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究|從禪讓制到世襲制,歷史的年輪在倒退?還是虛偽變真實?

2020-11-30 五錢八兩歷史說

引言: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發展到今天,其領導制度也在不斷變化。作為典型的群居物種,人類的領導制度也始於遠古部落時代。為了讓集體團結起來發揮出最大的力量,人們開始推選賢能作為首領,該首領負責帶領大家抵禦外來侵襲、合理分配食物及進行勞作。

遠古群居生活

禪讓制到世襲制的發展

公元前2607年開始,也就是「三皇時代」,最先誕生的是實行「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統繼位制。一直到公元前2338年,也就是上古五帝時期,我們所熟知的禪讓制開始逐漸替代了血統繼位制。堯禪讓於舜,舜禪讓於禹,都是禪讓制的典型代表。到禹「三讓天下而不能成」,將君主之位傳給兒子啟時,禪讓制終結,世襲制開始。

「三皇五帝」

禪讓,顧名思義就是指統治者在退位前將領導權讓給別人,因其讓位方式無關血緣,而是靠人們共同推舉產生,能力高的人在經過考驗後,便可以登上高位。所以禪讓制被絕大多數人認為是一種十分民主的選拔方式。但世襲卻不一樣。世襲制不用舉薦,不用考驗,完全靠血緣關係代代相傳,其選拔制度更為古板及霸權。所以,在很多人眼中,從禪讓制到世襲制的轉變,是一種歷史退步的表現,真的是這樣嗎?

禪讓制和世襲制的區別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種制度的區別。禪讓制的本質是「公天下」,為何這麼說?據《史記》中記載,堯在準備退位前,召開了「四嶽」大會,讓各首領推舉出新的賢能繼位。之後,草根出身的年輕人舜被高票舉薦出來,成為了指定的接班人。為了考驗舜的能力,堯先後用了整整3年的時間觀察他,還將自己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他。3年之後,舜成功通過了所有的考核,最終堯才將君主之位禪讓於他。並「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禪讓制」示意圖

如此來看,禪讓制下的新一任領導人是通過選舉的形式產生的,這是儒家學派推崇的一種理想化權力繼承方式。這要求每一任領導人都需要有令人信服的治國手段,極高的威望及毫無私心的個人素質,可以算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領導制度。

禪讓制和世襲制的區別

而世襲制的本質則是「家天下」,其權力的繼承只局限於家族之間,權力的交接也體現了血緣關係的傳承。世襲制有個必要條件,即一定要是這個血緣關係內的人,才有資格繼承君主之位。這一點,也成為了古代朝代不斷更迭的最根本原因。

禪讓制轉變為世襲制的必然性

從時間長短來看,禪讓制只經歷了短短300多年的時間便結束了,而世襲制貫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成為了支撐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進步的堅實根基。光這一點,便能說明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歷史發展的結果。

其次,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公天下」的局勢原本是由原始群居生活狀態所決定的。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富裕的人通過各種手段控制了大量的土地,他們開始僱傭沒有土地的人成為自己的勞動力,奴隸制的萌芽因此產生,私有制經濟也漸漸成形,「公天下」逐漸轉變為「家天下」,世襲制的出現便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那麼,世襲制替代了禪讓制後,出現了哪些變化呢?

「奴隸制」萌芽產生

世襲制替代禪讓制的優點

第一,是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隨著私有制經濟的發展,社會階級分化逐漸嚴重,這使得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而禪讓制向來崇尚公平、公開,私有制經濟的出現本身就違背了禪讓制的初衷,兩者之間的相互矛盾只會讓天下大亂,衝突加劇。很明顯,這並不利於社會的發展,也不利於國家政權結構的穩定。而世襲制的出現,順應了私有制經濟的發展,可以讓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更加合理,有利於財產的保護及顯貴群體的發展。

第二,是降低了王權紛爭的可能性。我們都知道,世襲制的出現意味著不同利益集團的崛起。隨著不同勢力之間的矛盾加劇,必然會導致戰爭的出現。而世襲制以「父死子繼」的觀念,保障了王權繼承的合法性,保護了王族血統的繼承權,穩定了政權的管理,嚴格劃分了等級制度,大大減少了戰爭出現的可能性。

古代戰爭示意圖

第三,是有利於國家的統一。世襲制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其對於國家經濟發展、政權穩定及降低王權紛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比起禪讓制容易催生矛盾與衝突,世襲制則更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及發展。

第四,是有利於人才的培養。事實上,關於禪讓制和世襲制還有不同的一點是,禪讓制是從現有的人才中挑選最好的一位,而世襲制是從小開始培養人才。二者有何區別呢?禪讓制的人才培養環境來自民間,而世襲制的教育環境則來自王室,相當於傾注了一個國家最好的教育條件。如此條件下,培育出來的人才,能力大多更具有優勢地位。

中國原始社會氏族公社遺址分布圖

以上這四點充分的證明了世襲制的優點,及帶來的有利影響。世襲制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儘管禪讓制看上去更具有「民主」性,但實際操作中並非如此,為何這麼說?

