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仰望夜空,幾乎看不到星星了,只有最美的月亮一直點綴在黑夜裡,月亮是離我們最近的天體,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地外星球。
月亮也一直都是我國古代詩人們常常念想家鄉、愛情的象徵,是文化發展的一部分。
但是月球一直只有一面朝向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是地球潮汐力鎖定了月球,使得月球永遠一面朝著地球,不過因為地月距離的周期性變化會使我們看月球表面發生細微變化,如圖所示,這種現象稱為月球天平動,所以我們能看到月球59%的表面。
以前我們一直都沒見過月球的背面是什麼樣子,是和月球正面一樣嗎,還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使人發揮著各種想像力。
直到1959年,蘇聯發射繞月飛行的「月球三號」飛行器,才拍到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可惜因為當時的技術,照片太過模糊,沒有太大的供研究價值,後來科技的發展才有了各種各樣的高清月背照片。
今年年初我國的「嫦娥四號」登月探測器也代表全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實現了軟著陸。
此時我們才知道,月背和月球正面差異非常的大,月球正面有超過一半面積的暗區,稱為月海,其實是月球上廣闊的平原,地勢較低,隕石坑也較少。而月球背面幾乎沒有月海,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隕石坑分布於月背表面。
那麼這種差異很大的地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目前有兩種說法來解釋這個現象。
第一個說法是地球的引力影響。
太陽系中有著無數的彗星和小行星,這些危險的小行星時不時會光顧地球,都說月球保護地球被隕石撞擊,然而其實是地球保護月球才對。
地球遭受的小行星撞擊非常多,但是絕大部分都被地球大氣層給消耗掉了,形成流星或流星雨,但是月球沒有大氣或者說是相當稀薄的大氣,根本無法抵禦太空巖石的撞擊。
因此月球背面才被撞成現在這樣,而因為地球擋著月球的正面,而且因為地球巨大的引力影響,太空巖石撞向月球正面的機率被大大降低,因此月球正面的隕石坑很少。
這種原因使得月球正面和背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
第二個說法是月球形成之初就有的現象。
根據相當多的科學研究和此前帶來的月巖樣本,發現月球的地質活動相當穩定,大部分隕石坑都是40億年前造成的,那時候的地球是冥古宙時期(46億年前-38億年前)。
月球目前公認的出現原因,是因為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撞擊了45億年的原始地球,撞擊的碎片環繞地球形成了環,後來聚合形成月球。
月球形成後,很快被地球潮汐鎖定,而冥古宙時期的地球是一個溫度很高的大火球,表面溫度達到2400攝氏度,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有了額外熱源,因此月球正面的溫度要比月球背面高的多。
這時月球正面熔巖四溢,流到盆地裡形成熔巖海洋,月海平原的形成就是明顯證據,而月背卻冷的很快,形成了穩定的地殼層。
這時候是太陽系形成初期,太空巖石非常多,這些巖石撞擊月球背面時,會形成一個個隕石坑,但是撞擊月球正面時,因為地表的熔巖海洋面積較大,很多撞進了熔巖中,沒有留下疤痕。
這兩種說法,很多科學家都覺得第二種說法更符合月背和月背地貌差異的解釋,你們覺得呢?(ps:會有外星人的原因嗎?^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