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赫兄弟權勢網:美國巨富家族的上位和內鬥

2020-11-29 騰訊網

科赫家族常年佔據全球最富家族榜前幾名,其所擁有的科氏工業集團涉足從化工燃料到生活用品等多領域,在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僱傭十餘萬名員工,年收入超千億美元。

科赫家族不僅因此成為總身家逾千億美元的巨賈,亦得以將權力觸角伸到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家族主心骨查理·科赫的自由主義理念帶領下,科氏工業集團成了美國實力最雄厚的遊說機構之一,規模大到被外界戲稱為「Kochtopus」(Koch和「章魚」一詞octopus的組合)。

諷刺的是,雖然查理自詡自由主義者,但科氏工業是典型的在裙帶資本主義環境下蓬勃發展的企業。他們通過僱傭龐大的律師和說客隊伍,在一個與政府補貼和監管密切相關的壟斷行業隻手遮天。

「科赫家族系列文章」將按照家庭、商業、政界三個主題分別展開,本文主要寫科赫家族的家庭。

1

科赫家族的故事始於弗雷德·科赫(Fred Koch)。他1900年9月23日出生於美國德州小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就展現出學業上的出色天賦,17歲考入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22歲進入MIT(麻省理工學院)進一步深造。

(弗雷德·科赫)

弗雷德的青春年月適逢美國汽車行業的高速增長,這一變化導致全美對汽油需求日益增多,引得許多人投身石油行業發家致富,弗雷德的叔叔路易(Louis B. L.)也乘著這股風潮在俄州建了煉油廠。弗雷德將這一切看在眼裡,認為未來屬於能從地裡榨出財富的工程師和企業家。

25歲時,弗雷德加入了同學基斯(Percival Keith)創辦的石油工程公司,且主動要求成為正式合伙人。最終,他以300美元購買了公司三分之一的股票,並在多年後基斯退出公司時,與另一個合伙人溫克勒(Lewis Winkler)將公司改名為溫克勒-科赫工程公司(Winkler-Koch Engineering Company)。

乘著石油行業的東風,以及新提煉工藝的使用,公司發展迅速,弗雷德的身家亦水漲船高,開始結識名流。1932年10月,他和認識僅一個月的富家女瑪麗(Mary Robinson)閃婚,後者在1933年、1935年、1940年分別生下四個兒子:小弗(Frederick)、查理(Charles)、雙胞胎大衛(David)和比爾(Bill)。

(瑪麗)

弗雷德的育兒風格老派古板,他從不向孩子表達愛意,且極力避免創造物質條件優越的環境,只在他們完成家務或農活時才會給報酬。為培養孩子的好勝心,弗雷德甚至會鼓勵他們互相爭搶、打架。在這種「鐵腕統治」下,科赫家個性迥異的四個孩子之間常有衝突。

(左至右:比爾、查理、大衛、小弗)

大兒子小弗是兄弟裡的異類,他不像三個弟弟那樣好勝,對商業也毫無興趣,只喜歡藝術。隨著年紀漸長,他和爸爸弗雷德的矛盾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他也成了家裡唯一一個沒去MIT念大學的孩子。三個弟弟心領神會地對這個哥哥避而不談,仿佛家中沒這個人。

(左一比爾,左二大衛,右一小弗,右二查理)

小弗的退出,導致弗雷德將二兒子查理當成首選接班人來培養,對他要求極為嚴苛。然而青春期的查理十分叛逆,經常打架、鬥毆,被忍無可忍的父母送到軍校後,還和校方管理層發生了衝突。長大後的查理成為穩重低調的商人,這一轉變令科赫家族的許多親戚感到不可思議。

大衛和比爾雖是雙胞胎,處事風格卻截然不同。大衛性格怡人討喜,從小到大都是學校風雲人物,且與二哥查理關係融洽,比爾則從小就是個暴躁易怒、看不慣二哥、不擅社交的人。弗雷德夫婦對孩子們的不關心也加劇了比爾的不安感,他長大後曾表示父親的關心是他們四兄弟爭搶的貨幣。

(左:比爾,右:大衛)

2

不過孩子們的惡性競爭並非弗雷德本意,他曾告訴他們不要因家事鬧上法庭,否則家族生意可能會被牽扯的精力和打官司的費用而拖垮。這個建議與弗雷德早年賺取第一桶金時的不愉快經歷有關。