虛偽的禪讓制,真實的世襲制

自禹之後,世襲制接替了禪讓制。雖然禪讓制是人們心目中最為理想的選帝制度,但私有制的產生,使得公天下慢慢變成家天下。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想稱霸天下的野心逐漸暴露,禪讓制也就徹底消失了。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禮記》

《禮記》

不過,五錢君想說的是,經過對禪讓制仔細的研究,你或許會發現,所謂理想的禪讓制其實一直都是虛偽存在的。那些公平公正的禪讓制的歷史事件,也只是一種外在形式的表現而已。其本質上還是世襲制。

所謂禪讓制,都是「演」出來的

作為五帝之首的黃帝,他作為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在統一中原後,成為華夏部落的首領。但在安排繼承人上,他是怎麼做的呢?他先讓自己的長子少昊去了東夷當了上門女婿,少昊後來順利成為了東夷部落的首領,並建立了白鳥之國。此時,黃帝才放棄了讓少昊繼位的想法,改讓自己的孫子顓頊繼承王位,顓頊後來又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此時的繼位制度很明顯是世襲制。

黃帝雕塑

到了堯傳位給舜時,雖然兩人並無血緣關係,但舜是堯的女婿,將王位傳給女婿,其實質上也跟世襲制差不多。只不過,兩人的親戚關係較直系親屬稍微遠一些。而史料中的記載更為奇怪:「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很明顯,是由於堯字的兒子沒什麼能力,才最終將統治權交給了舜。所以,並非堯不想遵循世襲制,而是兒子無能,不得不改變了繼承的制度罷了。

堯禪位於舜

舜的統治期結束後,其禪讓流程同堯差不多,被推舉出來的禹先是經過了漫長的考核期,後推辭了一番,想將位置讓給舜的兒子商均,在眾首領反對之後,舜才順理成章的坐上了王位。而商均為何得不到眾首領的贊成呢?想必也是由於能力不足了。

到了禹就不同了,他先是將繼承人定為被推舉出的皋陶,但皋陶年紀太大,還沒等繼位就已經老死。之後,伯益又被推舉出來。然而,禹雖然表面上將伯益定為繼承人,但每次出行都會選擇帶上自己的兒子啟而非伯益,這使得啟在民間的知名度遠遠高過伯益。所以,等到禹去世後,啟得到了人們更多的支持率,自然而然便坐上了王位。

大禹治水

「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孔子《論語·顏淵》  「(舜)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戰國策》

世襲制是歷史的進步無疑

至此,禪讓制就這樣被廢止了,世襲制正式登場。據以上描述,五錢君認為,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其實也是變相的家族世襲,而禪讓制的出現,只是生產力低下的產物,並非所謂的「民主」的表現。而看上去自私自利的世襲制,其實更為真實的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對此,你如何認為呢?

參考文獻:

《史記》

《論語·顏淵》

《戰國策》

《禮記》

王漢昌.禪讓制研究—兼論原始政治的一些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120-128.

