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貘,拉丁學名Tapirus pinchaque,別稱是安第斯貘、毛貘、山地貘,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奇蹄目、角型亞目、貘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Mountain Tapir,命名人為Roulin,命名時間是1829年。
山貘是最小的貘,體長約1.8米;肩高0.75-0.80米;重量150千克。山貘是貘中最小和最好看的一種,全身長有捲曲的黑色長毛,但沒有南美貘那樣的鬣。長著一幅惹人可憐的傻相。頭部像豬,但比豬大得多,在奇蹄類中,它的鼻子和上唇向前突出還是相當可觀的。正因如此,貘可利用它來卷摘食物,另外它還有一雙小眼睛,望去沒有一點神採,仿佛剛剛睡醒的樣子。 幼年貘身體帶有偽裝性質的條紋。毛長而略捲曲,與亞洲的成貘體色有較大區別,幼貘卻比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軀體粗壯笨重。
此物種分布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北部,生活在溫帶的林區及草原,比較適應山區的寒冷環境。主要棲息於海拔1400-4700米的山地森林中。
此物種從生態方面看,它還有更奇趣的特點:例如它的水性特別好。據說,貘是非常膽小、羞怯、和善的動物。它為了保衛自己的生存權利,從祖宗那裡就傳留下來一種潛水本領;可在水底步行很久,無須到水面換氣。每當遇到敵害追蹤,它除利用適於叢藪穿行的體形、拼命鑽進矮樹叢中把敵人甩落外,還可採用遊泳和潛水的一技之長,迅速潛逃水中或河底,那些兇惡的追捕者——美洲虎、美洲獅等只落得向水嘆息。貘還有愛好在泥潭裡打滾的習性。每次滾翻後,渾身都弄得泥漬斑斑。貘為什麼要塗上一層泥土呢?原來它是由於沒有長尾巴,不能防止和驅除蚊蠅的螫咬,才學會了這套借泥巴防叮咬的伎倆。多以單獨生活為主,晝伏夜出。它們在森林中的空地上覓食,也常在水池裡打滾以殺死皮膚上的寄生蟲。山貘的天敵有美洲獅、眼鏡熊和美洲豹。
人類不斷發展的經濟活動對其棲息地所造成的蠶食和破壞,對它們的命運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以前山貘分布的大部分地區打獵是物種減少的主要壓力,但今天,主要的威脅來自罌粟種植,戰爭和生境破碎化。此外,在哥倫比亞的武裝衝突山貘一般單發性,繁殖率緩慢,家居範圍大,農業耕地對其棲息地侵佔和分裂,生境破碎,森林和高寒地區轉換以放牧和農業用地。哥倫比亞的主要威脅山貘是數量增長在安第斯地區。人們定居在該地區需要土地,耗材和服務,以及他們的活動導致棲息地的破壞。其他威脅包括水電大壩,高速公路穿越保護區,石油勘探和電網等的發展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潛在的重大威脅。
人類大量養殖牛並廣泛引入到最後剩下的山貘避難所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牛侵入山貘保護區發生的負面影響,與貘爭奪保護區內飼養的資源。除了競爭食物資源,有感染性疾病以及由牛攜帶的其它病原的傳輸的嚴重危險。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同時也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