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千百年風俗習慣,每年農曆新年前後,都發行「黃曆」,包括許多吉兇內容,概括一句話:幹事情要看是不是「黃道吉日」或「黑道兇日」。今天就簡單說說「黃道吉日」的本來面目。
首先做個鋪墊。在已有確切歷史記載和歷經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曆法中,有幾股「道」(周期軌道)用來做天文觀測和曆法調定,它們分別是: 黃道:日象軌道,以日象運動周期看天文、屬陽曆。 白道:月象軌道,以月象運動周期看天文、屬陰曆。 黑道:星象軌道,以星位變化周期看天文、屬合曆。 青道:月日對軌,以月日出沒周期看天文、屬緯度。 赤道:天地對軌,以天地順逆周期看天文、屬經度。 這就是《漢書·天文志》等史料所說的:「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光道中道者,黃道。」以及:「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 這幾個軌道彼此密切相關,同時各有自己的一套觀測運算和記錄表達方法。它們有幾套共用符號,譬如幹支(或六十甲子)是其中用得最廣泛和最經常的: 十個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這些符號可以用來表示數字,但更多地是用來表示運動的周期性、方向方位和順逆次序。當然,那幾股道還有其它共用符號,譬如數字和陰陽五行的符號等等。 有了以上鋪墊,就來看看推算「黃道吉日」和預知「黑道兇日」的兩個基本表格:
表格中,阿拉伯數字表示農曆月份。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宮」(即把天圓的圓周360度分為12個等分),用來記錄日月星辰的運動方向和位置。中國傳統曆法「十二宮」有個規則:子午為經定南北、卯酉為緯定東西;面南,子醜順行為天球、子亥逆行為地球,面北則相反。 在「黃道」表格中,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分別表示星或星系(注意:傳統曆法的「星系」說的是一個星代表它所連帶的其它數個星星,跟現代天文學的星系概念有所不同)。閱讀例子:二月和八月的時候,「青龍」星系位於「寅宮」、「明堂」星系位於「卯宮」、而「司命」之星則位於「子宮」,等等。 在「黑道」表格中,天刑、朱雀、白虎、玄武表示二十八宿的東南西北之四舍,而天牢和勾陳表示上下兩極。譬如《晉書》所說:「北極五星,鉤陳(勾陳)六星,皆在紫宮中」云云。閱讀例子:在六月和十二月的時候,「朱雀」之舍位於「醜宮」、「白虎」之舍位於「辰宮」、而「玄武」之舍則位於「未宮」,等等。 或許有問了:黃道和黑道為什麼把一月七月、二月八月等等合成一組一排呢?那是為了表達簡明和避免重複。譬如,一月和七月的星象相同而宮位相反,好象彼此照鏡子一樣。於是,把七月的星象宮位做些翻番、就跟一月份的一樣了,從而可以把這兩個月合成一組或一排來做記錄表達了。在近現代數學裡,那種翻番做法叫「群論映射法」;當然,傳統曆法所用的翻番是最簡單原始的、卻也是很有效的映射法應用。西方曆法幾乎就沒有使用映射法,而映射法卻是中國傳統曆法的一大特點,直接體現就是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而且,運用這種方法做運算,中國傳統曆法很早很早就提出了天球如圓蛋和地球居其中的學術思想和整套運算方法。 黃道和黑道不但記錄了不同時候的星座星系和二十八宿的位置,而且,在做運算應用的時候,也表達了它們的運動起點和運動方向。下面是從一月到十二月的幾個「黃道吉日」和「黑道兇日」:
可以看到,兩個「黃道吉日」的宮位起點不同,且彼此逆行;兩組「黑道兇日」各自的宮位起點相同,卻是彼此互逆而行。它們分別記錄表達是不同的天文現象。用陰陽五行的話說,它們分別叫「相生」和「相剋」;而在黃道黑道裡,則分別叫「吉日」和「兇日」。 還可以看到,黃道欄目中的「天貴」其實就是五行。結合其它「吉日」和「兇日」宮位看,黃黑兩道包括不同建正、即不同曆法,譬如上表中的建子和建寅等等。《唐史》等史料說:「曆法尚矣。……而夏、商、周以三統改正朔,為歷固已不同,而其法不傳。」可是,若細細琢磨黃道黑道方法,不難看出,夏商周三歷的基本輪廓就包括在「黃道吉日」和「黑道兇日」的對照運算之中。就此而言,「黃道吉日」隱藏著重要的歷史資料,是很有學術價值的。 通過這些基本知識考察,不難看到,「黃道吉日」和「黑道兇日」就是天文觀測和曆法運算。譬如,今年春節之日,「黃曆」所標記的黃道黑道的吉兇是:建:閉;吉宜:安葬等;兇忌:嫁娶等;那些字眼兒其實不過是標出正月初一那個時刻點的天文現象和哪些星系在哪個宮位出沒而已。 或許有問了:既然如此,那就直截了當地用日月星辰做標記,為什麼要用那些吉兇和宜忌一類的字眼兒做標記呢?答曰:不得已而為之。要理解這一點,需要「身臨其境」地處在古代社會來體會一下。 古代社會,各個朝代有各自的曆法,曆法變動往往意味著改朝換代曆法亂套意味著天下大亂,如《史記》和《漢書》等史料所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窮則反本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於諸侯」云云。在古代社會修正曆法和做好敬授民時來指導全國農業生產和作息,是頭號國家大事,而修正或改變曆法既是帝王職責、也是皇權的一部分。用今天話說,曆法屬於國家最高權力,各朝代用帝王名義作年號就是個典型例子。因此未經最高權力允許,搞些與「官曆」不同的曆法是十分冒險的、是有可能被殺頭滅族的。 周代時候,有全國統一的「公曆」;春秋戰國提供了機會,各諸侯持有自己的「國曆」和各氏族部落有自己的「族歷」。秦朝實行焚書和強權推行包括秦歷在內的整套制度,一方面統一了亂後中國,另一方面使得與秦歷不同的曆法持有者不得不以取悅於皇帝王室的方式苟存,譬如求神拜仙和封禪。 到了漢朝,繼續秦朝制度,更搞了獨尊儒術而造成更多忌諱,使得非儒家的和「在野」的曆法持有者,更是不得不以取悅於朝廷的方式,苟活用吉兇和宜忌等字眼替代就成了「打掩護」的最佳手段之一。這種「在野」的集大成代表者就是道家。就是說,道家保留繼承了許多古代曆法等科技知識,但強權獨尊儒家的歷史條件,造成了那些科技知識的出現經常帶有強烈的神仙神秘和吉兇宜忌一類的色彩。 這樣的歷史條件持續到清朝結束。在兩千多年時間裡,道家及其保留繼承的曆法等科技知識,不得不以曲折隱晦的方式生存和傳遞下來。不難理解,這樣的歷史條件也是迫使道家以師徒關係或血緣關係的方式,傳遞那些科技知識的真蒂和輕易不公開闡明真相的主要原因,其結果就是使那些古代科技知識所蒙受的歷史灰塵越來越厚、真相越來越難辨了。就此而言,「黃道吉日」和「黑道兇日」就是個非常典型的歷史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