早在弗雷德創業前,他的合伙人基斯與溫克勒在一家名為環球石油(Universal Oil Products)的公司工作,並藉此對該公司獨有的新型高效煉油技術了如指掌。為了阻止環球的崛起,當時的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對其進行了聯合收購。

(弗雷德·科赫)

溫克勒在離開環球、與弗雷德共同創業後,將這種新工藝應用到自家公司的業務中,並因此賺得盆滿缽滿,在石油行業異軍突起,繼而引發了環球石油的訴訟。經過緊急商討後,弗雷德和溫克勒的律師團隊決定從反壟斷的角度進行應對,還為此設立了專門的訴訟基金。

經過幾年的膠著訴訟戰後,弗雷德和溫克勒被判敗訴。不過幾年後,負責該案的法官被爆出受賄醜聞,因此包括弗溫二人在內的多起該法官負責的案件都有了「翻案」的機會。最後,二人歪打正著地在1952年得到了150萬美元的賠償。

這個結果看似是個勝利,實則對弗雷德、乃至整個科赫家族都影響巨大。在漫長的訴訟期間,他和溫克勒結束合作,他自己的精神狀況也受到衝擊,還不得不離開美國、前往蘇聯尋找新商機,並在這一過程裡,逐漸形成了貫穿他一生的政治觀念。

弗雷德第一次前往蘇聯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蘇聯方面對他不信任,派了一個名叫利夫希茨(Jerome Livschitz)的看守員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全程跟著他。弗雷德和利夫希茨的相處極不愉快,再加上當時蘇聯的經濟狀況很差,導致弗雷德回到美國後,逐漸成了一名極端而瘋狂的反蘇者和陰謀論者。他後來成了著名極右翼團體「約翰·伯奇協會」(John Birch Society)的創始成員之一。

(約翰·伯奇協會)

弗雷德也不斷將這些想法灌輸給孩子們,四個孩子從小就聽著「政府無用論」長大,不過他們對這些言論的態度並不相同。查理對這些理論全盤接受,這也成了他長大後一切政治行動的原動力,其他三人則較為隨性。雖然1961年豬灣事件發生兩周後,比爾和大衛曾因參加學校的反卡斯楚活動而招來警察,但那對他們來說純粹是個酗酒玩鬧的藉口,反對的是卡斯楚還是其他什麼人,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

(左至右:大衛、查理、弗雷德)

進入60年代後,弗雷德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為平穩完成業務交接,他要求當時在其他公司工作的查理馬上回來準備接班,否則他就賣掉公司。1961年,查理進入家族企業,任職科氏工程公司副總裁。

那時查理年僅26歲,但有勇有謀,他在四年內使科氏工程的銷售額翻番,還大膽地收購了幾家後來創造了可觀利潤的公司,深得弗雷德認可,職權不斷擴大。

(科赫家族)

3

1967年弗雷德意外逝世令查理很忐忑,但他拒絕了那些勸他賣掉公司的人,決心與其他石油巨頭抗衡。1968年,他宣布將家族產業整合為科氏工業(Koch Industries),當時科氏的年銷售額已達2.5億美元。

科赫家族還迎來了第一次家產糾紛。按照弗雷德的遺囑,小弗得到約14%的股份,其餘三兄弟各得約20%,剩餘部分由幾個親戚擁有,其他形式的財產都留給了妻子瑪麗。

不過小弗意外發現,弗雷德前些年給他設立的兩個信託基金都被取消了,查理的解釋是,這是因為小弗之前屢次竊取家族財產。小弗反擊說這完全是查理的誹謗。弗雷德去世8個月後,查理對小弗的股份也動了收購的念頭,但由於價格沒談攏而作罷。

(小弗)

不過這次摩擦沒有影響科氏工業的穩定,因為公司的管理權牢牢握在查理一人手中。

在查理的掌舵下,科氏工業迎來了高速擴張、大舉收購的時期,收購對象範圍不僅包括石油業,還有化工行業、管道運輸業、公路建設業,以及貌似和石油業關係不大的農業、電信業、運動業等等。查理也有過決策失誤的時候,他在70年代初買下的五艘超級油輪,最後帶來了巨大損失,但總體而言,他的經營能力得到了令人矚目的回報,他用15年的時間,將公司總值從5000萬美元提升到15億美元。

