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綱動物---貘mo

2021-01-14 動物知識庫

貘(學名:Tapiridae、Tapirus):貘科僅1屬5種。分布於東南亞(1種)和南美洲(4種)。現存最原始的奇蹄類,保持前肢4趾後肢3趾等原始特徵。體型似豬,有可以伸縮的短鼻,善於遊泳和潛水,植食性。

亞洲貘(印度貘)分布於東南亞從緬甸、泰國南部經馬來半島到蘇門達臘島,體型較大,身體黑白兩色,易於辨認。美洲的三種貘均體色比較單一,體型多小於前者。

中美貘分布於墨西哥到哥倫比亞之間,體型較大,是拉丁美洲現存體型最大的陸生動物。

低地貘分布於南美洲廣大地區,外形接近中美貘而略小,是現存貘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

山貘分布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北部,體型小,毛長而略捲曲,比較適應山區的寒冷環境。亞洲和美洲的貘雖然成貘體色有較大區別,幼貘卻比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均為瀕危物種。 

卡波馬尼貘是2013年在巴西和哥倫比亞發現的一種貘,與低地貘相似但小很多,毛髮顏色比低地貘深。

物種學史

現有貘四種,是較原始的奇蹄類,曾遍及歐洲和亞洲,中新世開始遷入美洲。中國南方更新世統治地層中發現過貘屬的化石,殘存於亞洲南部的一些島嶼、中南半島以及美洲。美洲的4種貘均體色比較單一,體型大多小於亞洲貘。中美貘分布墨西哥到哥倫比亞之間。山貘主要分布於哥倫比亞、厄瓜多境內的安第斯山脈。

貘是食草動物,體形像豬,但比豬大,在100萬年前到1萬年前之間廣泛生存溫暖潮溼的環境,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華南地區。但由於環境的變遷,巨貘在大約1萬年前滅絕。除了東南亞尚存其「近親」——亞洲貘外,貘的其他物種還只剩下四種,其他的已經全部滅絕。

形態特徵

貘科最原始奇蹄目,保持前肢四趾後肢三趾等原始特徵。軀體粗壯笨重,體長近2米,體重180千克以上;皮膚厚韌,毛被稀少;鼻端向前突生,能自由伸縮;耳中等大小,卵圓形;尾極短;有1對乳頭。貘體型似於豬,體被硬毛,有可以伸縮短鼻,善於遊泳與潛水。世界上的奇蹄目貘科總共有4個種類:東南亞的亞洲貘,中美的中美貘,南美的低地貘、山貘和卡波馬尼貘。其中亞洲貘體型較大,身體黑白兩色,易於辨認。美洲的3種貘均體色比較單一,體型多小於亞洲貘。中美貘分布於墨西哥到哥倫比亞之間,體型較大,是拉丁美洲現存體型最大的陸生動物。低地貘分布於南美洲廣大地區,外形接近中美貘而略小,是現存貘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山貘分布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北部,體型小,毛長而略捲曲,比較適應山區的寒冷環境。亞洲和美洲的貘雖然成貘體色有較大區別,幼貘卻比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

貘的體色在美洲是因種而異的。其中南美貘的體色幾乎都是深棕色,頸部和頭冠上生有短而直的鬣毛,幼獸的身上有花斑,只是長大後慢慢消退了。它分布的範圍很廣泛,北起南美洲北部,南至巴西南部、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均可見到;山貘是貘中最小和最好看的一種,全身長有捲曲的黑色長毛,但沒有南美貘那樣的鬣,主要見於哥倫比亞中部和厄瓜多的森林地區。貝氏貘又叫中美貘,主要見於巴拿馬運河一帶,體色為棕黑色,頭頸部也有鬣,只是在耳尖、面頰及額的下部為白色。望去黑白分明,討人喜歡。 

生活習性

貘多半是獨居或成對生活,不喜群居。它們在森林中的空地上覓食,也常在水池裡打滾以殺死皮膚上的寄生蟲。貘也有厚皮,其上生有稀疏而短的細毛。亞洲與美洲的貘雖然成貘體色有較大區別,幼貘比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貘已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 [2]

