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象人」

2020-08-28 新華社

8月8日下午,確定了亞洲象的位置後,普宗信在回收無人機。 陳欣波攝(新華社發)

2020年7月13日,幾頭亞洲象在破壞莊稼。(無人機拍攝)勐海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供圖

8月8日晚,在當地一條水泥路上拍到的一頭亞洲象。

8月8日下午,普宗信(左一)和無人機飛手向志傑在通過無人機尋找亞洲象。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記者嚴勇、姚兵、孫敏)8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追象人」》的報導。

野生亞洲象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境內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等地,數量在300頭左右。近年來,受棲息地退化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野生亞洲象走出森林,頻繁進村入戶「搞破壞」「霸佔」田地吃莊稼,「人象衝突」愈演愈烈。

為及時鎖定野象位置,當地聘請了多名經驗豐富的護林員擔任專職亞洲象監測員,被稱「老普」的普宗信便是其中一位。五年多的時間裡,他和同事們冒著巨大風險,數次前往深山密林追蹤野象,成功地發出了一條條預警,被當地人稱為大象「坐標」。

「世界大象日」(8月12日)前夕,記者與老普等亞洲象監測員一路同行,感受他們追象的艱辛。

(小標題)直擊「追象」現場

8月8日晚上9點20分,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阿鎮嘎賽村的一條水泥路上,「老大」突然現身,與前去尋它的老普差點撞個正著,直線距離不到20米。

「老大」是一頭3米多高的成年亞洲象,當時正在路邊吃東西。老普走到一個拐彎處聽到了動靜,第一反應就是關掉手電筒,接著慢慢往後退,再加速往回跑。撤到安全距離後,他才鬆了一口氣。

「我們想找到它,但又害怕見著,畢竟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老普苦笑著說。

「目前這一片有兩頭野象在活動。『老大』就是其中之一。」老普掏出手機,在照片下面附上一段大象活動位置的文字信息,將其一併上傳至亞洲象預警平臺。隨後,他複製好文字,粘貼到朋友圈和周邊村寨微信群。

老普動作很熟練,整個過程不到3分鐘。類似於這樣的預警信息,他每天至少要發布一到兩條。遇到亞洲象活動頻繁時,老普在野外待的時間更長,發布的次數更多。

「我們及時發出一條預警,就有可能避免一次人與象的正面衝突。」老普說。

話音剛落,「老大」身後閃過一道亮光,緊接著響起一個急剎車的聲音。隨行的無人機飛手向志傑說,幸虧司機發現及時,沒有往前繼續開,要不然會驚擾到野象。

結束監測,老普看了下表,已是半夜11點半。四處無人,只剩下蟲鳴和蛙叫。確定沒人再過來,他們才著手收拾設備回去休息。「有象活動的地方,就得守著。」

第二天早上6點鐘,他們又準時出現在「老大」的活動區域。

「天一亮就有農戶外出勞作,我們得趕在他們下地前找到象。」老普邊說邊往前走,順手撿起路邊散落的甘蔗和玉米。「這傢伙聰明得很,比我們吃東西還靈活,而且只吃中間嫩的部分。」

這時,向志傑升起了無人機,配合著老普繼續搜索「目標」。

發現大象腳印後,他順手找來一截樹枝。「直徑快30釐米了,就是『老大』!」說完,老普繼續往前走,看到了幾坨大象糞便。他往上面踩了幾腳,蹲下身,直接上手找線索。

「看上去有些新鮮,說明它離開時間並不長。你們看,殘渣裡有苞谷和甘蔗,都是昨晚吃的。」老普說,幹這份工作首先就得把腳練好,遇到野象攻擊隨時準備逃跑;其次就是不怕髒不怕苦,還得耐得住寂寞。

正準備起身,向志傑打來電話:「無人機拍到象了,你們撤回來!」

在無人機畫面上,記者看到一頭亞洲象正在茶地裡「晃悠」,時不時還拿鼻子卷土往背上甩。老普第一時間拍圖發了預警,轉身扛起一塊寫著「野象出沒,禁止通行」的標牌豎在路口。

做完這些工作,老普才開始吃早飯。「若是監測象群,我們就會一天忙到晚,直到它們上山。這還得看它們心情。」老普說,上個月,他花兩個多月工資買了臺新手機,想拿它拍出更好的照片。

