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複合膠凝材料體系水化動力學的定量表徵及微結構模擬

2021-01-20 混凝土博士

基本信息

批准號:1408365

項目名稱:混凝土複合膠凝材料體系水化動力學的定量表徵及微結構模擬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申請代碼:E080511

項目負責人:馬紅巖

負責人職稱:講師

依託單位:深圳大學

研究期限:2015-01-01 至 2017-12-31

支持經費:25(萬元)


中文摘要

    本項目擬建立混凝土二元複合膠凝材料的水化動力學模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計算機模型用以模擬複合漿體微結構的演化過程。項目將以膠凝材料的化學成分為輸入參數,討論水泥-矽灰和水泥-粉煤灰二元複合膠凝材料的水化模型。

    結合水化模型和複合膠凝材料漿體在不同齡期的熱重分析結果,通過數學分析得到同一體系中水泥和摻合料的實時水化/反應程度,從而提煉水泥水化程度和摻合料反應程度的時間函數,作為二元複合膠凝材料的水化動力學模型。以水化模型輸出的產物體積膨脹係數、微結構實驗結果、膠凝材料的組成、細度及水膠比為輸入參數,建立計算機模型,用於模擬二元複合膠凝材料漿體在特定水化狀態的微結構。微結構隨時間的演化可通過水化動力學模型獲知。計算機模型輸出的數位化微結構將被用於計算傳輸性能。

    項目擬研究的內容屬混凝土結構材料基礎研究,研究成果將為混凝土材料性能的準確預測及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準確評估提供相關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


結題摘要

    混凝土可視為由膠凝材料漿體(膠凝材料、水及所需外加劑)和骨料組成的複合材料。傳統混凝土多以水泥,尤其是矽酸鹽水泥(國際上稱波特蘭水泥),作為單一膠凝材料。然而,現代混凝土多採用粉煤灰、礦渣、矽灰等礦物摻合料取代部分水泥,形成複合膠凝材料體系,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節能減排等目的。摻合料的加入增加了混凝土的複雜性,使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和性能預測變得更加困難。

    本項目旨在通過對複合膠凝材料體系水化和微結構的基礎研究,最終實現對複合膠凝材料體系性能的準確預測。項目以膠凝材料的化學成分為輸入參數,討論了水泥-矽灰和水泥-粉煤灰二元複合膠凝材料的水化模型;結合水化模型和複合膠凝材料漿體在不同齡期的熱重分析結果,通過數學分析得到了同一體系中水泥和摻合料的實時水化/反應程度,從而提煉出了水泥水化程度和摻合料反應程度的時間函數,作為二元複合膠凝材料的水化動力學模型;以水化模型輸出的產物體積膨脹係數、微結構實驗結果、膠凝材料的組成、細度及水膠比為輸入參數,建立了計算機模型,用於模擬二元複合膠凝材料漿體在特定水化狀態的微結構。微結構隨時間的演化可通過水化動力學模型獲知。

    項目還初步建立了混凝土中界面過渡區微結構的模擬方法。計算機模型輸出的數位化微結構可被用於計算傳輸性能及其他性能。

    項目也初步提出了從數位化微結構直接計算等效傳輸係數的方法。

    該項目的研究內容屬混凝土結構材料基礎研究,研究成果可為混凝土材料性能的準確預測及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準確評估提供相關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