是喜水的動物,從不離開森林的水邊,常常呆在水中或泥中,一來為了逃避敵人,二來為了冷卻身體,在水裡遊泳時可以將長鼻子伸出水面來進行呼吸。在陸地上活動也很敏捷,善於奔跑、爬山、滑坡等,走路時鼻吻部幾乎貼著地面。性情孤僻,大多獨自在林中遊逛,偶而也有2-3隻在一起的小群。不喜歡強光的刺激,只能夜間出來活動,白天則躲在陰暗的地方休息。視覺較差,但聽覺和嗅覺十分靈敏。在野外主要靠嗅覺覓食,以多汁植物的嫩枝、樹葉、野果,特別是水生植物為主要食物,能巧妙地運用它的長鼻子來卷摘食物,每天要吃9千克左右食物。牙齒非常堅硬,能夠咬斷粗硬的樹枝,臼齒的咀嚼面很寬,就像磨盤一樣,很適合於磨碎食物,即使纖維粗硬的枝葉,也能磨得粉碎。 [2]

分布範圍

貘科現存僅貘屬的5個種,分別分布於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兩地。亞洲貘分布於東南亞從緬甸、泰國南部經馬來半島到蘇門達臘島。

貘分布圖

繁殖方式

貘沒有固定的繁殖期,求偶時成對活動一段時間,交配之前雄獸和雌獸常常在一起團團打轉,互相啃咬,發出像鳥鳴一樣的各種聲音。交配在水中或陸上均可進行,然後雄獸便與雌獸分離。雌獸的懷孕期為392-419天,每胎產1仔,偶而產2仔。初生的幼仔體重為8-10千克,全身為深褐色,並且有許多黃色的斑點和條紋,在陽光下的叢林中形成了很好的保護色,以後逐漸腿去,6個月後完全消失。幼仔生下不久便可隨雌獸活動,不時地停下來吸奶,每天體重能長0.5千克左右。待雌獸奶水幹竭後,幼仔便開始吃樹葉和青草,逐漸適應獨立生活,4-5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25年。 

貘屬物種

亞洲貘(學名:Tapirus indicus):

為中大型哺乳動物,前肢有四趾,後肢有三趾。一般而言,亞洲貘體長為1.8至2.2米之間,站立高度有90至105公分高,成體一般重量約在230至310公斤之間;雌性的馬來貘通常比雄性的體型來得大,身體渾圓可愛,皮厚毛硬,全身除中後段有如穿著肚兜、包著尿布的白色體毛外,其它部位皆呈黑色。小貘出生時,身體有條紋狀的保護色、棕毛。其貌「似豬不是豬、似象不是象」,故也有古書稱之「四不像」。亞洲貘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泰國、柬埔寨和緬甸,生活在低海拔的熱帶雨林。 


低地貘(學名:Tapirus terrestris)

是南美洲是最大的野生陸地動物。呈深褐色,由頭頂至頸背有一道短而直立的鬃毛。它們體長達1.8-2.5米,尾巴長5-10釐米,重230千克。肩高達77-108釐米。能遊善跑,就算在崎嶇的山地也能奔走自如。它們的壽命約25-30歲。草食性。它們利用靈活的吻,來吃葉子、芽、嫩枝及細小的樹枝。分布地北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及蓋亞那,南至巴西、阿根廷及巴拉圭,西至玻利維亞、秘魯及厄瓜多。 


山貘(學名:Tapirus pinchaque):

體長180釐米,肩高:75-80釐米,體重150千克。身體大部分長有棕色至黑色的長毛,唇部四周為白色。成年山貘臀部有兩塊無毛區域。成年貘體長約1.8米,高0.8米,重150~230公斤。幼年貘身體帶有偽裝性質的條紋。主要棲息於海拔1400~4700米的山地森林中,主要以灌木、蕨類等植物為食。是現存四種貘中最小的一種,棲息於哥倫比亞、厄瓜多和秘魯北部的安第斯山脈地區。 


中美貘(學名:Tapirus bairdii):

體長通常為2米,身高1.1米,成年中美貘的體重在220-300公斤。與其他的貘一樣,它們的鼻子較長,可以靈活伸縮。前肢為四趾,後肢為三趾。臉部、喉部有一塊乳白色印記,面頰上則各有一個暗點。身體的其他部分則為深褐色或灰褐色。是三種美洲貘中體型最大的,也是墨西哥到南美地區所見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 


卡波馬尼貘(學名:Tapirus kabomani):

又名小黑貘。是2013年在巴西和哥倫比亞發現的一種貘,與低地貘(Tapirus terrestris)相似但小很多。是貘科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平均體重約105千克,體長1.2米,肩高90釐米,四肢比所有的貘種短。體色黝黑,軀體粗壯笨重,皮膚厚韌,毛被稀少;鼻端向前突生,能自由伸縮;耳中等大小,卵圓形;尾極短;有1對乳頭。體型似於豬,體被硬毛,有可以伸縮短鼻,它還具有較短的腿,頭骨明顯,有一道鬃毛在頭頂形成不太突出的波峰。 

