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7日電 7月6日,由國務院國資委組織的「砥礪奮進新國企」系列採訪活動走進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活動上,航天科工從新產業、新平臺、新系統等多角度展示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成果。
近五年來,航天科工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謀求轉型升級,不但為我國國防現代化作出突出貢獻,還積極投身於國民經濟主戰場,主動承擔起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和我國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的突擊隊重任,並在不斷前行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新產業:商業航天揚帆起航
在新產業方面,中國航天科工國內率先發布千億商業航天項目規劃,持續推動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五大商業航天工程實施;快舟一號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發射,從籤訂合同到發射僅歷時8個月,順利完成「商業航天第一單」;開拓者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鯤一號」,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航天科工已具備獨立自主研製各類典型空間飛行器及平臺的能力;面向商業航天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正式開建,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將實施一周內連發4顆衛星,實踐衛星星座的快速構建……近年來,航天科工在商業航天領域深耕細作,一連串的可喜成果讓社會各界感嘆。
面向未來,航天科工將繼續堅持「以商業化模式發展航天產業」的原則,以「三創新」為抓手,在國內率先開展1609工程,包括飛雲工程、快雲工程、行雲工程、虹雲工程、騰雲工程以及商業航天商業模式創新工程。其中,以飛雲工程為依託,構建基於無人機平臺的空中區域網;以快雲工程為依託,構建基於浮空器平臺的臨近空間區域網;以行雲工程為依託,構建星載窄帶全球移動物聯網;以虹雲工程為依託,構建星載寬帶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形成空間、臨近空間、空中、地面四位一體的信息網絡;以騰雲工程為依託,形成空天往返飛行能力;以商業模式創新為載體,通過商業化的方式整合社會資源、國際資源,持續引領商業航天產業發展。
新平臺:建設中國特色的工業網際網路
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中,以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正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我國擁有相對較完善的製造業體系,業務齊備、產業鏈完整,正處於轉型升級關鍵階段,必須抓住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窗口期』。建設可以滿足各類企業需求的中國人自己的工業雲平臺,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的需要,是新時期軍民深度融合的需要,更是保障我國製造業主權的需要。」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進行了深入分析。
早在2009年,中國航天科工李伯虎院士就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雲製造的理念;2015年,世界首批、我國首個工業網際網路——航天雲網正式上線,在2017年6月舉辦的工業網際網路高峰論壇上,航天科工正式全球發布工業雲平臺INDICS。航天科工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的工業網際網路,在推動企業自身轉型升級和軍用技術成果轉化為民用的同時,廣泛吸納全社會中小企業參與國防工程建設,進而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系統:打造信息安全的「銅牆鐵壁」
如何保障我國信息系統安全?基於國產處理器和作業系統的計算機能否滿足日常辦公的需要?從2008年的微軟「黑屏」事件到2013年的「稜鏡門」事件,我國重要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和個人電腦中採用的處理器、作業系統、存儲設備等均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的弊端受到舉國關注。
在航天科工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面前,這些問題得到了滿意的回答。據航天科工相關技術專家介紹,目前我國重要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和個人電腦中採用的處理器、作業系統、存儲設備等均嚴重依賴國外進口,構建起「銅牆鐵壁」般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及安全防護體系,是一項關乎國家信息安全「命脈」的「民族工程」。
目前,中國航天科工成功實現了近20個自主可控信息系統的上線運行,並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關鍵軟硬體產品研發、遷移適配、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新工程:從「金稅」到「營改增」
20多年來,航天科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成為國家「金稅工程」核心設備提供商,為國家稅收增長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新時期,航天科工為「營改增」提供核心設備與服務,完成了多個行業「營改增」的全國推廣,服務企業用戶900萬戶,為營改增稅控系統保駕護航,直接服務國民經濟建設。
營業稅改為增值稅意味著從徵稅方式、徵稅群體、稅率到軟體系統、硬體設備等一系列的複雜變化。航天人應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對系統進行全面升級,這又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新。
更加重要的是,「營改增」覆蓋全行業後,系統產生大數據的準確性是以前逐級上報所不能比擬的,屆時各行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一目了然,國家可據此精準分析經濟走勢,進行宏觀調控。
新方向:為「安康樂知」保駕護航
在高樓林立的滅火現場,在抗震搶險的一線,在反恐維穩的戰場,在刑偵禁毒的山區,在人跡罕至的能源管線處……由航天科工製造的既能「上天」又能「入地」、「入海」的「神兵利器」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服務國計民生的「神兵利器」,為人們生活的「安康樂知」保駕護航。
2014年9月,研發的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制證設備及系統在全國全面啟用,實現了全程自主辦理;航天安保科技系統成功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國慶閱兵等重大節慶賽事活動,成功實現了從「大型活動安保」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系統工程的縱深拓展;全國首個城市地下管線綜合項目在德州市正式落地,守護城市平安,探地雷達可以實現對地下管線的「無損檢測」;海鷹無人機可以24小時全天候實施監控,可在低溫環境下工作,已成功應用於國土測繪、警用巡邏、應急救援、農林植保等眾多行業領域……
對於航天科工在未來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主戰場和大方向,航天科工有著明確的思路。高紅衛董事長表示,「安、康、樂、知將會驅動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安就是安全、康就是健康、樂就是歡樂、知就是知識。因此,航天科工將高度關注人們『定製化、個性化』的需求,高度重視發展信息技術、智慧產業、智能技術的應用,高度關注顛覆式創新,推動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