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雖然是已知的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但最為一個行星,它在宇宙中並不是孤立的。
宇宙中有很多形色各異的天體,每一個天體都具有各自獨特的特徵,在走遍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之後,人類便想要將自己的足跡邁向那些不一樣的星球。要走出地球,當然要由近及遠,先從身邊的鄰居下手了。地球有兩個鄰居,一個是位於地球軌道內側的金星,另一個則是位於地球軌道外側的火星。兩者相比,金星與地球的距離更近,最近的時候僅有約3800萬公裡,而火星與地球雖然也很近,但最近的時候則有5500萬公裡,比金星可遠多了。
從體型上來看,金星也是和地球最為接近的行星,體積為地球的90%,而火星要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的14%左右。
論體重,金星仍然和是地球最像的,金星質量大約是地球的80%,而火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9%左右,可謂相距甚遠。按照常理推斷,若是論個親疏遠近,我們肯定應該選擇金星,可事實上截然相反,火星成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大熱門,世界上很多國家對於火星都有著極高的熱情,有的甚至已經開始計劃在火星建立基地,而我國也有計劃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相比之下,金星就要清冷很多了,科學家們對於進行可以說是不聞不問。
其實,以前人們對於金星也是充滿熱情的。
早在冷戰時期,前蘇聯的科研人員就曾多次發射探測器探索金星,也正是因為這些探測才讓人們對於金星敬而遠之。第一次探測器甚至在金星上呆了還不足五分鐘,即使如此還差點融化在上面,因為金星的溫度實在是太高了。那個時候留下的大量關於金星的探索數據表明,金星的外在雖然與地球相近,但內在則截然不同,高達460攝氏度的地表溫度幾乎可以將一切生命滅絕,就算是金屬,熔點低一點也無法在金星上立足。而造成這種惡劣環境的就是金星上的溫室效應。
金星上的溫室效應來源於金星的大氣,金星大氣的98%都由二氧化碳組成,由於二氧化碳本身就是一種密度較高的氣體,且金星大氣又過厚,所以金星上的大氣壓高達地球的96倍,沒有任何陸地生物能夠承受得了如此大的氣壓。
可以說金星對於生命體而言就是一座地獄行星,甚至連改造的可能都沒有,所以人們放棄了對於金星的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火星就不同了,雖然表面上火星和地球的差距很大,但火星的內在卻與地球有著相似的地方,比如較為相近的地表溫度以及0.8個大氣壓都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當然,嚴格說起來火星並不能算是一顆宜居行星,但它至少擁有改造的價值,以目前人類對於火星的認知,通過建立火星基地,在火星局部區域逐漸建立宜居的生態系統是一件可以預期的事情。
可以想像在未來的某一時刻,火星能夠成為人類真正的旅居地。從人類探索宇宙的終極目標來考慮,人類早晚是要走出太陽系,去探索更為廣闊的宇宙空間的,而火星位於地球軌道外側,向火星邁進與人類衝出太陽系的目標方向相一致,火星可以成為人類邁向外星系的跳板,旅居火星、定居小行星帶,這幾乎是可以預見的人類宇宙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