為了實現這些增長,查理成了終年無休的工作狂,因此他1972年與家有百貨公司的富二代伊莉莎白(Elizabeth Buzzi)結婚的消息令許多高管送了一口氣:他們覺得查理成家後會多花些時間陪家人。查理夫婦在1975年和1977年分別有了女兒小伊(與母親同名)和兒子蔡司(Chase)。

(查理與妻子伊莉莎白)

大約在查理結婚前後幾年,大衛和比爾也加入了科氏。大衛也是工作狂,但相較查理,大衛在工作之外喜歡浮華享樂的生活,他在科赫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比爾的成績沒大衛亮眼,但也盡心地經營著一家子公司。在這一階段,三兄弟無明顯矛盾。

4

查理在60年代初首次參與了由信奉自由主義的商人勒菲弗(Robert LeFevre)創辦的自由學校(Freedom School),並很快被其吸引,這是他參與政治的開端。查理閱讀了許多相關書籍,順理成章地成了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擁躉。他自小被爸爸弗雷德灌輸的自由主義理念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被強化。在60年代中期與查理打過交道的學者迪澤列加(Gus diZerega)評價查理「甚至可能是無政府資本主義者,他相信社會的幾乎所有功能都可以由私人資助,消除對政府的需要」。

(勒菲弗)

結束在自由學校的課程後,查理成了該校管理層的一員。1969年,查理正式僱傭了首個負責政治議程事務的助手皮爾森(George Pearson)。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裡,查理資助了大量自由主義相關的組織、活動、學者培養計劃,他深不見底的錢袋子給該領域帶來蓬勃發展。

但查理並非盲目撒錢,他一直追求一種連貫的策略,來把所有四散的點,連接為一場真正的大型社會運動。1977年,他和號稱20世紀美國自由主義運動中心人物的羅斯巴德(Murray Rothbard),以及時任自由黨黨主席的克蘭(Edward Crane III)共同創辦了智庫「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三人分工明確:克蘭負責管理,羅斯巴德負責理論建設,查理負責出錢。

(羅斯巴德)

隨著在圈內影響力漸長,查理開始受到關注和批評,負面評論不僅來自其他學術派系,還有許多來自同黨。自由主義哲學家康金(Samuel Konkin III)發明了「Kochtopus」(Koch和「章魚」octopus的組合)一詞,諷刺卡託研究所打著自由主義的旗號巴結查理這樣的富豪。這種觀點代表了當時許多自由派人士的想法。

(「科赫章魚」)

1979年,科赫家族首次參與政治競選,自由黨總統競選人克拉克(Ed Clark)邀請查理成為其1980年總統競選搭檔,不願拋頭露面的查理拒絕了,推薦了弟弟大衛。克拉克邀請科赫家族的原因非常簡單:他們太有錢了(當時《聯邦競選法案》允許候選人為自己的競選活動無限制地出錢)。

(1980年自由黨競選徽章)

不過這場競選對自由派所有參與方都是場災難。不僅競選慘敗,自由黨和克拉克、自由黨和科赫家族,到最後都互相看不順眼,卡託內部的羅斯巴德和克蘭也鬧出矛盾,最後以查理趕走羅斯巴德收場。查理也反思了自己的擴張策略,給Kochtopus做了減法,關停了部分機構。

5

與查理在政壇遇到的首次挫折相比,他的家裡正在醞釀一場更大的矛盾。

比爾完成博士學業後,他和查理的關係逐漸回暖。查理為他成立了一個風投基金,但因投資成績不佳在1973年關停。後來比爾從銷售做起,最後被查理任命為科氏碳廠的負責人,不過這個子公司的經營情況依舊不好。

(比爾·科赫)

然而比爾的野心很大,他一直希望查理給他更高的頭銜、更大的權限,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比爾甚至還繞過查理私下約談過部分股東。兄弟倆的關係重新回到冰點。1979年聖誕節家宴上,比爾當著所有人的面,對媽媽瑪麗大發牢騷,還批評查理獨攬科氏大權。自那之後,科赫一家再也沒一起過聖誕節。

