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動物在交配前、中、後吃掉同類的情況被稱為「性食同類」,這種現象多發生在蛛形綱和昆蟲綱下的物種中,比較典型的就是螳螂和一些蜘蛛。生物有兩個本能:一是填飽肚子;二是繁殖後代。這兩個本能就是刻在基因裡刻在骨子裡的東西無法抹去,那麼在交配後雌性動物都是負責生育和養育後代小寶寶,而雄性當甩手掌柜的,因此雄性死掉對於這些後代影響不大。
如果交配後雌性被吃掉,那麼交配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動物的交配行為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繁殖後代。因此大多數的時候被吃掉的都是雄性,以螳螂為例子,雄性螳螂的體型要小於雌性螳螂,它們為了繁殖自己的後代即使知道自己可能會被吃掉,也要冒著生命危險前去赴約。
雄性螳螂會特別小心翼翼的在遠處從背後方向直接躍到雌性螳螂的身上,因為這樣可以避免被雌性螳螂直接抓住吃掉,待結束後會儘可能地逃掉,之後會去赴下一場約會。在這個期間雄性螳螂會一直持續這樣的「危險動作」,直到某一次約會中不小心的被雌性螳螂抓住,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從上邊可以看出來雄性螳螂在臨死前已經完成了多場的約會,儘可能的留下更多自己的後代。實際上在動物界一夫多妻還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是雄性的數量相對少一些,但依然夠用。因此說性食同類死的即使都是雄性動物,也不會影響種群下一代的數量。並且這類物種的壽命都比較短,即使逃脫了被老婆吃掉的命運,過不了多久也會大限將至的。螳螂的壽命挺短的,不到一年的時間,當雄性交配後被吃掉,雌性產卵後不久也會自己死掉。
因此不會產生這種情況:雌性螳螂活個幾十年一直可以生育後代,每次生育都吃掉一隻雄性螳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雄性螳螂一定是不夠吃的。完成一次生育周期無論雌性就都死掉了,怎麼死的意義就不大了。即使雄性螳螂不被雌性吃掉,最終也逃不過死亡。
所以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了,首先就是一夫多妻的形式不需要那麼多雄性;第二點就是壽命較短,很多都是完成一個生育周期就結束了。既然在大自然的進化中這些生物保持了這樣的特點或者說習慣,自然是可以適應自然環境的,不然早都被自然所淘汰了,目前你看到的就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非常正常。
這種性食同類實際上有助於種群的發展,因為雌性動物需要更多的能量來孕育後代,雄性既然已經完成了使命,最終充當後代的能量供應也是不錯的選擇。
文/杜若,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歡迎關注我們:科學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