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林中將:地月空間發展與智能自主航天系統

2020-10-03 中國自動化學會


2019年是人類登陸月球50周年,世界各國都在籌劃新一輪載人月球探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也將載人月球探測作為空間站之後下一步重要任務。我們要從為中華民族開拓未來生存空間的角度來思考載人航天,思考載人月球探測。

地月空間與地月空間經濟圈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就是不斷拓展生存空間的歷史,地球的環境資源已無法承載人類以當前發展模式和發展速度再繼續發展100年,因此將太陽系的資源納入人類社會經濟圈是必然選擇。人類在拓展大陸和海洋之後,下一個空間在哪裡?應該就是地月空間。

月球是地球的近鄰和第八大陸,也是人類唯一踏足的地外天體。地月空間是繼陸地和海洋之後,人類生存空間拓展的又一領域。

地月空間指的是近地空間、月球空間和地月轉移空間所組成的宇宙空間。地月空間有三大要素。首先是軌道。所有航天體都在軌道上運行或轉移,除了大家已經非常熟知的軌道以外,地月空間還存在一些可以進行地月轉移和在地月空間駐留的軌道,這是我們進行地月空間建設、開發和利用的重要基礎。

地月空間的第二大要素是能量。地月空間是人類在太陽系內可以利用化學能推進構建高效運輸體系的區域。從地球表面進入靜止軌道需要速度增量每秒11公裡的能量,但從靜止軌道到月球所需的能量遠遠低於此。近地小天體離地球上億公裡遠,但是從地月空間到近地小天體所需要的能量也遠遠低於從地球表面進入地月空間的能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談開發地月空間,因為它具有能量優勢。

地月空間的第三大要素是資源。月球和近地小天體可以為地月空間發展提供豐富的地外物質資源。從阿波羅登月到現在為止,我們對月球的成分有了一些基本認識。按照元素周期表,地球上有的東西,月球上基本都有,極有可能在月球的兩端存在大量水資源。我們已經發現兩萬多個近地小天體,有金屬型、石頭型、碳型等。據估計,一個1公裡直徑的金屬型小天體所含的工業金屬可達上萬億噸,鉑族金屬含量可達10萬噸。

我們利用地外資源,在GEO、平動點和月球建設大型設施,隨著值守、居住和旅行人數的增長,地月空間包括月球表面最終將成為人類生存的新空間,為地球人類及未來的地月空間人類存在提供服務。

太空飛行器在軌操作

在地月空間進行建設、製造、安裝等一系列工作統稱為在軌操作,在軌操作是太空的基礎。

全球共有554顆GEO衛星在軌工作,其中349顆為商業衛星,提供通信、導航等服務。GEO衛星是高價值太空資產,也是當前太空經濟的主要商業資源。為GEO衛星提供在軌加注、維修與升級等服務與維護,具有重大商業價值。截至2019年4月,在軌正常工作的衛星有2045顆,其中有500多顆在離地面35786公裡的靜止軌道上,每一顆都價值不菲,如果這些衛星能夠在軌加注燃料或者升級服務,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太空商業項目。

天舟貨運飛船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空間飛行器的在軌加注技術,我們開展了推進劑在軌加注試驗,前後進行了三次,將700多公斤燃料加注到天舟貨運飛船,再到天宮實驗室。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完成在軌推進劑加注的國家,從地月空間開發的角度來看,說明我國已經具備了對空間飛行器進行推進劑加注的能力。

天宮空間站的建設是典型的在軌組裝與建造。天宮空間站的基本構造由核心艙、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三個艙段組成,有三個對接口,三艙組合體質量約為66噸,額定乘員3人,乘員輪換期間短期可達6人。這標誌著我國在航天強國的道路上邁出了非常堅實的一步,也是為未來人類在地月空間大型設施建造作出的重要探索。

空間站建設中還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空間機器人,我們稱之為機械臂。中國的空間站配備了兩個機械臂,大臂和小臂,可以分別工作,也可聯合工作,還可組裝在儀器上工作,非常有特色。我們利用這個空間機器人完成一系列空間建造和服務,包括艙段轉位與對接、支持航天員出艙活動、空間站艙外狀態檢查、懸停飛行器捕獲等。

