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麗的落葉季節,上海毒蛾科和刺蛾科的有毒毛毛蟲你可不能掉以輕心
黃刺蛾俗名「洋辣子」,在上海地區是1年2代。我們常見到樹皮上有它們的繭,呈橢圓形,灰白色,具數條褐色縱帶,形似小型的雀蛋,《本草綱目》中稱之為「雀甕」。常見於上海的各種行道樹:楓楊、楊樹、榆樹、梧桐等。
這段時間氣溫下降,行道樹樹葉大量掉落,市民們都會忍不住抬頭觀賞金黃色的銀杏樹,也會踩一踩「落葉不掃」路段美麗的落葉。然而你可能忽略了,很多毛毛蟲也開始從樹梢爬下來化蛹了,最近見到毛毛蟲的機率大了很多。
首先科普一下,毛毛蟲富含蛋白質,這讓毛毛蟲成為了很多生物的理想食物。你可能回想起《荒野求生》中貝爺在荒野探索時最愛的毛蟲午餐。然而毛蟲進化出一些自衛能力,有的毛蟲帶有刺人的螯毛,直立的毛髮中含有腺體細胞的毒素。碰到這類毛毛蟲,這些螯毛的結構會被打破,毛毛蟲身體會釋放出毒素。這些毒素有時會令皮膚發癢,伴隨著陣陣疼痛。甚至,有些巨型蠶蛾毛毛蟲的毒素足以致人死地。
不過,上海的有毒毛毛蟲沒有那麼厲害,它們主要集中在兩個科裡:毒蛾科和刺蛾科,恰巧也把受到傷害的不同體感分為2類。
被毒蛾幼蟲的毒毛刺傷之後,首先感覺是不強烈的刺痛,隨後紅腫發癢,繼而皮膚出現腫塊或大小不等的水泡,奇癢難耐可能持續幾天不等。尤其是對過敏性皮膚的人來說,反應尤其強烈。有人說,毒蛾幼蟲引起皮炎之後,每天後半夜只能穿著牛仔衣褲睡覺,因為怕發作的時候抓傷自己。
毒蛾引起的過敏性皮炎
桑毛蟲別名「桑毒蛾」、「桑金毛蟲」等。幼蟲有明顯的紅、黃、黑色的警戒色,毒毛長且多。桑樹上常見,現在雖然不多,但是沾染上毒毛後,奇癢無比。早春養蠶的小朋友要尤其小心。
桑毛蟲的幼蟲
還有一種素毒蛾。它幼蟲身上毒毛有散亂且長的,有呈簇狀的,無時無刻提醒著我們,要小心它的防禦外套(有沒有雞皮疙瘩起來)。在南方,此種毒蛾常以幼蟲形態越冬,這個時節正是它開始尋找越冬場所的時候了。
素毒蛾的幼蟲
思茅松毛蟲也很多見。當然,上海不止這一種松毛蟲,幼蟲喜食多種松樹,比如上海常見的雪松。但是見過其末齡幼蟲的人,絕對不會去惹它。幼蟲體型巨大,體長能超過10釐米。在有的地區,松樹林裡曾經遭受過松毛蟲的蟲災,其毒毛的量實在太驚人。
思茅松毛蟲的幼蟲,遇到危險會主動甩毛攻擊
接著來說說刺蛾科的毛毛蟲。
刺蛾引起的過敏反應
被刺蛾幼蟲的毒毛刺傷之後,首先感覺較為劇烈的刺痛,隨後被刺毛孔周圍皮膚發硬,可能不發紅而快速腫大,繼而被刺毛孔處出現小水泡。對於過敏的人來說,脹大可能持續幾天不等,後繼消腫時候會發癢。刺蛾幼蟲傷到手背的時候,比較難受,因為由於太腫脹,而接連幾天都無法握拳。
黃刺蛾俗名「洋辣子」,在上海地區是1年2代。我們常見到樹皮上有它們的繭,呈橢圓形,灰白色,具數條褐色縱帶,形似小型的雀蛋,《本草綱目》中稱之為「雀甕」。常見於上海的各種行道樹:楓楊、楊樹、榆樹、梧桐等。
黃刺蛾的幼蟲
黃刺蛾的繭,有些地區它是一道美食
其實被人稱為洋辣子的毛毛蟲很多,扁刺蛾又是另外一種,也常見于楓楊、梧桐等樹木之上。樣子雖然人畜無害,以前也有膽子大的男孩子會拿著這個毛毛蟲去嚇唬小女生,但是小編在這裡要勸各位小朋友,不要去打擾它,小心蟄傷。
扁刺蛾的幼蟲
現在懸鈴木開始落葉子,好多條麗綠刺蛾紛紛找地方做蛹室。有些樹幹會聚集十餘條之多,有市民說,初夏在校園裡噴灑農藥之後,就看到好多這樣的幼蟲。
麗綠刺蛾的幼蟲
當然還有很多被毒蛾科等蛾子的幼蟲也能以毛傷人,希望大家儘量對帶毛、帶刺、帶針的蟲子,不要輕易身體接觸,尤其是看好身邊的小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