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複合光熱膜促進水蒸發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江河清帶領的膜分離與催化團隊提出,利用不同維度納米材料的複合策略,實現對光熱膜表面微結構的調控,從而提高光捕獲效率,獲得理想的光熱蒸發效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A》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及青島市民生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

受自然界水循環過程的啟發,利用太陽光碟機動水蒸發獲得清潔淡水受到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在自然蒸發條件下,太陽光的利用率較低,實際蒸發較慢。研究者們嘗試將具有良好光吸收和光熱轉化能力的光熱膜材料應用到太陽光碟機動蒸發體系中,以提高蒸發效率。以往研究表明,具有可控微結構的粗糙表面能夠有效降低對光的漫反射率,實現太陽光全波段的有效吸收,有利於實現高效的水蒸發。但是,表面微結構的構築方式較為複雜,往往需要特殊設備或手段輔助完成,由此提升了膜材料製備的難度及成本。

在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將二維石墨烯與一維碳納米管二者複合,實現了對單一組分有序結構的擾動,增加了光熱膜的表面粗糙度。通過這種表面微結構的優化,太陽光光譜範圍內的漫反射能夠降低到4.7%以下,光照下的膜表面溫度可達77℃。無序的堆積增大膜內孔隙率,有利於水分子在膜內的傳輸及擴散。相比於自然蒸發,基於該種納米複合光熱膜的蒸發過程效率提高了190%,太陽光利用率超過80%。

在實際應用中,該研究提出的納米複合光熱膜不僅能夠在含有酸、鹼以及機汙染物的模擬水樣中保持性能穩定,同時能夠在不同含鹽量的海水中加快水蒸發,展現出了優異的淡水生產能力。而且,此類光熱複合膜的製備過程簡便,可以構築在不同的多孔基底上。該研究成果有望促進太陽光碟機動製備清潔淡水的應用,實現高效、綠色、可持續的海水淡化以及應急條件下的淡水保障。

(高雅麗)

《中國科學報》 (2018-01-22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納米複合光熱膜促進水蒸發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自然蒸發條件下,太陽光的利用率較低,實際蒸發較慢。研究人員嘗試將具有良好光吸收和光熱轉化能力的光熱膜材料應用到太陽光碟機動蒸發體系中,以提高蒸發效率。前期研究表明具有可控微結構的粗糙表面能夠有效降低對光的漫反射率,實現太陽光全波段的有效吸收,有利於實現高效的水蒸發。然而,表面微結構的構築方式較為複雜,往往需要特殊設備或手段輔助完成,增加了膜材料製備的難度及成本。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河北科技大學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河北科技大學青年教師蘇然團隊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上海應物所等界面水的微觀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上海應物所等界面水的微觀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5-11-13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字體萬榮正、方海平等與浙江農林大學理學院教授周國泉合作,運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將納米尺度三角形親疏水區域相間結構作為模型研究了納米尺度水在其表面的蒸發情況,發現在一些特定親疏水區域相間表面,納米尺度水的蒸發比所有均一性質表面都快。這一快速蒸發的關鍵在於親疏水邊界的擴散行為,因此親疏水區域相間表面上水的蒸發速度會與親疏水區域邊界的總長度相關。此項研究深入了對動植物非均一性質表面上納米尺度水蒸發的理解。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   記者7月2日從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王洪傑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曲久輝院士團隊合作,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支持下,在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吸附除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類功能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提供了新的科學線索,相關論文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和《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螺吡喃—萘醯亞胺光控螢光染料體系,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光控螢光成像,進而通過結合人血清白蛋白構建了光控探針/蛋白質複合物,提升了探針的雙螢光發射性能,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雙螢光循環成像。
  • 中科院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三年來,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本項目的總體水平處於國際前沿。經初步統計,發表論文443 篇,SCI發表約391篇;在2000年公布的SCI引文數據最有影響力的論文中,中國佔47篇,其中納米科技中心佔有3篇;在國際各類會議上做邀請報告28次;申請專利22項;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二等獎各1項;「納米研究取得最新成果」被評為2000年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之一。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甲醇在TiO2(110)表面上光催化產氫」工作中取得新進展,該成果「Molecular Hydrogen Formation from Photocatalysis of Methanol on TiO2(110)」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化學會志》上(J.
  • 納米片增強複合塗層腐蝕機理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徐曉翔課題組層狀鈣鈦礦材料光催化分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徐曉翔課題組層狀鈣鈦礦材料光催化分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3-21  瀏覽: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樸玲鈺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於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太陽能作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約4×1020 J / h),通過光催化過程,將其轉化為清潔高效的氫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理想途徑,近幾十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備受關注。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樸玲鈺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於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DOI: 10.1016/ j.nantod. 2020. 100968)及Angew. Chem.
  • 製備黑磷納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團隊在二維黑磷領域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了具有多邊界特徵的多晶黑磷納米片,展現出較好的光催化合成氨性能。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 高對稱性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李仁貴、慕林超  6月2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李燦院士、慕林超、李仁貴等帶領團隊,在太陽能光催化的光生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進展
  • Sci.綜述:二維光熱材料在水蒸發技術的應用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缺水已經成為21世紀最令人擔憂的全球挑戰之一。為了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眾多研究者已經在該領域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利用光熱納米材料的太陽能水蒸發技術被認為是一種可行且綠色的技術,可通過豐富而清潔的太陽能解決水的挑戰。光熱納米材料中的光-熱轉換即利用光熱材料將太陽能輻射轉換為熱的形式。
  • 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
    「目前,有關於氧化石墨烯的研究多是側重於分析單純的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影響,但關於氧化石墨烯的複合態所產生的毒理效應尚未被有效闡明,因此,本項目重點研究氧化石墨烯在複合條件下的環境行為與多方位生物效應,彌補相關研究的不足。」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探索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基於光催化與電催化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院士團隊的侯軍剛教授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領域,如何提高光生載流子的定向移動,避免載流子複合,成為光催化體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