那臺舊手機裡,除了幾張家人照片,全部都是關於亞洲象的「日常」,多達上千張。

(小標題)與「象」結緣

與老普一路同行,記者體驗到了「追象」現場的驚險與刺激,也感受到了「追象人」的不易。早出晚歸,風餐露宿,大象在哪,他們就得往哪趕。

「有時候,就連吃飯我們都是和大象在一起,只不過它們慢悠悠地吃,我們得搶時間。」老普說得很認真。

身高1米78,皮膚黝黑,頭髮有些花白,平日裡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走起路來「帶風」……這是年近50歲的老普給人的第一印象。初中文化的他原先是勐阿鎮林業站上的一名護林員,後來之所以擔任亞洲象監測員,還得從一群象來了說起。

2007年前後,有象群從普洱市瀾滄縣糯扎渡遷徙到勐海縣。消息傳來,小縣城炸開了鍋,很多人都沒見過,當天便跑去看熱鬧。老普雖然沒去現場,但也覺得稀奇。

「聽說來了一群象,大家都覺得新鮮,畢竟原先只在電視上看到過。」老普插了一嘴,「去過動物園的人除外!」

沒想到的是,這群野象來了後就賴著不走,晚上集體出來覓食,白天進林子休息。2012年,隨著象群活動範圍擴大,老普所在的勐阿鎮也有了野象蹤跡。「見是沒見著,但心裡老想著這事,只能自己格外小心。」他說。

隨後有村民開始反映:野象進了莊稼地,吃了他們的玉米和甘蔗,踩踏竹子、茶樹等經濟作物。有些「肇事」的野象還闖入村寨民房,對房屋、車輛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毀,後來甚至發生了幾次嚴重的傷人致死事件。

「2015年起,野象開始頻繁肇事,大家開始『談象色變』。」老普說,這一年,他成了當地的一名亞洲象監測員,承擔起亞洲象活動範圍的日常監測工作。

老普要做的工作就是「追象」。象出沒的地方,別人往後退,他卻得往前湊,為的是儘快鎖定野象活動位置,拍出清晰的照片,並及時發出預警。

然而,做出這個決定,對老普來說,並不容易。因為隨時面臨危險,家人曾多次勸他不要「冒頭」。

「以前只覺得野象稀奇,但自從知道它傷了人,心裡還是有些害怕。」老普轉頭一想,這項工作總得有人要做,做好了就能減少人象衝突。接受簡單培訓後,老普便開始了自己的「追象」之旅。

可很長一段時間,早出晚歸的他始終沒有在野外見著象。

他總結了原因:一方面,大象很聰明,經常能夠甩開「尾隨者」;另一方面,因為對大象活動軌跡不夠了解,很多時候都撲了空。「成果還是有的,畢竟發現了幾個大象腳印。」老普調侃道。

明知有危險,更要從容淡定,老普帶著這樣一種心境繼續「追象」。頭天早上7點鐘起床,沒見著象,老普第二天就把鬧鐘時間改到6點半,以此倒逼自己與大象活動時間重疊。

老普儘量擴大搜索範圍,爭取不留盲區。摩託車去不了的地方,他就步行前往,通常隨身只帶一個望遠鏡和一些乾糧。直到有一天晚上,老普根據前期摸排,成功追蹤到一頭出來覓食的野象,遠遠地拍到幾張照片,發出了第一條預警。

記者問:「萬一遭到野象攻擊,可有什麼防身設備?」

老普答道:「彈弓算嗎?頂多只能給它撓撓癢了。」

(小標題)跟野象「打遊擊」的艱難歲月

「要追象,首先得了解象。」老普逐漸摸索出了野象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天熱時,象會早一些出來;雨水多的時候,活動時間推後。根據大象糞便,老普能大概推斷出象群經過的是甘蔗地還是玉米地。

可長期和野象「打遊擊」,終究還是有風險。2016年6月,熱成像無人機首次使用,這給老普吃了一顆定心丸。特別是在監測群象活動時,無人機因為飛得高看得遠,成了他們最好的幫手。為此,老普格外愛惜它。

「這東西省時省力又安全。『嗖的一下』就抵得上我們跑老半天呢。」老普說,唯一的遺憾是下雨天不能作業,他們這些地面監測員就得及時補位。雨一停,就立即升起無人機,擴大搜索半徑。

