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蛾類
(一)黃刺蛾
又名洋辣子、毒毛蟲。多食性害蟲,為害楊、柳、榆、刺槐、楓楊、重陽木、茶花、懸鈴木、櫻花、石榴、三角楓、紫荊、梅、海棠、榆葉梅、蠟梅、月季、芍藥、紫薇、珊瑚樹、桂花、大葉黃楊、丁香、花曲柳等。幼蟲體有毒毛,易引起人的皮膚瘙癢。該蟲是我國城市園林綠化、風景區、農田防護林、特種經濟林、果樹等的重要害蟲。
1.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3~ 16mm頭胸黃色,前翅內半部黃色,外半部褐色,有兩條斜線在翅尖匯合。卵淺黃色,長約1. 4mm,-端稍尖, 散產或數粒產於葉背。幼蟲體長18 ~25mm頭黃褐色,體黃綠色,體背有一-啞鈴形褐色大斑,各節背側有-對枝刺。 繭似雀蛋,長11 ~ 14mm。 結於樹幹、枝上,灰白色,有褐色縱寬紋。
2.發生規律
華北1年1代,華東華南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上結繭越冬,翌年5~6月化蛹。越冬代成蟲6月上中旬出現,6月下旬為幼蟲危害盛期。成蟲羽化多在傍晚,白晝伏於葉背,夜出活動產卵,有趨光性。每次產卵50~70粒。卵期5~6天。老熟幼蟲在樹幹、樹枝上吐絲纏繞,隨即分泌黏液造繭。羽化時破繭殼頂端小圓蓋而出。第二代幼蟲在8月中下旬大量出現。其危害一般較第一一 代為輕。
(二)扁刺蛾
除為害棗外,還為害蘋果、梨、梧桐、楓楊、白楊、泡桐等多種果樹和林木。以幼蟲蠶食植株葉片,低齡啃食葉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食成光杆,致樹勢衰弱。
成蟲體長16mm頭胸翅灰褐色,前翅從前緣到後緣有一條褐色線,線內有淺色寬帶。卵初產黃綠色,後變成灰褐色,長橢圓形。散產於葉背。幼蟲體長22 ~26mm翠綠色,體較扁平。背有白色線。腹部各節有向背向腹斜引一一白線, 各節有刺突4個。體側各有紅點一列。繭長14mm卵圓形,黑褐色,常結於樹木周圍淺土層中。
牛腩、華東地區每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幹基部周圍土中結繭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蝦,5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產卵。幼蟲發生期分別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至第二年4月。初孵幼蟲不取食,2齡幼蟲開始取食卵殼和葉肉,3齡後開始暗葉形成孔洞,5齡幼蟲食量大,危害重。
(三)褐邊綠刺蛾
又名四點刺蛾、青刺蛾。初齡幼蟲群棲為害,啃食葉肉,僅留下表皮,呈網狀,可使葉肉透明;3齡以後備食葉片,造成缺刻和孔洞,6齡以後多從葉緣向內蠶食,嚴重時,能將葉片吃盡,僅剩葉脈。危害對象主要為梅花、紫荊、桃花、櫻花、海棠、石榴、桂花等花木。
成蟲體長15mm頭、胸及前翅青綠色,前翅基角褐色,後翅及腹部淡褐色。卵淡黃綠色,扁橢圓形,長13mm。集中產葉背,呈魚鱗狀排列。幼蟲體長24 ~27mm翠綠色,背線淡藍色,背面具有兩排黃色枝刺。腹末具有4個黑絨狀刺突。繭長14~ 16mm寬7-9mm。黃褐色,堅硬,兩端鈍平。在樹下鬆土層或枝葉上可見其繭
在長江以南1年2-3代,以幼蟲在樹下及附近淺土層中結繭越冬。在湖南. .帶以老熟幼蟲在樹下部枝幹上結繭越冬,翌年4~5月化蛹,6月成蟲羽化產卵。各代幼蟲發生期分別為6~7月、8~9月。初孵幼蟲有群集性,4齡後分散為害。
(四)刺蛾類的防治方法
1.園林技術防治
(1)消滅越冬蟲繭 刺蛾以繭越冬,歷時很長,可結合撫育、修枝、鬆土等園林技術措施,剷除越冬蟲繭。
(2)人工摘蟲葉 初孵幼蟲有群居習性、受害葉片呈透明枯斑,容易識別,可組織人力摘除蟲葉,消滅幼蟲。
2.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3.保護和利用天敵
注意保護利用廣肩小蜂、赤眼蜂、姬蜂等天敵。
4.藥劑防治
幼蟲3齡以前施藥效果好,可用Bt乳劑5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1000倍液、1%甲維鹽微乳劑2000倍液、90%敵百蟲1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A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氯蟲笨甲醯胺懸浮創3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