、形成全方位海綿機場技術體系、打造全過程水保綜合防護體系、突破高標準水處理與利用關鍵技術等五個方面均取得了創新性成果,實現了大興機場整體水環境安全和技術指標先進性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的葉綠體是發生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重要場所。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產生了兩種重要的能量載體,即三磷酸腺苷和還原態磷酸二核苷酸煙醯胺(NADPH)。而暗反應則利用這兩種高能分子驅動CO2分子的捕獲,進而合成生物質分子。
  • 2021首期自然封面:ML算法實現10萬高壓非晶矽原子的模擬
    在 2021 年的第一期《自然》雜誌封面研究中,來自牛津大學的 Volker Deringer 等人展示了模擬加壓非晶矽的原子機器學習模型,成功解決了這一挑戰,並捕獲了實驗中遇到的所有結構變化。這種計算方法可以為實驗條件極富挑戰性的材料預測建模開啟全新的方式。
  • 新一代「人造太陽」是什麼?
    2020年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聚變能研發再邁出一步。▲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人造太陽」是什麼?
  • 科研人員實現甲醇制烯烴分子篩催化劑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中科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和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研究員徐兆超團隊合作,採用多尺度反應-擴散模型與超分辨結構照明成像技術結合,實現甲醇制烯烴工業級別SAPO-34分子篩晶體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可直觀獲取反應過程中客體分子、積碳物種以及酸性位點的時空分布與演化。
  • 「人造太陽」來了
    原標題:「人造太陽」來了   7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人造太陽」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在法國正式啟動安裝。
  • 混凝土複合膠凝材料體系水化動力學的定量表徵及微結構模擬
    ,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計算機模型用以模擬複合漿體微結構的演化過程。項目將以膠凝材料的化學成分為輸入參數,討論水泥-矽灰和水泥-粉煤灰二元複合膠凝材料的水化模型。    結合水化模型和複合膠凝材料漿體在不同齡期的熱重分析結果,通過數學分析得到同一體系中水泥和摻合料的實時水化/反應程度,從而提煉水泥水化程度和摻合料反應程度的時間函數,作為二元複合膠凝材料的水化動力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