採訪過程中,老普向記者展示了他手機裡保存的一條視頻。畫面中,一個身穿白色上衣的瘦高個正在被一頭狂奔的野象追趕,水泥路上瞬時揚起一陣塵土。被追的這個人正是老普,他說還有比這更刺激的,但沒能錄下來。

今年2月19日,長期被監測的象群突然少了一頭。

老普趕緊跑到小向邊上,睜大眼睛盯著無人機顯示屏。「1,2,3……12?1,2……12!」老普硬是數了兩遍。當時天色漸黑,野象一旦進入到人口密集區,後果不堪設想。大家只能寄希望於無人機,盯著它不敢眨眼。

幾分鐘後,有村民打來電話,說是有一頭野象闖進了村子。老普和同事趕緊開車趕往事發點,到了後發現現場一片狼藉,一頭被惹怒的成年母象正逼近村活動室。

慌亂的人群中,老普發現有兩個小孩嚇得癱倒在地,哇哇大哭。就在野象準備越過他們頭頂時,現場的森林公安民警打響了防暴槍,兩小孩逃過一難。趁著野象掉頭,老普和同事黃國華衝過去一人抱走一個。

就在這時,無人機遙控器又成了野象的攻擊目標。來不及半點考慮,老普在地上一個翻轉,硬是在野象的眼皮子底下把遙控器奪了回來。「這東西可不能壞,要不然我們就成睜眼瞎了。」他說。

作為一名監測員,與野象「狹路相逢」是常有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最快速度逃跑。

老普記得,有一次進林子,他們被一頭經驗豐富的野象反偵察了。趁著山高林密,它從一條岔路迂迴過來,見著人便開始追。眼看來不及撤,老普三步並作兩步找到一棵樹爬了上去。可隨行的黃國華因為腳底打滑,爬了好幾次才勉強成功。

老普當時沒忍住,抱著樹幹偷偷笑,還掏出手機全程記錄下同事的這個「糗事」。「遇到這種危險情況,誰也顧不了誰。他腿長,任何時候都比我跑得快。」黃國華打趣說。

在村民看來,老普就像是大象的一個「坐標」。哪裡見著他了,就說明離野象位置不遠,他們得及時避讓和防範。「走到街上,很多人都會問我大象在哪,這便是我幹這份工作的意義。」老普說。

(小標題)追象難,把人管住更難

「這是老大,你們見過。這是老二……我們管它叫『缺耳朵家族』。」對著一張無人機拍攝的「全家福」,老普跟記者說起他跟的這群象。「就跟叫小名一樣,喊著喊著就習慣了。」

為了區分這些亞洲象,老普通常會根據它們的個體大小來命名。針對有明顯性格特徵的野象,他還會起一些「外號」。他說,「老大」脾氣最溫和,遇著人了頂多往前追幾步。吃東西的時候,來多少人都不理,就跟在自己家一樣自在。

說到「老三」,老普氣不打一處來。「這傢伙愛搞車,肇事率極高。至今已經弄壞近50輛車了,摩託車已經成了它的玩具。」

幾年下來,老普對象群有了一定的了解,一般當天就能追蹤到野象位置。可有時預警成功發出來後,引來的卻是圍觀村民。記者在現場看到,遇到騎著摩託趕來湊熱鬧的老鄉,老普都會極力勸阻他們回家。

「有些時候,甚至還有外地人專程趕來現場看象。即便是臨時把路堵了,也會有人繞過來,這無疑加大了我們的工作壓力。」老普發出一聲感嘆,「把人管住太難了!」

對於長期賴在莊稼地或村寨裡的野象,老普也很頭疼。「一天兩天不去幹活可以,時間長了,老百姓就有可能冒險勞作,畢竟要生活。」

今年3月中旬,象群來到勐阿鎮曼邁村委會曼倒村小組,白天在田裡吃莊稼,晚上進村搞破壞,持續了一個多月。為了安全起見,村幹部動員住房不安全的農戶住到村裡有兩層及以上樓房的村民家中。