物種價值

貘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的保護與禁運動物名單。

歷史上,中國貴州境內曾有大量的貘生存,但貴州省博物館僅館藏少量的貘化石。貴州省考古專家曹波說,巨貘化石的出土對史前考古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佐證,對古代氣候和地理環境的研究有較大價值。

相關文化

典籍

中國古代對貘的別稱。見《爾雅》、《雅》、《本草綱目》、白居易《貘屏贊》、《東周列國志》、《說文》、《南中志》、《舊唐書》、司馬相如《上林賦》、《雷波縣誌》、《酉陽直柰州總志》、《竹山縣誌》、《長陽縣誌》等。

中國古籍《山海經》中沒有「貘」的記載,而是記載了一種名為「猛豹」的動物,清代學者郝懿行在其所著《山海經箋疏》中認為「猛豹即貘豹」。原文如下:《山海經·西山經》:「獸多猛豹。」《山海經箋疏·西山經》:「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聲近而轉。」由此可以看出,《山海經》中並沒有記載名為「貘」的動物,更沒有記載此種動物食夢的內容。而網上流傳的來自《山海經》的那些關於貘的文字,是現代人臆造,非《山海經》中原文。

古文

中國唐代白居易的作品 《貘屏贊》(長慶三年,約莫公元八二三年,附錄全文如下)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毗闢瘟,圖其形闢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惑。遂為贊曰:

邈哉其獸,生於南國。其名曰貘,非鐵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貞。徵伐教令,自天子出。劍戟省用,銅鐵羨溢。貘當是時,飽食終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鑠鐵為兵,範銅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茲。何山不(音:產)?何谷不隳?銖銅寸鐵,罔有孓遺。悲哉彼貘,無乃餒爾。嗚呼!匪貘之悲,惟時之悲! 

文章的來由如下:白居易本來有頭痛的問題,延請畫工於屏風上,畫了貓熊的圖樣。因為它「寢其毗闢瘟,圖其形闢邪」。皮毛保溫、而形象闢邪。果然自此以後,頭不再因吹風所苦,所以寫了這篇「貘屏贊」以滋紀念。

至於內容的大意:貓熊吃鐵維生,自古君王有道,兵器不多、銅鐵的消耗亦少,貓熊飽食終日,不亦快哉!後來、大量的銅鐵被鑄成兵器與造成佛像。貓熊就只得挨餓了。白居易於此對這可愛的動物,報以同情。

實則,白居易字裡行間存有弦外之音:首先,山海經的有關「食鐵」的描繪,未必全然盡信,故有「因有所惑」的字句。此外、對於銅鐵的運用亦頗有微詞,戰禍頻仍,兵器日多。人心惶惶,佛像隨增。但未有釜底抽薪之計,帝王能愛民如子,不輕啟戰端,怎會有銅鐵不足之虞。 

傳說

在中國和日本傳說裡(一說源於《山海經》),「貘」(吃夢的這種也叫「夢貘」)是一種會食人惡夢的神獸。

夢貘是一種奇幻生物,傳說中,他們以夢為食,吞噬夢境,也可以使被吞噬的夢境重現。它被描述為在每一個天空被灑滿朦朧月色的夜晚,它從幽深的森林裡啟程,來到人們居住的地方,吸食人們的夢。它會害怕在吃夢的時候吵醒熟睡著的人們,因為它生性膽怯,在夜色中,只會發出輕輕的像是搖籃曲一樣的叫聲。於是人們在這樣的聲音相伴下越睡越沉,貘便把人們的夢慢慢地,一個接著一個地收入囊中。貘在吃完人們的夢之後,便又悄悄地返回到叢林中,繼續它神秘的生活。

貘尊

貘尊是中國西周時期的一種盛酒器皿。器內中空,背部開有一方形口子,上面扣蓋。從造型看,貘的形體酷似羊,首部微微昂起,吻部向前伸,雙目圓而有神,頭頂有捲曲的雙角,體態很是肥碩,四足卻較短,卷尾呈半環形。貘的兩側肩胛及後臀部位飾有四組清晰的夔鳳紋