不過比爾對查理的批評並非完全沒道理。當時科赫因賄賂土管局、操縱石油價格等行為面臨許多刑事訴訟,法律風險很大,此外查理向他的「自由主義事業」投入的公司資金也越來越多,其他股東根本沒權力幹涉。比爾建議查理讓公司上市,查理答覆道:「除非我死了」。

1980年7月3日,比爾把查理的「罪狀」整理為一封11頁的控訴信,發給包括查理在內的幾個股東,兄弟倆的戰爭正式拉響。他們開始各自為自己的陣營拉攏同盟,最終,這場把所有人都折騰得雞飛狗跳的家族內訌,以查理的盟友馬修(Howard Marshall II)購買科氏股票、將查理陣營的控股提高到51%收場。

比爾自然被開除出科氏工業,但由於他股東身份仍在,因此查理的日子依舊不好過。在1981年初開始的一場收購案裡,比爾不僅幹擾談判,還將收購細節爆料給《財富》雜誌。1982年10月,比爾正式向科氏工業提起訴訟,指控一長串管理問題。

1983年6月,雙方律師團隊進行了一場持續兩天的談判,最終,雙方同意科氏以1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所有異見股東的股份,其中包括比爾的4.7億美元,和半路被比爾搬來當同盟的小弗的3.3億美元。

(左:小弗,右:比爾)

分到巨款的小弗,開始了他瘋狂的藝術品收藏生涯,他沒有任何個人偏好,基本看到就買,令藝術界深感困惑,蘇富比拍賣行的員工因此給他起了個外號:「麥迪遜大道的吸塵器」(麥迪遜大道是當時蘇富比的所在地)。

這場鬧劇,給其他家庭成員帶來了傷害,大衛一度需要看心理醫生,媽媽瑪麗的身體狀況也急劇下降。為排解內心的寂寥,她和一個年齡只有她一半的、名叫奧利弗(Michael Oliver)的男子走到了一起。瑪麗的兒子們懷疑此人是來騙錢的,但他們的精力很快就被他們自己沒完沒了的工作和內鬥分散了。

比爾在享樂置業之餘,創辦了一家名為Oxbow的能源公司,該公司後來發展為數十億美元的規模。但他對科氏依舊耿耿於懷,1985年6月,他以隱瞞利潤的罪名再次起訴科氏工業,查理和大衛則聯手在1988年反訴比爾。同年,為了爭奪弗雷德創辦的慈善基金會的控制權,小弗也加入了這場混戰,與比爾一起又發起了另一場訴訟。

(Oxbow能源公司)

這對當時已八十多歲的瑪麗是沉重打擊。1990年12月21日,瑪麗離世,但她的死絲毫沒有減弱四個孩子間的戰火,為了在遺產爭奪戰中佔據有利條件,比爾甚至偷走了瑪麗的日記等私人文件。

6

訴訟戰仍在繼續,但已過知命之年的科赫兄弟的人生觀也發生了變化。1991年2月,大衛從一次飛機事故裡死裡逃生。在那之後,他決定收起往昔放浪不羈的花花公司生活,娶了比他小23歲的茱莉亞(Julia Flesher)為妻,並在1998年、2001年、2006年有了三個孩子。

(大衛和茱莉亞)

從飛機失事一年後的1992年開始,大衛又持續接受了前列腺癌相關的治療。藥物的使用令他身形走樣,為提高治療技術,他前後向各類癌症研究機構資助了數億美元。

比爾也在「鬥查理」之外找到了其他人生樂趣。他組建了自己的帆船隊伍,贏了1992年的美洲杯帆船賽,還在1993年入選美洲杯名人堂(2018年,他入選美國國家帆船賽名人堂)。他也像雙胞胎哥哥大衛一樣走入了娶妻生子的人生階段,但他的婚姻遠不如大衛穩定,他結婚三次,有五個孩子,期間經歷了家暴醜聞,和各種訴訟。

(比爾的船隊)

為了給仍在進行中的訴訟的陪審團留下好印象,比爾在庭審進行地的地方報紙上大肆宣揚比賽成績,並積極為各類機構捐款。查理被逼無奈,也加大了對當地的捐款力度。不過一樁事故成了這場「慈善競賽」的插曲:1993年,查理時年16歲的兒子蔡司開車時意外撞死一名路人,最後被判處100小時社區服務、18個月緩刑及為期10個月的宵禁。

