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刺蛾屬鱗翅目、刺蛾科,別名洋黑點刺蛾、洋辣子。
寄主、分布與危害
扁刺蛾危害西府海棠、枙子花、桂花、石榴、櫻花、桃花、月季、山茶等數十種花卉,國內廣泛分布。以幼蟲取食葉片為害,甚至可將寄主葉片吃光,嚴重影響花卉生長。
源於安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手冊
形態特徵
成蟲:雌蛾體長13~18mm,翅展28~35mm。體暗灰褐色,腹面及足的顏色更深。前翅灰褐色、稍帶紫色,中室的前方有一明顯的暗褐色斜紋,自前緣近頂角處向後緣斜伸。雄蛾中室上角有一黑點(雌蛾不明顯)。後翅暗灰褐色。
卵:扁平光滑,橢圓形,長1.1mm,初為淡黃綠色,孵化前呈灰褐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1~26mm,寬16mm,體扁、圓形,背部隆起,形似龜背。全體綠色成黃綠色,背線白色。體兩側各有10個瘤狀突起,其上生有刺毛,每一體節的背面有2小叢刺毛,第4節背面兩側各有1紅點。
蛹:體長10~15mm,前端肥純,後端略尖削,近似橢圓形。初為乳自色,近羽化時變為黃色。繭長12~16mm,橢圓形,暗色,形似鳥蛋。
生物學特性
多數1年發生2代,少數3代。均以老熟幼蟲在寄主幹部周圍3~6釐米土層內結繭越冬。越冬幼蟲4月中旬化蛹,成蟲5月中旬至6月初羽化。第一代發生期為5月中旬至8月底,第二代發生期為7月中旬至9月底。少數的第三代始於9月初止於10月底。第一代幼蟲發生期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盛期為6月初至7月初;第二代幼蟲發生期為7月下旬至9月底,盛期為7月底至8月底。成蟲多在黃昏羽化出土,尤以每天18:00~20:00羽化最多。晝伏夜出,羽化後即可交配,2天後產卵,卵多散產於葉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蟲共8齡,初孵幼蟲停息在卵殼附近,並不取食,蛻第一次皮後,先取食卵売,再啃食葉肉,僅留一層表皮。幼蟲取食不分晝夜。自6齡起,取食全葉,蟲量多時常從一枝的下部葉片吃至上部,每枝僅存頂端幾片嫩葉。
防治方法
1.冬耕滅蟲。結合冬耕施肥,將根際落葉及表土埋入施肥溝底,或結合培土防凍,在根際30cm內培土6~9cm,並稍壓實,以扼殺越冬蟲繭。可噴施90%晶體敵百蟲、50%馬拉松、25%亞胺硫磷乳劑1000~1500倍液、50%殺螟松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1500倍液。2.發生嚴重的年份,在卵孵化盛期和幼蟲低齡期噴灑1500倍25%滅幼脲3號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