「最多的一個晚上,有64個村民住在我家。」曼倒村小組組長楊貴興說。

勐海縣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負責人鄭璇告訴記者,近年來,為緩解「人象衝突」,當地政府建立亞洲象監測預警機制,引入無人機、紅外相機等高科技手段開展亞洲象監測,通過手機App、微信平臺等實時發布亞洲象預警信息,降低了野象肇事造成的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近期,象群去到了相鄰的普洱市瀾滄縣,有老普的幾個同事在24小時監測著。他跟單位請了三天假,帶著兒子去周邊玩了一趟。他說,象群遷徙回來就沒時間了,只能趁著這個空檔多陪陪家人。今後他還要繼續把象跟好。(完)

相關焦點

  • 直擊「追象」現場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前夕,記者與老普等亞洲象監測員一路同行,直擊「追象」現場。  「我們及時發出一條預警,就有可能避免一次人與象的正面衝突。」老普說。  話音剛落,「老大」身後閃過一道亮光,緊接著發出一個急剎車的聲音。隨行的無人機飛手向志傑說,幸虧司機發現及時,沒有往前繼續開,要不然會驚擾到野象。
  • 世界大象日|直擊雲南「追象」現場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前夕,記者與老普等亞洲象監測員一路同行,直擊「追象」現場。 「我們及時發出一條預警,就有可能避免一次人與象的正面衝突。」老普說。 話音剛落,「老大」身後閃過一道亮光,緊接著發出一個急剎車的聲音。隨行的無人機飛手向志傑說,幸虧司機發現及時,沒有往前繼續開,要不然會驚擾到野象。
  • 人與象②|追象廿年:象會記住傷害過它的物種,最大天敵是人
    【編者按】有資料顯示,1991年至2016年,雲南野生亞洲象肇事造成損失約3.27億元,致53人死亡、299人受傷。為緩解人象衝突,2017年7月20日,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啟動中國首個亞洲象防護欄試點村寨項目。
  • 三種關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
    人與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可以說是人與物質的關係,有一些人對物質的要求非常低,但是如今大部分人在經濟和社會的催促之下,都變得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高,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思考購買一件物品是否是真正需要,是否可以用的比較長久,而是考慮是否能夠買得起。
  • 人與複製人
    這種疑問讓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對克隆的喧囂聲沒有抵過科學家的執著追求,伴隨著牛、鼠、豬乃至猴這種與人類生物特徵最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陸續被克隆成功,人們已經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會用人類的一個細胞複製出與提供細胞者一模一樣的人來,複製人已經不是科幻小說裡的夢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現實。
  •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打工人;因為它的通俗易懂,被網友不斷的進行調侃與自嘲,成為2020年最流行的詞語之一。無論你是那個社會階層,通俗地說,呢都是打工人,只是服務對象不同而已。4.由於打工仔打工妹通過自己辛勤勞動,獲得錢財,引來更多的人來探討這一現象。尤其是今年有一位網紅的一段話:勤勞的人已經奔上了塔吊,你卻在被窩裡伸了伸懶腰,你根本沒把自己的生活當回事兒。早安,打工人!這種自嘲式的打工人,迅速被各地勞動人民轉發,席捲網絡與整個社會。
  • 人是怎麼成為人的?
    身體強壯牙口好的「鮑氏猿人」,過著笨笨的幸福食草生活——吃吃睡睡生孩子;而隔壁身材矮小卻大腦發達的「能人」,在生理劣勢下求生存,充分開動腦筋,學會了製造、使用工具用於打獵等。最終,頭腦靈活的能人跟上了環境變化的節奏,搭上了人類進化的末班車。
  •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越是有修養的人,越容易成功, 越是人品好的人,越招人喜歡。 人要心胸寬廣, 更要謹言慎行。 人前不多說,人後不亂說, 與人相處時, 別揭人短處,別記人壞處, 知人不評人,嘴下多留情。
  • 複製人是什麼人?
    複製人是什麼人?D.把從自己上皮細胞中提取的完整DNA片段注入敲去DNA的人的卵細胞,然後將合成的細胞植入某個人的子宮。答案:D解釋:從技術上講,複製人的技術同克隆羊的技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它們所需要的都是一個卵細胞和一個提供克隆對象遺傳信息的自身體細胞。
  • 把人放在人的位置上
    因為這個問題涉及的主角是我們自己,是以我們為中心被創造出來的世界,我們的日常是人的日常,是人的世界的日常,日常的所有問題都與人的本質有關,我們必須弄清楚人是什麼,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很多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年輕的時候,我就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想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作為人之存在的確定性依據。
  • 打工都是人上人是什麼意思-打工都是人上人是什麼梗
