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等級要求採用兩個專用字母的組合,即「IP」(INGRESS PROTECTION)後加兩位特徵數字及附加字母和補充字母組成,不要求規定特徵數字時,用X表示。附加字母和補充字母不需要時可省略不寫,不需代替。IP代碼的配置方法如下:
防護代碼「IP」後邊第一位數字表示防止接近危險部件和防止固體異物進入。
第二位數字表示防止水進入:
附加字母表示接近危險部件的防護等級,分別以A、B、C、D表示。
補充字母可用來表示補充的內容,分別以H、M、S、W表示,其含義是對所在防護等級進行試驗時要加的補充條件。
有人會問,既然IP代碼後第一位特徵數已有對接近危險部位的防護,為什麼還要另加附加字母?這是因為,若接近危險部位的防護實際高於第一位特徵數字表示的防護等級,而又不想提高第一位特徵數字要求,因為提高第一位特徵數字要求意味著提高了防止固體異物進入的能力,造成通風散熱不良及加工難度加大。這種情況下,可考慮設置專門代表防人接近危險部位的特徵字母,即附加字母。例如IP2XC,IP2X表示直徑大於或等於12.5mm的物體不能進入,也表示手指不能接近危險部位,即直徑12mm、長80mm的鉸接試指與危險部位有足夠的間隙,若認為這對防止接近危險部位的防護不夠嚴格,後邊再加附加字母C,表示工具也不能接近危險部位,即用直徑2.5mm、長100mm的試件測試,也與危險部位保持足夠間隙。這也意味著很小的螺絲刀也休想插入至危險部位,這可防止人手持工具情況下發生觸電事故。
防護等級示例
IP23
【2】——防止人用手指接近危險部件;
——防止直徑不小於12.5mm的固體異物進入外殼內。
【3】——防止淋水對外殼內設備的有害影響。
IP23CM
【2】——防止人用手指接近危險部件;
——防止直徑不小於12.5mm的固體異物進入外殼內。
【3】——防止淋水對外殼內設備的有害影響。
【C】——防止人手持直徑不小於2.5mm長度不超過100mm的工具接近危險部件(工具應全部穿過外殼)。
【M】——防止進水造成有害影響的試驗是在設備的可動部件運動時進行。
本文由「電氣圈」精編,轉載請註明出處,感謝您的支持!
歡迎加入「電氣圈」——電氣人自己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