1974至1975年間,在陝西寶雞市西周早期茹家莊2號墓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青銅器。此器形狀似羊非羊,似豬非豬,體態肥滿,大圓耳,兩目圓睜,長吻前伸,腹部微垂,4個獸蹄樣的足較短,尾巴短小捲曲,器體中空,背部開方口,上有四角橢圓方蓋。蓋上立一虎,虎頭前伸,雙目直視。兩耳、兩肩胛和後臀上均飾圓渦形捲曲獸體紋。此器通高18.6釐米,通長30.8釐米,重3.25公斤,出土時同一銅盤相配,應是一套盥洗器,而不是酒尊。考古學家對此器的定名一直把握不準,初時因觀其似羊,故起名「羊尊」,並一直延續此稱謂,一些出版物上也都採用此名。直到1993年春,當時的上海博物館館長、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到寶雞考察,經過仔細觀察、反覆琢磨,認為還是定名為「貘尊」好。在這之後,一些有關青銅器的書如《中國青銅器》、《中國青銅器全集》都採用此說。 

(圖文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


相關焦點

  • 「貘」登天津,動物園借展馬來貘,「六一」請大家前來觀「貘」
    (記者鄭毅)「貘」是什麼?聽說他是傳說中的食夢神獸,可以幫你吃掉噩夢;聽說他集齊象、馬、犀牛、豬四種動物的特色裝備,還愛穿大熊貓的外套;聽說他是真正的「活化石」,3500萬年來幾乎沒有改變,比大熊貓還古老!
  • 山貘你真的了解嗎?山貘知識科普
    山貘,拉丁學名Tapirus pinchaque,別稱是安第斯貘、毛貘、山地貘,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奇蹄目、角型亞目、貘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Mountain Tapir,命名人為Roulin,命名時間是1829年。
  • 貘是什麼動物?貘怎麼交配?
    【常見問題】貘是什麼動物?貘怎麼交配?
  • 馬來貘引爆南山公園 眾人爭睹國寶風採
    親愛的小編碎碎念:昨天,馬來貘的帖子一發出來,小編在後臺收到好多遊客諮詢馬來貘的相關事宜,看來這呆頭呆腦的馬來貘著實萌到不少人,今天小編就把它的事好好和大家說一說
  • 天津動物園借展酷似「佩奇」的「食夢獸」馬來貘
    央廣網天津5月30日消息(記者劉陽)「貘」是什麼?聽說它是傳說中的食夢神獸,可以幫你吃掉噩夢;聽說它集齊象、馬、犀牛、豬四種動物的特色裝備,還愛穿大熊貓的外套;聽說它是真正的「活化石」,3500萬年來幾乎沒有改變,比大熊貓還古老!5月28日,天津市動物園專業技術人員出發去北京,迎接兩位神秘客人——馬來貘。
  • 觀察齧齒目動物(哺乳綱)
    學習完鳥類動物的特徵,我們來學習哺乳動物,哺乳綱是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通稱獸類。
  • 強勢曝光世界珍稀動物馬來貘產女!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喜提貘公主!
    近日,穿著「花俏童裝」的新生馬來貘小公主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與遊客正式見面啦!」是杭州野生動物世界6月9日成功繁育的首隻雌性馬來貘寶寶,也是整個華東地區的首例雌性馬來貘繁育!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獸醫院院長、動物專家劉建勳介紹:「馬來貘作為世界珍稀動物,數量十分稀少,目前國內也只有北京動物園、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和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三家有人工飼養。」這位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出生的「貘公主」,自帶一身小西瓜般的美麗花紋。
  • 動物世界物種庫:貘屬 Tapirus
    雖然個頭不小,但是貘是隱秘的動物,通常只在晚上悄悄活動。它們還極其擅長遊泳。貘最早誕生在北美洲,後來擴散到亞洲、南美甚至歐洲,但大部分最後都滅絕了,剩下的只有分布在亞洲和南美的這五種。中文名:南美貘(mò)英文名:Lowland tapir學名:Tapirus terrestris南美貘,草食性,又名巴西貘或低地貘,在南美洲是最大的野生陸地動物。南美貘棲息在南美洲亞馬遜雨林及亞瑪遜盆地近水的地方。
  • 走遍天津丨「食夢貘」近親南美貘前來踢館,天津動物...
    走遍天津丨「食夢貘」近親南美貘前來踢館,天津動物...近親南美貘前來踢館,天津動物園終現「群貘」聚首》今年的六一兒童節,天津動物園引進一對「食夢貘」作為禮物,陪伴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歡度節日。
  • 杭州野生動物世界 馬來貘喜添「千金」
    杭州野生動物世界 馬來貘喜添「千金」 2019年06月21日 08:23:36來源:杭州日報通訊員 董森超 記者 俞倩