(蔡司)

除明面的鬥爭外,兄弟倆私下也有許多動作。80年代起,二人就各自僱傭了私家偵探隊伍調查對方,手段多到仿佛CIA特工。除竊聽等常規手段外,據《名利場》的報導,為了套取信息,比爾手下的偵探甚至創建假公司、翻查理團隊人員的垃圾桶。比爾的疑心病越來越重,他甚至懷疑起自己公司的員工裡是否有間諜。

連比爾十分熱愛的帆船比賽,也成了他「情報工作」的戰場。他前後總計花費200萬美元用於帆船比賽相關的情報收集和反間諜工作上,令賽事組織方驚愕不已,以致於推出了專門禁止比賽間諜活動的條款。

不過他對查理最沉重的打擊,還是為科氏集團偷油案的調查而進行的活動。比爾早在80年代中後期,便找人在位於中西部的科氏石油開採地進行調查,收集科氏通過少報開採量來偷油的證據。巧的是,1987年,參議院也就偷油案成立了特別調查委員會。

聽聞此事的比爾,極為主動地為該案調查忙前忙後。最終委員會發布報告,稱僅在過去三年裡,科氏工業便以謊報數據的方式,偷走了價值3100萬美元的石油。根據該報告,司法部也開展了刑事調查。為了給已經手忙腳亂的科氏火上澆油,比爾以沒有繳納特許使用費為由,趁亂又起訴了科氏。

科赫兄弟之間亂如麻的訴訟案件,在90年代末有了初步結果。在經歷了長達11周的庭審後,1998年6月,法院就比爾在80年代提出的查理隱瞞公司利潤案,作出了查理獲勝的判決。2000年,石油盜竊案以科氏繳納2500萬美元和解金收場(其中740萬美元支付給比爾)。

不過比爾依舊不想就此放過查理。1996年8月,因科氏集團違規使用的一條丁烷管道破裂,導致兩個17歲青少年喪生,1999年,該案以科氏繳納3500萬美元的罰款和數額不詳的私下和解金結。在2000年,科氏又因數百件管道洩漏造成的水源汙染案件而進行了總計3500萬美元的賠償。

在這些案件審理過程中,比爾活躍在媒體前,極力給科氏塑造出為追逐利潤而無視人命、環境、法規的企業形象。另外,他還針對爸爸弗雷德那些尚未分割完畢的藝術品等遺產再次和其他幾個哥哥談判,2001年5月,科赫兄弟終於把這筆爛帳處理清楚,比爾和大衛的關係也因此有了改善。

7

這一系列訴訟給科氏上了一課,公司法律總顧問霍爾登(Mark Holden)說:「我們從90年代學到的教訓是,美國政府是我們最大的客戶之一。」擺脫訴訟陰霾後,查理再次通過大型收購,帶領科氏走進一段急速擴張的階段。2004年,科氏以42億美元收購紡織品製造商英威達(Invista),2005年以210億美元收購紙漿製造公司喬治亞太平洋(Georgia-Pacific)。2006年,科氏工業的年收入達到900億美元。

為了改善與聯邦政府的關係,查理聘用經濟學家芬克(Richard Fink)負責科氏公共事務、政府關係、法律等部門的重組,把科氏從一個能源集團變成了半政治性的企業實體。在芬克的規劃下,查理向幾百所大學和數不盡的智庫、政策機構、倡導組織捐款,炮製出無數自由派學者、報告、書籍、活動,極力在年輕一代的頭腦中灌輸他的價值觀。

(芬克)

科氏也成了查理進行自由主義實驗的微觀世界,查理信奉的管理口號被印在工人的考勤卡、咖啡杯等各種地方,人員招聘標準也嚴格遵照查理的政治光譜,芬克還會在公司業務部門推進意識形態統一教育。

查理鼓勵員工互相競爭,久而久之,科氏員工中的主力成了帶著「年輕、白人、男性、好鬥」標籤的同一類人。90年代末,科氏被一群前員工起訴,這些中年人表示他們被科氏使用不合理的考核制度強行解僱,並被一批更年輕的男性取而代之。

查理雖富可敵國,但他的政治影響力並非從天而降的,2003年他舉辦的研討會只吸引了17名參會者。他從自由派幕後人物變成保守派知名金主的轉折點,是2008年。在芬克的勸說下,他把當選總統的歐巴馬視為最急需剷除的問題,採取了一系列行動。