相關焦點

  • 火迷說木葉村的火影是世襲制,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應該是禪讓制
    比如木葉村的火影繼承方式爭議就很大,一部分火迷認為是世襲制,另一部分認為是禪讓制。那麼,到底是哪一種呢?二代火影的繼承是禪讓制火迷們都清楚一件事,木葉村火影的挑選是從一代人中挑選一位。當然也有例外,二代火影和初代火影算是一代人,但是兩人都當過火影,這難道不是世襲制嗎?
  •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皇位完全是父傳子一脈到底的統一王朝
    自夏啟殺伯益終結禪讓制以來,世襲制就成為中國幾千年的首要傳承制度。世襲制與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結合在一起,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此後,西周完善後的世襲制和宗法制就成為了封建王朝的主流權力分配製度。「父死子繼」雖然是國家權力分配的主流,但並不是唯一。縱覽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從秦始皇統一六國計算),「父死子繼」的世襲制當中總夾雜著「兄終弟及」和「禪讓制」。
  • 夏朝究竟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老教授:肯定存在過,但不在中國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了中國近4000多年的世襲王位制。
  • 探秘歷史上謎一樣的夏朝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從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禪讓制,到大禹治水而後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再到後來的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王朝,中國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長久不衰,延續至今。
  • 樹木年輪中隱藏的歷史
    最早的時候是達文西,人家那時候就注意到樹木年輪了,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寫了樹木年輪描述,並且有文字記載的。第二個是美國科學家,他在上世紀初的時候做了非常漂亮的工作,奠定了樹木年輪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存在。最近前兩年獲得諾貝爾國際獎和平獎的國際IPCC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他們專門關注過去的氣侯變化歷史。
  • 中國歷史中你不知道的那些巧合,說沒有穿越者我都不相信
    根據考古研究證明,在大禹做原始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了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器,但是公天下的原始部落聯盟首領禪讓制並沒有改變,家天下的世襲制,代替公天下的禪讓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從夏啟開始的。按照禪讓制的規則,大禹的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本來是要傳給叫伯益這個人的。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複習|專題一: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演進
    這是中國古代史中經常會涉及到的一個重要考點,從歷年的考試試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君主專制在不斷的加強。但,君主專制演進中,不同的時期,所採取的措施是不相同的,所以高考試題相對來說,考的比較靈活。首先跟學生講清君主專制的概念。指出宰相制度的調整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 由於樹木年輪分析,中歐的歷史氣候波動被高估了
    一隊研究人員發現,科學家們從樹木年輪的寬度推斷出過去幾百年的歷史氣候條件,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以前從年輪的溫度重建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準確的,年輪高估了過去幾個世紀的自然氣候變化,對教會和城市檔案中的數據進行比較後發現,氣候的發展更為均勻。
  • 人有年齡,樹也是有年齡的,年輪可以告訴你樹木多大了
    但生長在熱帶的樹木,只有在旱季和雨季交替的地區才有年輪,而生長在四季氣候相差不多的地區,一般樹木年輪不明顯。有些樹種幾年內可生長几輪,像柑橘樹每年有3輪,這種年輪為假輪,由於它的寬度不大,輪的界限不明顯,與真輪很容易區別。樹木的年輪有何用途呢?
  • 樹木年輪與幹部年齡
    樹木的年輪,就是時間對樹木生命的記憶。前不久,我到藏區腹地去了一趟,翻山越嶺行走在古木參天的森林中,體驗和陶冶著大自然的靈氣。有位藏族兄弟指著一株株幾十米高,樹齡大概有三百多年的松柏告訴我:「這種樹到了百年以上,年輪就不會一年一個圈了,常見的是十年左右一個圈,有經驗的山裡人才能辨認出具體的樹齡。」聽到此話,我不禁感嘆,樹木生命的年輪,竟然按照這樣科學的方法累進計量。
  • 「去性別化」, 進步還是倒退?
    「去性別化」, 進步還是倒退?我們不禁要問,「去性別化消費」,是進步還是倒退?        萌芽於「時尚界」          2016年,8 歲的英國女孩黛西·埃德蒙茲(Daisy Edmonds)批評樂購超市(Tesco)賣的 T 恤充滿了性別歧視,她母親錄下了她的視頻,讓小女孩一躍成了網紅。
  • 透過樹木年輪讀取冷暖變化信息
    今年1月29日,由來自13個國家的45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通過分析樹木年輪和歷史文件並結合氣候模型得出結論,歐洲過去30年的夏季是2000多年來最熱的夏季。德國吉森大學的於爾格·盧特爾巴赫爾教授表示,這種程度的變暖「前所未有」,原因不是火山爆發、太陽活動等自然因素,而是人為結果。
  • 樹木年輪:氣候檔案館
    數一數樹木的年輪,就可以知道它幾歲了,因為一圈代表一年。樹木的年輪是如何形成的呢?春天來臨,天氣回暖,春雨淅淅瀝瀝,是樹木生長的好時機,它們會把握機會,快速生長,這時候形成的細胞體積大、數量多、細胞壁薄、木材的顏色較淺。到了秋天,雨水減少,溫度變低,樹木生長緩慢,這時候形成的細胞體積小、數量少、細胞壁厚、木材顏色深。
  • 清興明亡,中國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只有一點清朝貢獻巨大
    清末那段屈辱的歷史讓很多人憤憤不已,那麼滿清取代了明朝,到底是中國的進步還是倒退呢?下面且聽我分析:政治眾所周知明朝是內閣制,這可是君主立憲制的開端,在那個時候明朝政治制度遠遠超越西方。這也是為什麼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明朝能夠立馬緩過來打贏北京保衛戰的原因。
  • 如何客觀評價歷史上真實的隋煬帝?
    (古之禪讓制,也不過如是,真實的背後都是虛假,美麗的背後都是血腥)隨著楊堅成為一國之主,整合資源成為必然,門閥林立的平衡也必將被打破,改革也隨之而來。底層的百姓,經過門閥氏族的剝削,已經一無所有,而且對於他而言,百姓是水塔為舟,加大盤削百姓,也非他所願,所以門閥士族成為了楊堅主要的打擊對象,特別是在統一全國後,更是從根本上給予了門閥氏族致命的打擊。
  • 樹木年輪研究方法匯總
    通過樹木年輪的一般狀況和變化特徵, 我們可以了解樹木所在地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特點和規律, 進而得出氣候變化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影響, 從而為人類研究、預測、應對未來全球氣候等方面提供理論及實踐支持。由此可見, 樹木年輪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生態學、環境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方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