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太陽這一類的黃矮星在宇宙中並不罕見,但是,從人類對銀河系其他恆星系統觀測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恆星系統中都不止一顆母恆星,也就是說,在同一個恆星系統中往往都存在兩個恆星,我們將其稱為雙星系統,而太陽從理論上來說很可能也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只不過這個早就消失的恆星尚未被我們尋找到。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有科學家表示,當初的太陽系中存在另一個和太陽比較相似的恆星,只不過這個二元系統中的另一個恆星被趕出了太陽系。要知到,不管是第九大行星、還是奧爾特雲如何形成,這些延續至今的未解之謎其實都和太陽系曾經可能存在的另一個恆星密切相關。在奧爾特雲這個球體雲團之內,應該存在很多彗星這樣的宇宙物體,而他們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則在5萬道10萬個天文單位的範圍裡。
儘管更多的科學家認為,奧爾特雲的形成時間應該是50億年前左右,而形成這些宇宙物體的材料來源,則來自於太陽系母恆星和各大行星形成時多餘的部分。但是,這樣的推論並沒有足夠的觀測證據來進行支撐,而倘若要對奧爾特雲中存在對象的比率進行分析,那麼就需要太陽系的二元模型更容易實現這個結果。曾經,也有科學家表示奧爾特雲可能是因為團簇氣體所產生的阻力而形成,但為什麼海王星卻沒有像這個區域中的彗星一起去到更遠的地方?
簡而言之,在捕獲物體的高效程度上,單個恆星遠沒有雙星系統更具有優勢,而太陽系通過捕獲其他外層物質形成奧爾特雲、甚至是第九號行星的時間,則應該發生在太陽的另一個同伴消失之前,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曾與太陽同行的另一個恆星去了哪裡?因為,它有可能存在於銀河系中的任何一個我們尚未找到其存在的地方。如果這樣的假設成立,那麼太陽系的第九行星就應該是一個和海王星差不多大小的行星,並且,它的運行軌道也會不同於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其軌道具有高度拉長的特性甚至超越了冥王星,而這一點似乎與我們曾在柯伊伯帶發現部分天體運行軌道異常有關。
應該不少人都聽說過太陽系第九號行星是個黑洞的這個說法,而這個傳說中的黑洞被認為處於太陽系的邊緣,至於如何證實這件事的真實性,天文學家們表示可以通過彗星被消耗時所產生的耀斑來進行辨認。事實上,一旦第九號行星被確認存在,且捕獲的起源和矮行星都被確認,那麼之前不少人認為的太陽系只有太陽這一顆恆星,則會變得沒有太陽系也曾是雙星系統更覺有可信度。
看到這裡,應該有人會說你講這麼多都是如果的事,沒有一樣是百分之百肯定的,不都是廢話嗎?有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對於未知的事物,我們要進行更深一步探索,那麼在目前的觀測基礎上進行合理推測,並通過之後的探測數據進行驗證,這應該就是目前宇宙探索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果所有人都固守目前的認知,那麼就很可能是將錯誤的信息傳遞下去,而且,事實也是當我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宇宙物體有了更多認識,反而意識到自己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太多。
比如,多年以前,人類一度認為月球表面的那些黑暗色斑塊是月海,但它們實際上卻是一些地勢相對比較低洼的平原罷了,而這樣的地理單元在月球上的佔比大約是25%的樣子,並且其中的大部分都分布在月球的正面,也就是當年美國6次實現載人登月任務的那一面。而在我國嫦娥四號軟著陸月球背面之前,月球從未向人類展示過的另一面也變得不再那麼神秘,而曾經籠罩著月球背面的諸多恐怖言論也就逐漸消失。
太陽系中到底有幾個太陽,雖然不能改變目前我們只有太陽這一個母恆星的事實,但卻可以解釋太陽系的過去到底是怎麼回事。人類生活的地球就位於太陽系,對太陽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更多了解,有利於地球生命的繁衍生息,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為什麼科學家們要尋找第二個星球?這就是因為基於人類目前對太陽系的了解,終有一天地球會變得不適合居住,而太陽也無法永遠釋放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