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發展到今天,其領導制度也在不斷變化。作為典型的群居物種,人類的領導制度也始於遠古部落時代。為了讓集體團結起來發揮出最大的力量,人們開始推選賢能作為首領,該首領負責帶領大家抵禦外來侵襲、合理分配食物及進行勞作。
禪讓制到世襲制的發展
公元前2607年開始,也就是「三皇時代」,最先誕生的是實行「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統繼位制。一直到公元前2338年,也就是上古五帝時期,我們所熟知的禪讓制開始逐漸替代了血統繼位制。堯禪讓於舜,舜禪讓於禹,都是禪讓制的典型代表。到禹「三讓天下而不能成」,將君主之位傳給兒子啟時,禪讓制終結,世襲制開始。
禪讓,顧名思義就是指統治者在退位前將領導權讓給別人,因其讓位方式無關血緣,而是靠人們共同推舉產生,能力高的人在經過考驗後,便可以登上高位。所以禪讓制被絕大多數人認為是一種十分民主的選拔方式。但世襲卻不一樣。世襲制不用舉薦,不用考驗,完全靠血緣關係代代相傳,其選拔制度更為古板及霸權。所以,在很多人眼中,從禪讓制到世襲制的轉變,是一種歷史退步的表現,真的是這樣嗎?
禪讓制和世襲制的區別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種制度的區別。禪讓制的本質是「公天下」,為何這麼說?據《史記》中記載,堯在準備退位前,召開了「四嶽」大會,讓各首領推舉出新的賢能繼位。之後,草根出身的年輕人舜被高票舉薦出來,成為了指定的接班人。為了考驗舜的能力,堯先後用了整整3年的時間觀察他,還將自己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他。3年之後,舜成功通過了所有的考核,最終堯才將君主之位禪讓於他。並「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如此來看,禪讓制下的新一任領導人是通過選舉的形式產生的,這是儒家學派推崇的一種理想化權力繼承方式。這要求每一任領導人都需要有令人信服的治國手段,極高的威望及毫無私心的個人素質,可以算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領導制度。
而世襲制的本質則是「家天下」,其權力的繼承只局限於家族之間,權力的交接也體現了血緣關係的傳承。世襲制有個必要條件,即一定要是這個血緣關係內的人,才有資格繼承君主之位。這一點,也成為了古代朝代不斷更迭的最根本原因。
禪讓制轉變為世襲制的必然性
從時間長短來看,禪讓制只經歷了短短300多年的時間便結束了,而世襲制貫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成為了支撐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進步的堅實根基。光這一點,便能說明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歷史發展的結果。
其次,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公天下」的局勢原本是由原始群居生活狀態所決定的。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富裕的人通過各種手段控制了大量的土地,他們開始僱傭沒有土地的人成為自己的勞動力,奴隸制的萌芽因此產生,私有制經濟也漸漸成形,「公天下」逐漸轉變為「家天下」,世襲制的出現便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那麼,世襲制替代了禪讓制後,出現了哪些變化呢?
世襲制替代禪讓制的優點
第一,是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隨著私有制經濟的發展,社會階級分化逐漸嚴重,這使得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而禪讓制向來崇尚公平、公開,私有制經濟的出現本身就違背了禪讓制的初衷,兩者之間的相互矛盾只會讓天下大亂,衝突加劇。很明顯,這並不利於社會的發展,也不利於國家政權結構的穩定。而世襲制的出現,順應了私有制經濟的發展,可以讓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更加合理,有利於財產的保護及顯貴群體的發展。
第二,是降低了王權紛爭的可能性。我們都知道,世襲制的出現意味著不同利益集團的崛起。隨著不同勢力之間的矛盾加劇,必然會導致戰爭的出現。而世襲制以「父死子繼」的觀念,保障了王權繼承的合法性,保護了王族血統的繼承權,穩定了政權的管理,嚴格劃分了等級制度,大大減少了戰爭出現的可能性。
第三,是有利於國家的統一。世襲制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其對於國家經濟發展、政權穩定及降低王權紛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比起禪讓制容易催生矛盾與衝突,世襲制則更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及發展。
第四,是有利於人才的培養。事實上,關於禪讓制和世襲制還有不同的一點是,禪讓制是從現有的人才中挑選最好的一位,而世襲制是從小開始培養人才。二者有何區別呢?禪讓制的人才培養環境來自民間,而世襲制的教育環境則來自王室,相當於傾注了一個國家最好的教育條件。如此條件下,培育出來的人才,能力大多更具有優勢地位。
以上這四點充分的證明了世襲制的優點,及帶來的有利影響。世襲制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儘管禪讓制看上去更具有「民主」性,但實際操作中並非如此,為何這麼說?
虛偽的禪讓制,真實的世襲制
自禹之後,世襲制接替了禪讓制。雖然禪讓制是人們心目中最為理想的選帝制度,但私有制的產生,使得公天下慢慢變成家天下。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想稱霸天下的野心逐漸暴露,禪讓制也就徹底消失了。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禮記》
不過,五錢君想說的是,經過對禪讓制仔細的研究,你或許會發現,所謂理想的禪讓制其實一直都是虛偽存在的。那些公平公正的禪讓制的歷史事件,也只是一種外在形式的表現而已。其本質上還是世襲制。
所謂禪讓制,都是「演」出來的
作為五帝之首的黃帝,他作為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在統一中原後,成為華夏部落的首領。但在安排繼承人上,他是怎麼做的呢?他先讓自己的長子少昊去了東夷當了上門女婿,少昊後來順利成為了東夷部落的首領,並建立了白鳥之國。此時,黃帝才放棄了讓少昊繼位的想法,改讓自己的孫子顓頊繼承王位,顓頊後來又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此時的繼位制度很明顯是世襲制。
到了堯傳位給舜時,雖然兩人並無血緣關係,但舜是堯的女婿,將王位傳給女婿,其實質上也跟世襲制差不多。只不過,兩人的親戚關係較直系親屬稍微遠一些。而史料中的記載更為奇怪:「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很明顯,是由於堯字的兒子沒什麼能力,才最終將統治權交給了舜。所以,並非堯不想遵循世襲制,而是兒子無能,不得不改變了繼承的制度罷了。
舜的統治期結束後,其禪讓流程同堯差不多,被推舉出來的禹先是經過了漫長的考核期,後推辭了一番,想將位置讓給舜的兒子商均,在眾首領反對之後,舜才順理成章的坐上了王位。而商均為何得不到眾首領的贊成呢?想必也是由於能力不足了。
到了禹就不同了,他先是將繼承人定為被推舉出的皋陶,但皋陶年紀太大,還沒等繼位就已經老死。之後,伯益又被推舉出來。然而,禹雖然表面上將伯益定為繼承人,但每次出行都會選擇帶上自己的兒子啟而非伯益,這使得啟在民間的知名度遠遠高過伯益。所以,等到禹去世後,啟得到了人們更多的支持率,自然而然便坐上了王位。
「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孔子《論語·顏淵》 「(舜)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戰國策》
世襲制是歷史的進步無疑
至此,禪讓制就這樣被廢止了,世襲制正式登場。據以上描述,五錢君認為,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其實也是變相的家族世襲,而禪讓制的出現,只是生產力低下的產物,並非所謂的「民主」的表現。而看上去自私自利的世襲制,其實更為真實的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對此,你如何認為呢?
參考文獻:
《史記》
《論語·顏淵》
《戰國策》
《禮記》
王漢昌.禪讓制研究—兼論原始政治的一些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