相關焦點

  • 膠凝材料級配效應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
    後來,在上世紀80年代末,由S.Tsivilis等學者提出了水泥顆粒級配影響其水化強度及水泥的最佳顆粒級配理論,即水泥顆粒級配分布越狹窄其強度越高,其對混凝土的影響相似。到了90年代初,Fuller和Thompson提出了集料理想篩析曲線,簡稱富勒曲線(Fuller曲線),形成了最早的最佳堆積密度顆粒分布理論。
  • 膠凝材料和混凝土外加劑相容性試驗研究
    隨著建築行業的發展,建築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各種高難度和極具創意的建築應運而生,隨之作為建築行業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混凝土也在不斷地改變,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建築行業的需求,混凝土外加劑被在行業中被廣泛應用。混凝土外加劑能夠在保持混凝土用水量不變的情況下不,能夠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 Sci Rep:愛荷華大學非均勻含能材料設計框架中微結構生成的深度學習
    為了實現這一總體目標,在先前的工作中對隨機微結構進行了計算機模擬,從介觀尺度模擬中提取了定量微結構數據,然後用於多尺度預測框架中的宏觀尺度控制方程。本文工作提出了一種深度學習方法,以生成可用於仿真的合成微結構集合;該方法還可以設計新的微結構,為新型含能材料開發鋪平道路。
  • 混凝土原材料——細骨料
    砂石骨料是當前混凝土材料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毋容置疑,但砂石骨料的研究是滯後於混凝土研究的。一直以來沒有能夠建立砂石特性和混凝土性質之間的定量關係,更談不上「定量化、數值化」,造成骨料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含糊的定性水平。
  • 上海交通大學洪亮課題組專論:利用中子散射、分子動力學模擬和氘化技術對蛋白質及其表面水分子動力學的研究進展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洪亮特別研究員受邀在《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發表的專論中系統的介紹了近年來課題組利用中子散射、分子動力學模擬和氘化技術對蛋白質及其表面水分子動力學的研究進展。
  • 納米複合光熱膜促進水蒸發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嘗試將具有良好光吸收和光熱轉化能力的光熱膜材料應用到太陽光碟機動蒸發體系中,以提高蒸發效率。前期研究表明具有可控微結構的粗糙表面能夠有效降低對光的漫反射率,實現太陽光全波段的有效吸收,有利於實現高效的水蒸發。然而,表面微結構的構築方式較為複雜,往往需要特殊設備或手段輔助完成,增加了膜材料製備的難度及成本。
  • 納米複合光熱膜促進水蒸發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江河清帶領的膜分離與催化團隊提出,利用不同維度納米材料的複合策略
  • 「水去哪裡了」—核磁共振探究水泥漿體早期演變進程
    低場核磁共振很早就被用來分析水泥的反應的過程,通過測試混合水泥漿液在不同反應時間下的弛豫時間譜,以水分布的變化反推水泥的反應過程。本文就是藉助低場核磁共振技術,測試了石灰-煅燒粘土複合新型水泥的水化反應過程,以期揭示複合水泥觸變性機理。01引言新一代水泥的發展更多追求使用輔助膠凝材料(SCMs)代替水泥熟料。
  • 中國科大揭示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在光解水產氫、二氧化碳轉化等光催化還原反應的研究中,為了提高光激發電子的利用效率,空穴犧牲劑往往被加入待研究體系以抑制有害的電子-空穴複合。添加空穴犧牲劑雖已成為光催化研究領域的一項常規操作,但其背後所涉及的光激發空穴動力學行為機制卻不甚明朗,導致人們在選用合適的空穴犧牲劑時往往囿於經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 利用福建鉛鋅尾礦製備C30預拌混凝土的試驗研究
    C30混凝土是我國民用建築中用量最大的混凝土之一,目前普遍採用預拌泵送工藝進行生產和澆築施工。然而配製C30預拌泵送混凝土其膠凝材料的總用量必須達到350kg/m3以上,否則難以實現泵送,並容易產生泌水、離析等劣化現象。而C30混凝土要想在工作性能、力學性能和耐久性等三個方面同時實現高性能,還需將膠凝材料的總量提高到400kg/m3以上。
  • 阿利特-硫鋁酸鹽水泥的合成與水化研究進展
