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洞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溶洞之王」在於它在世界溶洞中具有多項世界之最。如整個洞已開發部分就達35萬平方米;洞內堆積物的多品類、高品位為世間少有;洞廳的最高、最寬跨度屬於至極;神奇的銀雨樹,精巧的捲曲石舉世罕見。最大的景物是金塔宮內的塔林世界,在1.6萬平方米的洞廳內,聳立著100多座金塔銀塔,而且隔成11個廳堂。金塔銀塔之間,石筍、石藤、石幔、石幃、鍾旗、石鼓、石柱遍布,與塔群遙相呼應。
瑰麗多姿的喀斯特地貌風光,把織金洞映襯得氣勢恢宏。在織金洞地表周圍約5平方公裡範圍內分布有典型的羅圈盆、天生橋、天窗谷、伏流及峽谷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被國際知名的地貌學家威廉姆稱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觀」。 谷牧的「此景聞說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遊。」中國作家協會副會長馮牧有詩曰:「黃山歸來不看嶽,織金洞外無洞天。琅嬛勝地瑤池境,始信天宮在人間。」二牧之詞被認為是絕唱。
織金洞根據不同的景觀和特點,分為迎賓廳、講經堂、雪香宮、壽星宮、廣寒宮、靈霄殿、十萬大山、塔林洞、金鼠宮、望山湖、水鄉澤國等景區,有47個廳堂、150多個景點。洞內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組成奇特景觀,身臨其境如進入神話中的奇幻世界。最大的洞廳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每座廳堂都有琳琅滿目的鐘乳石,大的有數十丈,小的如嫩竹筍,千姿百態。還有玲瓏剔透、潔如冰花的捲曲石。霸王盔、玉玲瓏、雙魚赴廣寒、水母石、碧眼金鼠等景觀,形態逼真,五彩繽紛。特別是那高17米的「銀雨樹」,挺拔秀麗,亭亭玉立於白玉盤中,人人讚嘆。織金洞不僅有很高的旅遊、美學價值,而且對於研究中國的古地理、古氣象學等都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織金洞巖溶博物館(大門口),依山而建,拋屋頂格調和採用自然石貼面,是一幢富有地方彝族民居風格的建築,設計上曾獲國家建設部二等獎。它與體現苗族民居風格的「織金洞大門」遙相呼應。中部這根高達10米的浮雕石柱,稱為支格阿魯柱。支格阿魯是彝族神話中傳說的英雄,柱子圖案表現了他一手執弓,一手持叉,射日與除惡兩大功德。
織金洞所處的官寨鄉是一個苗族鄉。但在明朝末年以前的1400多年中屬於古代彝族統治的水西地區,明末,西南彝族領袖安邦彥不堪明朝宮廷凌辱,率領農民起義,動搖了明朝統治。安邦彥舊居遺址、墳墓就在景區。清朝初期吳三桂為擴軍權,誣奏水西謀反,率軍鎮壓水西人民。水西土司安坤率軍迎戰,景區現有古戰場遺址。織金洞景區可以說是古彝文化悠久豐富,苗族風情濃鬱淳厚。
科研成果表明,織金洞的形成發展經歷了不同的時期。第一期為幼年期(即洞穴雛形)。大約在120萬年前,織金洞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巖體處於淺飽水帶中,水沿巖石層、裂隙及孔隙對 巖體進行溶蝕,織金洞雛形便由此誕生。
第二期為少年期(上層洞及中層洞洞腔形成)。120萬年以來,織金洞東南面新寨河潛入織金洞,致使洞穴水能量加大,溶蝕及衝刷能力加強,洞腔不斷擴大拓寬,以「十萬大山」、「廣寒宮」及「捲曲石」支洞洞段為代表的上層洞以及「萬壽宮」、「塔林洞」為代表的中層洞(第三層)洞腔形成。
第三期為青年期(下層洞洞腔形成)。約70萬年以來,新寨河河床由於發生滲漏,流入織金洞的水量逐漸減少,上層洞和中層洞的擴展變慢,水流下切形成以「水鄉澤國」、「老鼠洞」為代表的下層洞(第二層)。
第四期為壯年期(崩塌使洞腔再次擴大,層與層之間連通)。距今35萬-40萬年左右,由於織金洞發育的下切速度跟不上地表河的下切速度,新寨河水不經常潛入織金洞,只是洪水期有水流側灌,造成洞內水流豐枯變幅大,加之新構造運轉更為強烈,致使洞穴產生崩塌,洞腔再次擴大,如「靈霄殿」、「摩天嶺」、「日月潭」、「迎賓廳」等洞段。25萬年以來,沒有地表河潛入織金洞,上、中、下三層洞洞腔基本停止擴展,新的洞道形成十分緩慢,僅靠洞內滲滴水流集中開拓,以「水鄉澤國」東北端為代表延續至今。