  • 南美洲珍稀動物巴西貘廣州成功繁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5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疫情期間,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誕生的一個動物寶寶——巴西貘「琦琦」今天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隨著旅遊行業的逐步復甦,園區為「琦琦」舉辦了滿月活動,並解密巴西貘的繁育過程。巴西貘屬於獨居動物,成年巴西貘喜歡獨自生活。
  • 比豬鼻子還長的動物「貘」,你見過嗎?
    這種動物體型像豬,但略大,鼻子圓長,可自由伸縮,尾短皮厚。如今現存的貘只有五種,拜爾德貘、山貘和巴西貘生活在南中美洲,馬來貘生活在東南亞,新近發現的卡波馬尼貘也在南美洲。貘喜歡涼爽,也常在水池裡打滾以殺死皮膚上的寄生蟲。美洲的三種貘均體色比較單一,體型大多小於馬來貘。中美貘分布墨西哥到哥倫比亞之間,體型比較大,是拉丁美洲現存體型最大陸生動物。
  • 北京動物園回應「棒趕動物」:貘未受傷飼養員停職
    原標題:北京動物園回應「棒趕動物」:貘未受傷 飼養員停職檢查網傳視頻顯示,一名工作人員手拿棍棒,多次驅打一隻貘的臀部、頭部等部位,將貘趕向館內。日前有微博網友拍攝視頻反映,北京動物園一名飼養員在將中美貘收回館內過程中,存在使用棒子抽打驅趕動物的行為。記者今天(8月23日)從北京動物園了解到,公園管理處已對該飼養人員進行停職檢查處罰,並派獸醫對該中美貘進行了全面檢查,該行為未對動物造成傷害。網傳視頻顯示,一名身著綠色制服的工作人員手拿一棍棒,多次驅打一隻貘的臀部、頭部等部位,將貘趕向館內。
  • 4種經常被認錯的可愛動物
    看起來很像,不等於實際上一樣,動物世界裡面有很多長相接近,關係卻沒那麼緊密的物種,今日就講一講老被認錯的動物。1.羊駝不是綿羊,羊駝外號「XX馬」,雖然長得像綿羊,但其實屬於駱駝科,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呢!
  • 哺乳綱的基本形態特徵
    在分類學上,脊椎動物共分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和無鄂鋼。屬於脊椎動物的有害生物,基本上在哺乳綱,尤其是齧齒木和兔形目,少數為食蟲目。哺乳綱動物即通常所稱的獸類,其分類特徵是體型及其大小、身體各部位的比例、毛色、頭骨和牙齒的結構及其他的骨骼形態等。
  • 奇蹄目動物
    原始奇蹄動物的腳趾是前四後三,現生的奇蹄動物貘就是這樣的腳趾結構。奇蹄目成員胃簡單,不具備偶蹄目部分成員那樣多的胃室,但盲腸大而呈囊狀可協助消化植物纖維。【演化譜系】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哺乳綱(Mammalia) -真獸亞綱(Eutheria) -奇蹄目(Perissodactyla)下分為:馬型亞目、爪獸亞目、角型亞目 。
  • 動物過冬各顯神通 馬來貘的VIP套房有地暖
    氣溫驟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在動物保暖硬體上充分考慮周全,在動物飼料方面也做足了功課,那麼面對寒冬誰依然任性,誰還在嘚瑟,誰又乖乖躲進溫暖的小窩?讓我們一起到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看看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動物們都是怎樣對付寒冬的吧!
  • 山貘,一種奇特的動物,長相有些呆萌
    在自然界當中,動物的種類繁多,這也就使得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長相非常奇特的動物,它們自身有著比較獨特的習性,同時也在努力地生存著,不斷去繁衍著屬於自己的種族。山貘就是一種長相非常呆萌的動物,它有著像犀牛一般的四肢,但體型要比犀牛小得多,整體顯得比較可愛。
  • 知識點:貘,曾與我們擦肩而過
    貘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很陌生的動物,也是有在動物園裡才偶爾能見到,其實我國貴州早先是有貘這種動物的,我們的歷史典籍中也有很多關於貘的記載,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已經滅絕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貘都是從別國運來的,這也成為一大憾事。
  • 醜萌的南美貘在中國首次生崽 貘寶寶原來長這樣
    經歷一年零半個月的漫長孕期,2017年3月30日晚,浙江省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南美貘夫妻——「南南」和「美美」,終於順利誕下貘寶寶。據悉,它是目前國內首次成功繁育的南美貘寶寶。31日凌晨,「貘公子」起身吃到了第一口奶水,目前狀況十分穩定。本組圖片拍攝於2017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