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演好音樂劇《在遠方》裡快遞小哥出身的姚遠,阿雲嘎在創排期間跟著楊師傅體驗了一天快遞員的生活。
一大早開始,在集散中心一單一單分揀,給顧客一個一個打電話,然後把貨物一件一件送上門。一次派送中,阿雲嘎將單元與樓號弄反了,「白爬了一次5樓」。
「以前經常收快遞,但對快遞小哥的了解只是與他面對面的一瞬間。這回體驗一天,發現他們的工作太不容易了,需要極大的耐心,有時候還需要看顧客的臉色。」阿雲嘎說。
1月7日晚,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歌劇舞劇院演出的原創音樂劇《在遠方》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開啟一連四天的演出。這是上海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氣溫是零下六度至零下三度。劇場外的馬路上,時不時能看到快遞小哥們奔忙著送餐送貨。而劇場內,關於他們的故事正在上演。
講中國人的故事
音樂劇《在遠方》由劉燁、馬伊琍主演的同名電視劇改編而成,講述了上世紀末的「黑快遞」姚遠與兄弟們在躲避稽查途中,誤打誤撞與稽查隊長女兒路曉歐相識,從而引發出一系列笑中帶淚的故事。原作編劇申捷操刀,將一部54集長度的電視劇壓縮進兩個多小時。
在中國,目前有400萬快遞小哥,日均運送貨物3億件,他們連接著千城百業、千家萬戶。疫情中快遞小哥的奔忙,在抗擊疫情與服務民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前在北京的首演,帶著阿雲嘎送了一天快遞的楊師傅楊敬山來到演出現場,坐在第一排看完了《在遠方》。楊敬山已經做了10年快遞員,面對去年年初的新冠疫情,他帶領著4人快遞支援服務隊奔波在7個小區樓層間,為社區居民送糧、送菜、量體溫、運垃圾,傳遞溫暖。
《在遠方》把楊敬山等快遞小哥的生活環境呈現在舞臺上,裸露的鋼架是他們每天接觸的貨架。主人公姚遠住的地下室小屋,還原著他們的生活環境。旋轉的「梯子」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見證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劇中的姚遠雖然最初與兄弟們「住在最黑的角落」,但他們心中始終相信,辛苦奔忙過後一定能「衝向雲天,走向遠方」。
為什麼會選擇演一部原創音樂劇,演一個快遞小哥?阿雲嘎說:「海外引進音樂劇有很多好的文本好的音樂,但總覺得少了一些情感共鳴。要做一部原創音樂劇很艱難,但可以講述身邊的人的故事和情感。《在遠方》是我們父輩、兄長的故事,講述了他們的挫折、悲傷、勇氣和力量。希望看了這部作品的觀眾,也能給這些平凡英雄帶去一點溫暖。」
唱平凡人的歌
音樂劇《在遠方》匯聚了金培達、張筱真和阿雲嘎三位作曲,這也是阿雲嘎第一次嘗試為音樂劇作曲,並且一寫就是7首歌。
這次創作對阿雲嘎來說更像是有感而發。「為了這部音樂劇,我們團隊每天在一起,熬到晚上12點,想不創作點歌都不行。這些歌單獨聽不一定特別棒,但在劇中此時此刻的情境中,它是恰當的,對於音樂劇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
《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西貢小姐》等經典音樂劇,常常有著宏大的歷史敘事和傳奇的人物故事。但《在遠方》聚焦小人物,呈現日常生活的點滴。三位創作者在風格上達成了共識:用質樸的音樂和直白的歌詞去講故事。阿雲嘎說:「可能這些歌聽上去很簡單,但都是用真心去寫的。可能還能挑出一些毛病,但我還在一個學習的過程中,希望能探索中國音樂劇的表達方式。」
由於在打磨音樂劇的過程中總是不厭其煩地修改,阿雲嘎在劇組得了一個「阿改改」的綽號,導演肖傑則被稱作「肖變變」。肖傑說:「做中國原創音樂劇太難了,我們一直在學習國外的音樂劇,目的就是有一天可以不用再學,可以創作出哪怕不完美,但有中國風格、符合中國人審美的音樂劇。」
《在遠方》的戲劇指導孫博,在劇中扮演姚遠的二叔,是把姚遠領進快遞行業的人,他在劇中唱的一首《二叔是過來人》給不少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孫博說:「二叔是生活中多餘的那個人,是被我們忽視的人。希望這些不服老、仍在發揮餘熱的人,可以不被世界忽視,可以被生活溫柔以待。我們希望為他們唱一首平凡人的歌,唱給所有為理想奮鬥著的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