臨近飛行與智能自主

空間在軌服務和空間建造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空間兩個飛行器之間的相對飛行。所有的相對飛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遠距離相對飛行,比如載人飛船到空間站去對接,這個距離要從幾百公裡到幾十公裡、幾公裡、幾百米,最後對接在一起。這一部分「地面中心」控制可以適應要求。二是兩個飛行器的臨近飛行。此時中心天體引力不再主導相對運動,任務模式必須具有智能自主控制能力。

到目前為止,大型航天工程,包括載人飛船、天宮實驗室都是地面綁定控制模式,飛行器上所有測量數據要通過測控網傳到地面,然後通過人工專家進行決策,產生的指令再通過控制網上傳到太空飛行器,不能適應將來在軌操作所必須的臨近飛行要求。臨近飛行必然是一種智能自主的航天系統,從航天角度來講就是「太空飛行器同地面的控制與監管斷開」,這也是將來航天控制要研究的重要方面。

我們在實施月球探測時要進行最基本的月球基地建設,以人類初期登月階段的前哨戰和應急場所起步,逐漸擴展為永久基地。月球基地的建設應使用機器人,而不是航天員、大型機械設備和複雜機器人進行月面設施的建造與維護。最基本的可運行、可居住、資源可生產的月球基地在乘員到達之前應建造就緒,這是載人探測的緊迫任務。

機器人集群智能自主建設與運行維護需要解決兩個重要問題:人與機器人交互和機器人集群協同。月球基地建設、月球探測為機器人發展提供了一個新舞臺,尤其是在月球這樣一個嚴酷環境下,我們是否可能構建一個可自主複製、自主進化的機器人社會,讓它們長期在月球運行並為人類探測提供服務,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地球只是人類的搖籃,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系資源為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提供了無限光明的前景。在未來的世紀,成千上萬的人可能定居在地月空間,從而建立起一個超越地球的新社會。大規模太陽能電站將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運行,大部分礦業和重工業生產將被部署到太空,地球將有可能變成真正的綠色行星。地月空間經濟圈將使社會財富和個人收入呈指數增長,航班化的天地往返和地月轉移飛行器將為大眾太空旅遊和月球探險提供便利,航天服、載人飛船、空間站甚至月球地產將進入大眾消費市場。作為生物體的人類也許不會進化為跨星系的物種,但具有自主複製和自主進化能力的機器人社會將承載著人類文明遺產向太陽系以及更遙遠的宇宙空間擴展。

(作者系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清華大學雙聘教授,《中國科學報》記者韓天琪採訪整理)