    同時由於在水泥熟料礦物體系中含有硫鋁酸鹽礦物,將對以阿利特為主導礦物的矽酸鹽水泥的水化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深入分析該水泥的合成及水化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水泥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它對工程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2006年我國水泥產量達10.64億t,居世界第一,佔世界水泥總產量的1/3,水泥仍然是二十一世紀主要的建築材料。
  • C40P10大體積混凝土研究與製備
    與薄壁結構相比,大體積混凝土不易散熱,水化熱易集聚,水化溫升相對較高。而水泥水化反應除了與自身的礦物組成和比表面積相關,水化溫度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大體積混凝土水化放熱集聚的特性,又會加速水泥水化,使得放熱更加集中,二者之間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大體積混凝土中心溫度不斷升高,而中心溫度與邊緣溫度之差也不斷增加,溫度應力誘發的開裂風險也就增大。
  • 需求很火熱,發展正當時——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側記
    其中的「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更是火爆異常!  原位電子顯微分析方法是實時觀測和記錄位於電鏡內部的樣品對於不同外部激勵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的方法,該方法在繼承常規電鏡高空間解析度和高能量解析度優點的同時,在電子顯微鏡內部引入力、熱、電、磁以及化學反應等外部激勵,實現了物質在外部激勵下的微結構響應行為的動態、原位實時觀測。
  • 低粘度超高強C100混凝土製備和性能試驗研究
    雖然,超高強混凝土經濟技術優勢較為明顯,但是由於在生產製備超高強混凝土土中往往需要較高的膠凝材料用量、較低的水膠比,使得超高強混凝土拌合物非常的粘稠,不易泵送施工使用,收縮較大,開裂風險較大。因此研究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粘度,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問題成為其推廣應用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 火成巖機制砂C35混凝土的配製及性能研究
    本文從膠凝材料體系優化、粉煤灰摻量、砂率及機制砂石粉含量等對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抗壓強度和電通量影響角度出發,研究了火成巖機制砂配製鐵路橋梁橋墩墩身C35混凝土的方法和性能。2結果與分析2.1膠凝材料體系優化試驗膠凝材料體系對火成巖機制砂C35混凝土性能的影響,保持混凝土用水量160kg/m3不變,調整水膠比,膠凝材料用量隨之發生改變,試驗配合比見表1,混凝土抗壓強度如圖2所示。
  • 大摻量粉煤灰混凝土的作用及其機理分析
    當混凝土水膠比較低時,水化緩慢的粉煤灰可以提供水分,是水泥水化更充分。   (3)粉煤灰和富集在骨料顆粒周圍的氫氧化鈣結晶發生火山灰反應,不僅生成具有膠凝性質的產物(與水泥中矽酸鹽的水化產物相同),而且加強了薄弱的過渡區,對改善混凝土的各項性能有顯著作用。   (4)粉煤灰延緩了水化速度,減小混凝土因水化熱引起的溫升,對防止混凝土產生溫度裂縫十分有利。
  • 細砂混凝土的配製原則
    ,收縮大且易引起變形裂縫,混凝土的耐磨性能差等。因此,要根據細砂的特點合理確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是保證細砂混凝土工程質量及混凝土結構長期性和耐久性的重要技術基礎。(1)低砂率砂率影響著混凝土的和易性。研究中發現當砂率達到最佳效果時,隨著其細度模數減小而降低。
  • 冷凍電鏡發展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階段
    「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系統性、優於3.6埃解析度水平實驗研究超大複合蛋白質機器的動力學過程和原理的論文,標誌冷凍電鏡的發展開始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的新階段。」
  • 三官能團環氧樹脂/複合固化劑體系的固化研究
    慧聰塗料原料網訊:以間苯二酚二縮水甘油醚和1,1,1-三對羥基苯基乙烷為原料合成了三官能團環氧樹脂(TEP),通過DSC,FT-IR,動態熱力學分析和耐化學介質性測試對比研究了其分別與4,4-二氨基二環己基甲烷(DDCM)以及2-乙基-4-甲基咪唑(2E4MZ)與DDCM的複合固化劑所組成體系的固化反應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