查理的一個重要陣地是「美國繁榮」組織(Americans for Prosperity)。

科赫兄弟通過該組織,竭力推銷他們那些不受人歡迎的觀念,比如減少州政府規模、解僱教師和消防員、減少公共服務等等。由於背靠著強大的科赫家族,美國繁榮隨時間推移,已發展為一個可以與美國傳統黨派相抗衡的組織,在遊說、基層選舉動員、政策鬥爭方面的影響力覆蓋幾十個州,成員超過200萬。

通過該組織,查理將反對歐巴馬的茶黨運動,煽動成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力量,還大力幫助共和黨在2010年眾議院和2014年參議院的中期選舉中佔據多數席位。2010年8月9日,歐巴馬在一次活動中公開點名「美國繁榮」,暗示該組織的所作所為對美國人毫無益處。

(美國繁榮組織)

支持歐巴馬的政客和媒體說話就沒那麼客氣了,隨著該組織知名度越來越高,查理受到的外界關注和批評也越來越多。科氏很快便採取了攻擊姿態,還建立了一個名為KochFacts的網站,專門用來反駁外界的批評。不過查理把外界的猛烈攻擊視為工作進展的象徵:「我認為,當我們(的行動)被視為有作用時,我們就會受到攻擊。」

(查理·科赫)

科赫家族領導的這個龐大網絡,經過多年演變,已成為共和黨世界裡有著重要分量的特殊存在。他們控制的龐大籌款網,能募集到與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一樣多的資金。他們在所有競爭激烈的選舉州,都可以通過「美國繁榮」採取真切有效的地面行動。他們有自己的政治宣傳網絡,還收購了多家選民資料庫公司。他們不只是共和黨的主要政治力量,也是美國的主要政治力量。

不過,科赫家族的影響力越強大,其矛盾之處就越明顯。他們聲稱政府干預越少越好、權力形式越多越好,但他們推進這種理念的方式,卻是通過自上而下的集權式管理來推進的。

8

在政壇之外,生活的洪流繼續滾動。大衛2019年去世,留下妻子和三個年僅二十歲上下的孩子,以及對許多藝術機構和醫療機構的慷慨資助記錄(不過他的良好口碑因晚年過於熱衷政治而受到影響);

小弗在2020年去世;

查理當了爺爺,但他對已進入科氏工作、對他的政治理念毫無興趣的兒子蔡司能否接班不置可否,他的女兒小伊投身出版業,遠離家族企業。

(左:蔡司,右:查理)

