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9日消息,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好幾個以昆蟲為食的袋鼠雄性物種具有非常罕見的習性。在這項研究裡,費舍爾和同事對比了自殺式繁殖(終生一胎)的袋鼠和一生內不同時期交配(反覆生殖)的其它袋鼠物種。
雌性闊腳袋鼩屬。雄性在持續交配數周后死亡。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9日消息,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好幾個以昆蟲為食的袋鼠雄性物種具有非常罕見的習性。它們成熟的非常快,往往不到1年時間。然後,在短暫瘋狂的繁殖期,它們反覆的交配——最長時間達14個小時——直到它們的免疫系統崩潰而死亡。
這種被稱為自殺式繁殖或者終生一胎的策略常見於某些動物和植物物種,但在哺乳動物身上非常罕見,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黛安娜·費舍爾(Diana Fisher)這樣說道。目前這種行為只發現在這些袋鼠物種身上。
大多數具有這種策略的動物,例如烏賊和蜘蛛,都具有很多後代,因此從進化學的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儘管它們在交配後死亡,但它們更可能有上千個後代傳遞自身的基因,費舍爾說道。但袋鼠和大多數哺乳動物一樣,一次只有幾個後代。
並非利他主義
這種行為最初發現於20世紀中期澳大利亞和好幾處太平洋島嶼,例如紐幾內亞島上的袋鼠物種,科學家對此感到困惑不已。最初,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可能是一種利他主義:雄性的死亡為自己的後代留下了更多昆蟲。
但近期的研究顯示雄性在年輕時就迅速死亡其實另有原因:為了使用最高質量的精子與雌性受精,從而將自己的基因傳遞給儘可能多的後代。這項研究被發表在10月7日的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在這項研究裡,費舍爾和同事對比了自殺式繁殖(終生一胎)的袋鼠和一生內不同時期交配(反覆生殖)的其它袋鼠物種。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終生一胎的動物相對身體大小具有更大的睪丸,因此有利於儲存精子。事實上,這些終生一胎雄性動物在交配開始後便停止產生精子,因此它們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馬拉松式的交配活動裡。例如雄性闊腳袋鼩——類似老鼠的袋鼠——一次可以交配14個小時,它們甚至分解肌肉以產生更多能量,費舍爾解釋道。
「在整個繁殖期,它們必須依賴儲存的精子,且時間非常緊迫,因為儲存的有限精子正在它們的尿道裡逐漸丟失。它們會經歷一個瘋狂的交配期,持續時間只有幾周,雄性往往在後代出生之前就已經死亡。」
人生苦短英年早逝
科學家還發現終生一胎的物種具有較短的繁殖期,因此雄性「播種」的時期也相對短暫。這一瘋狂的交配期導致雄性非常疲憊,它們往往死於感染或者內出血——它們真所謂是「精盡人亡」,費舍爾說道。這種交配時間有限,因此它們的後代出生於大多數昆蟲出現之前,也就是夏季。
雌性往往會與多個雄性交配,因此產生的後代可能來自不同的父親。但最優秀的精子才是勝利者。雄性為此犧牲了一切,費舍爾說道。之前的研究顯示混雜的雌性闊腳袋鼩會與多個雄性交配,產生的後代比與單個配偶產生的後代要更多。
「這是種後交配性選擇的形式,也即雄性利用自己的精子在雌性生殖道裡相互競爭,而非競爭與雌性的交配機會。」費舍爾說道。「這與具有大量產生精子組織的較大睪丸有關,當然也與較長的交配時間、捍衛交配權以及亂交有關。」
精子競爭的觀點也揭示了為什麼雄性交配時間如此之長——為了防止,至少是最小化其它雄性與自身伴侶交配的時間,費舍爾補充說道。(編譯/嚴炎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