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一場一堂英語課開始,臺上已經成為英語老師的陳念在帶著學生念著「這是我們曾經的樂園」的英語詞句,講臺上面的8個字正是本部影片的主旨所在。陳念的目光注視在臺下一個低頭不語的女生身上,漸漸回想到自己高中校園生活。
來到教室,陳念便戴上耳塞聽學英語,但更多的或許是對於外界的逃避。當周圍同學急匆匆從她身邊跑過,跑出教室,她才意識到有事情發生了。
悲劇發生了,同學跳樓自殺,導致跳樓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沒人敢說
而陳念想試著改變,試著不在懦弱,向警察告知學校欺凌導致同學跳樓。然而可恨的是面對警察的審問,實施欺凌的幾個女生卻絲毫沒有內疚。
在這以後,這幾個學生欺凌的目標變成了陳念,作為一個毫無反抗之力,並且沒有父母依靠的女生,她能做的只能是忍耐,堅持。如她班主任所言「路上總會有陰影,但抬頭總會見到陽光」。生活總是充滿這不期而遇,讓她意外認識了小混混小北,小北父親躲債外逃,母親因為小北的拖累未能改嫁也棄小北而去。而陳念的善良和關心讓小北心生感動和喜歡,自此兩個心靈孤獨的少年相濡以沫,小北便擔負起了保護陳念的責任。
然而畢竟小北是個小混混,光顧派出所是常事,就在小北有一次被請進派出所的空檔,讓以魏萊為首的幾個學生有機可乘,狠狠的把陳念欺負了一頓,還當眾撕破了陳念的衣服拍下了陳念的裸照。當小北匆匆回到家中,看到蜷縮的在地上陳念滿臉是傷,心如刀絞,怒不可遏,想去報復,卻被陳念攔下,她只是想堅持到高考,或許高考結束就是光明到來的時刻。如高考前的那場大雨,似乎導演在隱喻這便是一道分界線。
然而一則新聞卻又遮蔽了即將到來的曙光,魏萊死了。陳念失手把魏萊推下了臺階,致使魏萊身亡。而小北想替陳念頂罪,但這樣對兩個人並不是最好的結果,最終陳念選擇自首。故事的最後陳念問小北:「再來一回你還會這麼做嗎?」而小北的回答卻是「沒有如果,不喜歡這樣的如果」。事實便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有這樣的如果,校園欺凌事件對孩子們的傷害可能是一生的。
校園欺凌事件在近幾年引起了社會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也實施了一系列措施。
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欺凌的事件,並不時有校園學生暴力案件的百報導,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靈被扭曲的孩子們作案手段之殘度忍,令人觸目驚心。在日本,校園欺凌已經變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有許多學生自殺。並衍生了一個獨特的現象「不登校」。
任何形式的欺凌問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欺凌不但對「受傷者」造成傷害外,而且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造成傷害。「欺凌者」由於長期欺負別人,答內心得到極大滿足,以自我中心,對同學缺少同情心,而「旁觀者」會因為幫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內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園欺凌」對受害者的傷害也不可回小視,受欺凌的學生通常在身體上和心靈上受到雙重創傷,並且容易留下陰影長期難以平復。同時「校園欺凌」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整體紀律和風氣。
所以,學答校須正視並加以制止和預防欺凌事件的發生。並且同學和家長的努力也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