當這些第三代真正掌權時,科氏也許又會迎來新一輪內戰。

相關焦點

  • 美國科赫研究所開展融合科學的實踐與啟示
    所內科研人員和所外科研人員的專業背景主要覆蓋了生物學、化學、機械學、材料學、計算機科學、臨床醫學等。目前,該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包含所內和所外兩部分)中有 5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 位美國國家科技創新獎章獲得者、9 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 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5 位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9 位美國霍華德 · 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 狗血家族內鬥大戲上演,又一總裁人設塌了……
    這場舉報撕開的是家族內鬥的遮羞布。深扒下來我們才知道,原來象徵著純淨、忠貞的鑽石品牌背後,是創始人家族出軌、私生子、爭權、內鬥.......這故事,可比狗血偶像劇,精彩多了。01最近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舉家之力扶持老公的,最後多半沒有好下場。
  • 世界上最喜歡內鬥的三大民族,內鬥上千年不停歇,民族四分五裂
    世界上最喜歡內鬥的三大民族,內鬥上千年不停歇,民族四分五裂趣雅談史/文(原創)世界歷史上下幾千年,恐怕大家不知道事情還有很多,早期有三個大家族非常喜歡內鬥,他們的內鬥歷史非常有名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三個愛內鬥的家族的其中一個:斯拉夫民族。這個民族的內鬥可是長達數千年,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歷史。在古羅馬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蠻族部落,他們四處徵戰,硝煙不斷。斯拉夫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他們這個民族主要居住在波蘭地區,當時被稱為是維內德人。因為當時各大蠻族之間會相互搶奪領地,斯拉夫家族經常被騷擾,最終族長決定帶領大家遷徙。
  • 世界10大最有錢的家族,個個都富可敵國
    權力、財富、威懾是世界上強大家族秘密掌控世界所憑藉的手段,他們或富可敵國,壟斷一方經濟,或權勢滔天,主管一方政治。以下為大家帶來世界上10個最有權勢的家族,你或多或少都會聽過他們。10.新晉豪門:沃爾頓家族沃爾頓家族持有沃爾瑪48%的股份,整個家族積累了超過1910億美元的財富,這也使他們成為美國迄今為止最富有的家族。他們的財富比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財富之和還要多,甚至比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還要高。
  • 天河新天地211套商鋪已抵押 日之泉家族內鬥何時休?
    (贏商網記者報導) 據報導,日之泉家族因物業抵押貸款與否陷入「窩裡鬥」,進軍房地產開發的旗艦型項目天河新天地(預售證名稱:世名廣場)成為爭奪的核心。贏商網記者注意到,從目前來看,由於寫字樓與購物中心自持,天河新天地公寓部分僅能獲得5.75億元的銷售款,與開發投入不匹配,另外陽光家緣數據顯示,該項目購物中心1-5層的211套商鋪已被抵押,是否意味著日之泉家族成員已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內鬥終止?  日之泉如何與世名地產達成妥協與合作,天河新天地項目的資金平衡如何實現,購物中心商鋪的抵押用途是什麼,日之泉面對銀行的壓力到底會走向何方?
  • 中國最有錢的家族之一,12代人都是高官巨富,連皇族都需要求助
    而在河南省,以前就在存在著富可敵國的一個家族——「康氏」。康氏家族居住的地方,是一處叫做「康百萬莊園」的古代大型私人莊園。康百萬莊園在如今的河南康店鎮,這處莊園最早建立的時候,是在明朝的康佳先祖時代,那時候的規模遠遠沒有現在這麼大,叫做康氏莊園。直到第六代的康紹敬當了大官以後,康氏莊園才逐漸興旺了起來。
  • 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所長科赫:人腦神經細胞的分類至關重要
    【財新網】(記者 周泰來)神經科學家、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首席科學家克里斯多福·科赫(Christof Koch)11月15日在第八屆財新峰會上表示,科學家們至今對人腦神經細胞知之甚少,而對人腦神經細胞及其連接的分類至關重要。
  • 日本最厲害的五大家族,國家的老大都是換著當,百年來權勢太大
    原標題:日本最厲害的五大家族,國家的老大都是換著當,百年來權勢太大 你了解日本嗎?你想知道日本的政治體系嗎?你想知道什麼是「二代執政」嗎?你想知道「二代執政」產生的原因嗎?
  • Python科普篇——科赫雪花(科赫曲線)繪製
