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性食同類
八月,屬於螳螂的交配季節來臨了。此時已經成熟的雄性螳螂為了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會出發尋找雌性螳螂。
但是它必須要小心翼翼,因為雌性螳螂不僅不會把它們當作「丈夫」看,還會把它們當作食物一樣吃掉。
不過雄性螳螂沒有辦法,它們體內的基因驅使著它們靠近雌性螳螂,至於它們在交配完成後能不能活下來,則完全要靠運氣了。
有些雄性螳螂運氣比較好,在交配時,恰好雌性螳螂剛剛進食完畢,還不太餓,此時對於捕食雄性螳螂的意願較弱,所以雄性螳螂逃生的概率較大。
但有些雄性螳螂運氣實在不太好,不僅遇到了一個飢腸轆轆的雌性個體,還恰巧遇到了一個體型非常大的雌性,此時飢腸轆轆的雌性還來不及交配,便會選擇將雄性吃掉。對於雌性而言,這樣的行為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畢竟它們需要蛋白質,而雄性螳螂也是蛋白質,對於雌性螳螂來說,雄性螳螂就是免費送上門的午餐。
雖然科學家們對這種行為表示非常震驚,但科學家們也尊重動物的生存法則,只是把這種行為描述為「性食同類」,也就是在交配過程前後,吃掉配偶,一般情況下這種行為是發生在雌性身上,畢竟如果雄性以雌性為食,那麼雌性還來不及產卵就會消失。
性食同類是如何發生的?
在考慮動物行為的動機時,有一個很重要的法則就是不要把人類的道德觀代入到動物世界中。螳螂之所以性食同類,目前有幾個支持率較高的理論。
有很多人認為,螳螂之所以性食同類,是因為吞噬雄性的頭,有助於雄性分泌更多的生殖細胞。但這其實並不準確,因為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觀測到,很多螳螂性食同類的行為發生在交配之前,而此時吞噬雄性顯然不利於繁衍下一代。所以目前這個說法只有民間科學家認同,科學家們持懷疑態度。
我比較傾向於認為雄性螳螂對於雌性而言是獵物。這是因為雌性在孕期時需要補充蛋白質,而野外的食物總是匱乏的,使得它們只能以同類為食。
再者,雄性螳螂的消失,有助於後代存活。這是因為自然界的能量並不是無限多的,雄性的消失能夠節約能量,供後代生存。
其實,雄性並非不能完全逃脫,只要它們在交配後迅速逃生,它們也可以避免被雌性吞噬的危險。不過,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被雌性捕食的雄性分泌出的生殖細胞更多,這很可能是因為雄性交配時間較長,能夠儘可能多地將自己的生殖細胞分泌到對方體內,但時間過長也增加了它們被雌性捕食的概率。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雌性吃雄性主要是圍繞著求婚、交配以及營養的相互關係而產生的。科學家提出說,雖然性食同類在螳螂中很常見,但是如果雌性在每次交配時能夠100%捕獲雄性,那麼該種群有可能因此而滅絕。
這是因為雄性個體數量將可能急劇減少,以至於無法有充足數量的雄性用於繁衍下一代。也就是說,雖然螳螂會性食同類,但它們捕食同類的成功概率並不會特別高。
總結
生物的行為受基因和後天環境控制,其中像人類有倫理道德約束的生物非常少,大多數動物只憑基因決定,螳螂性食同類也是如此。
性食同類不僅可以讓它們獲得蛋白質,還可以減少雄性數量,避免與後代出現食物競爭,所以這種生存策略有助於螳螂種群延續,因此該基因就被保留在種群中。
至於其他生物為什麼沒有性食同類也能夠延續種群,是因為每個生物面臨的環境不同,所以採取的生殖策略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