相關焦點

  • ...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空間站的下一步是什麼 中國瞄準地...
    談及「十三五」規劃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全國人大代表、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中將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建議,近地軌道到月球軌道的地月空間,將是未來人類發展的戰略空間,我國建成空間站、完成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後,應該把地月空間開發利用作為歷史性目標進行戰略規劃。
  • 我國試圖在太空建立空間經濟區,年產值10萬億美元
    前言:載人航天技術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提高國家影響力的重要途徑。而航天的發展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科技,同時航天的發展也為經濟帶去了增值效益。各國都在大力發展航空航天,就是想要在未來佔據主導地位。而中國在太空的發展中又搶先了一步。
  • 載人航天飛行器:空間飛船系統概述,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1 空間飛船系統概述空間飛船是人類進入太空乘坐的空間飛行器、在太空進行各種科學研究活動的實驗平臺和進行空間開發與軍事活動的飛行平臺。當前全球主要使用的空間飛船主要可以分為載人飛船及空間站兩類。① 載人飛船載人飛船是一種用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軌道作短期飛行,執行特定航天任務後再返回地面的載人太空飛行器,通常是一次性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 日專家:中國航天技術太強大了!日本已跟不上時代
    中國網新聞10月20日訊 (記者李智 實習記者張可涵)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表示,這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將完成探索試驗階段,並在將來轉入空間站階段的常態化運行。對此,日本媒體表示高度關注。
  • 中國航天發展的未來展望
    未來,近地空間的開發和利用仍將是世界航天活動的重點,並將進入更大規模開發和服務社會的新階段;載人航天向深空擴展,探索月球以及火星成為深空探測的新熱點;航天活動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大影響進一步增強,呈現蓬勃發展的新局面。目前,中國航天正處在重點跨越、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
  • 國外載人航天發展回顧
    從加加林首次飛天到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從太空梭巡遊太空到和平號空間站的長期運行,從多國聯合建造國際空間站到各國競相提出載人深空探索構想,載人航天能力不斷提升,規模不斷擴大,範圍不斷拓展,從近地空間邁向月球,並以向深空延伸作為未來發展的目標。
  • 航天產業發展概述
    但從圖 5 所示的中國太空飛行器(包括人造衛星,空間飛船及空間探測器)的發射數量變化可以明顯看出,自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我國太空飛行器年均發射數量均保持著穩定且快速的持續增長態勢,表明了我國航天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
  • 把握太陽的脈搏——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十年發展綜述
    十年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作為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機構,依託中國氣象局在監測、預報、服務以及技術支撐等方面完整的體系平臺,在成長的路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堅實的腳印。  2003年,中國氣象局在氣象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將空間天氣列為中國氣象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04年7月1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業務運行正式啟動,這標誌著我國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正式開始。
  • 包為民院士:航天發展面臨的控制問題與挑戰
    、月球探測等為代表的大規模空間設施建設及航天產業快速發展,相關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趨勢和新模式。 未來,我們的活動空間將從地球到月球,再到火星和太空,我們的視野將轉向地月空間,地月空間將成為航天任務主要目的地和前哨基地,航班化運輸系統將是最重要工具,為人類走向深空、探知未知世界、認知宇宙、拓展人類文明提供更多可能。深空探測業已成為各國競逐熱點,很多新興航天國家也不斷加入到深空探測行列當中,其目標還是重點鎖定在月球、小行星和火星等三類天體,各類計劃正在穩步實施。
  • 印度十年航天規劃瞄準火箭復用和先進推進系統,扶持私營航天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主席西萬在發表新年賀詞時闡述了未來10年的發展規劃,提出要發展可重複使用和重型火箭以及先進推進系統,並扶持私營航天活動。
  • 【國防軍工】航天科技五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團簡介及宣講計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隸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經過40餘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主要的空間技術及其產品研製基地,是中國空間事業最具實力的骨幹力量。主要從事空間技術開發、太空飛行器研製,空間領域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航天技術應用等業務,還參與制定國家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研究有關探索、開發、利用外層空間的技術途徑,承接用戶需求的各類太空飛行器和地面應用設備研製業務並提供相應的服務。
  • 手抄報圖片: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隨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業研製、生產、試驗與協作體系。航天事業有了迅速的發展。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在各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我國衛星的質量最大(173kg)。
  • 煙臺高新區航空航天產業蓬勃發展
    水母網1月14日訊(記者 王鑫 通訊員 劉奕彤)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但「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奮力前行、義無反顧;面對產業發展需求,破題起勢、再創佳績。堅定信念,不走「彎路」、不貪「捷徑」、不做「虛功」,經過一年的努力,煙臺高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崛起了一批優質重點企業、打造了一批高質量平臺載體、落地了一批創新示範項目。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 走進新國企:航天科工發布軍民融合發展成果
    中新網7月7日電 7月6日,由國務院國資委組織的「砥礪奮進新國企」系列採訪活動走進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活動上,航天科工從新產業、新平臺、新系統等多角度展示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成果。  新產業:商業航天揚帆起航  在新產業方面,中國航天科工國內率先發布千億商業航天項目規劃,持續推動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五大商業航天工程實施;快舟一號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發射,從籤訂合同到發射僅歷時8個月,順利完成「商業航天第一單」;開拓者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鯤一號」,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航天科工已具備獨立自主研製各類典型空間飛行器及平臺的能力
  •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 商業航天離我們有多近?
    其中,航天大數據應用產業園項目總投資達30億元,將建設包括航天大數據應用中心、新洲城市智腦、數字圈產業載體等項目。多個科技公司也一同籤約入駐。商業航天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未來每個人都可以用衛星」「太空飛行有望航班化運營」「推動人類實現自由進出空間」「月球定居」……論壇上,國內外專家為我們描述了商業航天的發展影響人們生活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