    打工都是人上人是什麼梗?最近打工人刷爆網絡,接著有句「打工都是人上人」的話很多網友還不是很清楚,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打工都是人上人意思介紹。打工人給人一種不屈服、不服輸並且不斷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每天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你好,打工人,不僅能夠激勵自己還能夠鼓勵他人,這也是一種非常勵志的奮鬥口號,鼓勵大家一起努力。  打工才是人上人這句話火了起來,在「打工人」看來,打工並不是丟人的事,雖然辛苦,但有時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是自強獨立的標誌。
  • 讀書使人進步 讓人升華
    一,讀書使人明理明理,也是理解,理解自己,理解別人,理解社會,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理解人際關係,理解我們周遭的一切,包括自然環境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跟你,是我們生活,甚至是生存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學而知之。
  • 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與棕種人之間為什麼沒有生殖隔離?
    100多年前,科學家按照膚色把人類劃分為四個人種,分別是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以及棕種人。在中東一帶,人類祖先與早幾十萬年走出非洲的尼安德特人相遇,並且還發生基因交流。最終,人類祖先戰勝了尼安德特人,這種史前人類在兩萬多年前走向滅絕。
  • 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本質
    國與國,人與人,動物與動物,莫不如此。但是,真的做起來我們又經常發現,這太難了!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換言之,人的性格、欲求、希望以及面臨的情勢總有諸多的不同和差異。所以,你當然不想變成「我」,或站在我的角度思考一件事情。我也並不會真正地將自己變成「你」,用你的思維和立場來思考問題。
  • 人與人之間的磁場關係
    天地萬物之間存在著磁場,而人與人之間同樣也是有磁場存在的,為什麼有的人見到另外一個人就不願意說話?為什麼有的人見到另外一個人會有壓迫感?為什麼有的人喜歡聽另外一個人講話?為什麼有的人見到另外一個人會反感?為什麼有的人和另外一個人見面就吵架,但是卻又分不開?這一切的一切不是偶然,而是一種磁場。
  • 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與棕種人,他們之間為什麼沒有生殖隔離?
    即使看上去差別比較大的兩類人,但是從基因的角度來說是非常相似的,因此不存在生殖隔離。而在世界範圍內分布的黃人、白人、黑人等等更是如此,原則上都屬於智人,屬於同一個物種。例如在歐亞大陸上由於當時冰河世紀的寒冷環境,讓那裡的尼安德特人身材魁梧肌肉發達,更加耐寒。而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生存著梭羅人,他們更加適合於熱帶的生活。
  • 組建克隆「夢之隊」要複製人的人是個什麼人?
    許多人認為,對於一場不太可能獲勝的競爭還是不參加的好。然而,儘管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和不少人的質疑,義大利極具傳奇色彩的男性不育症專家塞維裡諾·安蒂諾裡和他的夥伴還是扣動了發令槍的扳機——他們決心參加複製人的競賽。那麼,安蒂諾裡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 一個人,能做「人下人」,才能成為「人上人」
    處世奇書《圍爐夜話》中有這麼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肯下人,終能上人。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夠暫時屈居人下,忍辱負重,則終有一天可以居於人上,成為人上人。其實,這便是俗語所說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生,終究是要遵守苦難守恆定律:你做得了「人下人」,才能成為「人上人」;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企業家任正非常說:「我要的是成功,面子是虛的,不能當飯吃,面子是給狗吃的。」企業家李嘉誠也說:當你放下面子賺錢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懂事了。
  • 有些人的真實讓人討厭,楊超越的真實卻讓人喜歡!
    出道之初,比賽之時,楊超越能紅應該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和團體中的許多人相比,她無疑屬於差勁的那個。跳舞,不太行;唱歌,不太行。那麼,作為女團中的一員,她還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呢?就好像趙麗穎,她們都是得到上天眷顧的人,遺傳了來自父母的好相貌。這是她們能夠在娛樂圈中通行的入門證。其次,就是她的真實了。我想,這一點,便是她能夠紅的最大因素之一。有很多人選擇真實,卻有點真實的討厭。楊超越很真實,卻真實地讓人喜歡。
  •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打工人」用英語怎麼說?
    我是小沃,感謝陪伴 2020.10.27 近日,「打工人」 「打工人」用英語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