    簡介:科赫曲線是一種分形。其形態似雪花,又稱科赫雪花、雪花曲線。它最早《關於一條連續而無切線,可由初等幾何構作的曲線》(1904年,法語原題:Sur une courbe continue sans tangente, obtenue par une construction géométrique élémentaire)。
  • 一個家族能多有錢?世界最有錢5大家族,第一名員工能組建個城市
    在中國,比較知名的大財團包括李嘉誠家族、鄭裕彤家族、何鴻燊家族、榮氏家族等等,這些財團都坐擁巨額財富,產業十分豐富,資產實力在國內名列前茅。但當把這些家族放在世界的時候,排名就要靠後不少了,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實力強大的財團,像是日本有包括三菱、三井在內的六大財團、韓國有三星財團,而美國的財團就更多的。而這些知名的大財團並不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在世界最有錢的5大家族中,美國獨佔了3個。
  • 盤點歷史上20大巨富:洛克菲勒3360億美元居首(全文)
    在史上20巨富榜中,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和卡洛斯・斯利姆是僅存的三位在世富豪,而且僅計算其在1999-2007年泡沫高峰期間的淨資產。你會發現大部分上榜巨富來自英格蘭和美國,部分原因是由於這些國家容許財富估算,比如成吉思汗,就因財富無法進行估算而未能上榜。
  • 阿涅利家族:義大利無冕之王
    過去百年間,阿涅利家族幾經浮沉依然屹立不倒,並且橫跨政商兩界,被稱為義大利「王族」。一位美國外交官曾如此評價這個家族,「找遍美國,也無法找到這樣一個家族,足以代表國家的聲望,而義大利的阿涅利家族就是這樣的權勢象徵。」都靈是阿涅利家族發跡的地方。1899年,喬瓦尼·阿涅利與幾位合伙人一起創辦了菲亞特。
  • 洛克菲勒家族久盛不衰的秘訣之一:主動結交可以讓你價值互補的人
    約翰·洛克菲勒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億萬富翁。洛克菲勒以石油產業起家,是世界公認的「石油大王」。在巔峰時期,他曾壟斷了全美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1870年,31歲的洛克菲勒一世創立了標準石油公司。
  • 孔子:上位者的七種德行,你的領導合格嗎?
    先說一個故事,在《孔子家語》裡記載,有一天孔子閒來無聊就和徒弟曾參吹牛道:「我有一套成就王業的道理,如果上位者聽了,他們不用出門就能治理好國家了。」曾參一聽,嚇得趕緊從榻上爬起來,恭恭敬敬地請教老師治國的道理。孔子本來這套理論是要說給諸侯君主聽的,但是見徒弟比較乖巧,於是就和他說國君對內實行「七教」就可以不用勞煩政事了。
  • 使用科赫曲線繪製小雪花
    科赫曲線又叫雪花曲線,它最早出現在海裡格·馮·科赫的論文中,是分形曲線中的一種。我們首先對科赫曲線進行大致了解,然後利用Python中的Turtle庫繪製一副雪花。什麼是科赫曲線,如何繪製對於科赫曲線的描述,某度是這樣描述的「科赫曲線是一種分形。其形形態類似雪花,又稱科赫雪花、雪花曲線。」。
  • 美太空人科赫打破女性最長太空任務的紀錄
    這一紀錄原先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人佩吉·惠特森於2017年創造,時間為289天5小時1分鐘。後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延長了她的駐留時間,部分原因是為了收集更多有關長時間太空飛行影響的數據。按計劃,她將於2020年2月6日著陸。
  • 韓國財閥樂天家族,遺囑再引發兄弟內鬥,家族醜聞堪比韓劇……
    話說,作為韓國第五大財閥的樂天家族,從來不缺韓劇裡豪門家族內鬥,兄弟相殘,爭權奪位的狗血橋段,相信大家早有耳聞了。最近這些年這個家族在韓國的名聲,也在近幾年一瀉千裡,跌到谷底。甚至一提到樂天,人們先想到的都是他們家的醜聞。
  • 香港六大家族正式告別一代管理 二代三代上位各顯身手
    不過,由於近年香港區域市場動蕩,以及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重組一事,李嘉誠背後幹預的還是相當頻繁,可以說李嘉誠雖然退居幕後依然過問家族事宜。 至1993年底,吳光正家族所控制的8家上市公司市值達1007.61億港元,在香港上市公司十大家族財團中排名第七位。   香港富三代:出現上位個別還是小學生
  • 家族「富過四代」,一夜之間拿到300億港元股票
    來源:一波說近日,年僅24歲的95後謝承潤,一夜之間成了億萬富豪,原因是他背後是一個「富過四代」巨富家族,加上自身也非常優秀,父母無償地將自己所持有的近300億港元股票轉予了他。謝承潤畢業於賓大沃頓商學院,他是泰國正大集團第四代家族成員、中國生物製藥創始人謝炳和其妻子鄭翔玲之子,他同時還是獵聘北美CEO。
  • 美國黑幫甘比諾家族為何能後來居上,原因竟然和他的老大如出一轍
    另一個幫會頭目馬蘭扎諾以為他統一了當地的勢力,沒想到剛高興沒幾天,也被槍殺在了大街上,就這樣,路西阿諾和阿納斯塔西亞用很卑鄙的手段完成了對兩個幫會的統一。當上新老大的阿納斯塔西亞還沒有想好給這個家族起個什麼好的名字,就得罪了另一個家族的老大傑諾維斯,此人意在叫嚷他就是個殺人狂魔,是他幹掉了自己的老大才上位的,對此,阿納斯塔西亞一直想著要除掉這個傢伙,並且從暗地裡策劃已經到了公開喊話。就這樣過了五六年,他們之間已經從互相看不到了殺彼此的人來搞事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